49歲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49歲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公交車上有這樣一對母子,母親三十多歲,孩子六七歲,看上去是小學低年段學生。

公交車內平穩安靜,突然一個尖厲的女聲,吸引了全車人的注意。

循聲望去,這位母親正往孩子嘴裡塞一個小包子,而孩子明顯表現出抗拒,顯然母子倆已經經過一段時間的拉鋸,母親生氣地嚷道:

“這也不吃,那也不吃,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每天那麼早起來送你,晚上還要接你,我所有的時間幾乎都耗在你身上了,你還這麼不聽話,真是氣死我了……”

而孩子一聲不吭,也依然沒有張嘴吃下母親硬塞到嘴邊的包子。

這位媽媽見來硬的不行,想了想又轉變了態度,語氣中帶著懇求地說道:

“你要懂事點,吃了吧!媽媽為了你,班也不能去上,成天圍著這個家轉,我可都是為了你啊!”

媽媽態度的三百六十度大轉變,卻也並沒有改變孩子的想法,反而讓他有些驚慌地往後躲了躲……

這樣的場景,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在生活中多多少少也見過類似的。

陪讀媽媽對孩子說:“我專門辭掉工作來照顧你的生活,一日三餐衣食住行都不用你操心,你只管好好學習,怎麼成績還是上不去?”

母親數落孩子:“我在你身上花了那麼多精力,你怎麼就不知道好好學習?你看看xxx家孩子,每次考試都是第一!”處於青春的孩子被說煩了,質問母親:“就知道說我,你怎麼不看看你自己?”

……


49歲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一些媽媽說:“自從做了媽媽,就忘了自己是誰了。”

她們在結束學習生涯後,有了工作,漸漸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世人眼中的“圓滿”,或安於現狀,或困於家庭事務,總之是放棄了自我的成長。

然而現狀卻並沒有讓這類媽媽感到輕鬆,反而使她們陷入無法自拔的焦慮和疲累。

這樣的負面情緒從何而來?


1

心理治療大師派克將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比作一張地圖。

準確的地圖會讓我們明確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的方向和通過什麼路徑抵達;而漏洞百出的地圖,則會讓人迷失方向,迷失自我。


49歲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有的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認為自己的“地圖”已經完美無缺了,於是置發展的環境於不顧,放棄了繼續擴大和刷新自己對於世界的認知,於是視野越來越窄,逐漸與外面的世界疏離。

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雖有些淒涼但不無道理。

這樣的迷失在孩子到來時加劇。

這部分父母雖逃避自我的成長,但卻不會放低對他人的要求,於是常常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格外想要培養出一個符合自己內心期待的“理想小孩”,甚至還將這樣的成長轉嫁包裝以“因為愛孩子而放棄自我追求”的美麗外殼。

然而,孩子稚嫩的肩膀,很難也不應肩負上一代的那一份成長與追求。


49歲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2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實,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

新生命為人生的地圖開闢了新的疆土,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未完成的成長任務也浮出水面。

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完成妊娠分娩這件事的媽媽們,通常更容易陷入迷茫焦慮狀態。

然而當我們面對問題時,只有積極地去解決而非逃避,人生的地圖才能繼續被完善,生命才得以走向更開闊的地方。

我們都熟知的央視主持人董卿也面臨過初為人母的困惑。

董卿在2014年成為了一名母親,她在接受央視《面對面》節目專訪時談到,

“你一下子所有的時間,被他(孩子)佔據了。”她直言,那段時間覺得生活瑣碎而平庸。


49歲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但董卿並不打算做一名全職媽媽。她的世界雖然不能只有她自己,也不能只有孩子,她需要做好一個平衡。

董卿的一位好友點醒了她,她的好友說道:“其實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董卿想明白了,她不想放棄繼續成長的可能,不想因為孩子就變得止步不前。

雖然孩子讓她時常覺得分身乏術,但她在2016年央視春晚之後,終於狠下決心,把孩子交給了身在上海的父母帶,而她,開始孕育另一個孩子——《朗讀者》。

對於董卿來說,這一檔節目和她以往主持過的上千檔節目都不一樣,之前,她只是一名主持人,在《朗讀者》中,她同時還是這檔節目的製作人。


49歲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一個念頭在腦中,兩頁策劃在手上,三個散兵起步,四處磕頭化緣。”《朗讀者》籌建之初是這樣一種困難的狀況。

作為主持人,董卿擅長的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極致,而作為製作人,在開播時間逼近的重壓之下,董卿不得不克服自我,招商、請嘉賓、舞臺搭建選材、策劃節目內容……一系列工作內容她都親力親為。

最終《朗讀者》這檔充滿文化感、打動人心的節目按時播出,並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董卿獲得了一份令自己滿意的成績單,同時也收穫了一份難能可貴的成長。


49歲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董卿說道:“我很努力地去把自己變得更好,讓他(孩子)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他對你有愛,也有尊敬,他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


49歲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成長這件事充滿了力量和快樂,獲得的愉悅感和滿足感,是發自內心的,任何事情都無法替代的。

作為媽媽,不放棄自我的成長,既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也是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有效方式,同時還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3

最近有一個很勵志的新聞,49歲的宿管阿姨和兒子一同考上研究生。

49歲的原夢園是上海交通大學留學生公寓的前臺,每天早上10點開始忙碌,一直到晚上10點下班。工作之外,她大部分時間都擠出來學習。

49歲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她畢業於一個師範學院,因家距離上海交大近,她經常在交大學習。2016年,她參加成人高考,考取了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

2018年12月,她和兒子一起考研,最終,兒子擬錄取為復旦大學研究生,原夢園擬錄取為廣西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

49歲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原夢園的日常隨筆

曾經的原夢園也是一位焦慮的母親,面臨過許多家長都頭疼的問題。

兒子小學時,她非常操心孩子的學業,經常陪在兒子旁邊盯著他寫作業,但效果並不理想,兒子的作業質量非但沒有因此提高,兒子整個人反而變得很不耐煩。

原夢園意識到,這並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於是她逐漸改變自己,在孩子寫作業時,她拿著書在旁邊靜靜地看,而不是緊緊盯著孩子。

久而久之,“陪讀”成了陪伴著一起讀書,良好的學習氛圍也帶動了兒子的學習積極性。

兒子上大學之後,原夢園也並沒有停止學習,她時常閱讀、寫作,積極參加大學裡的講座公開課,甚至還決定和兒子一起考研,“我們決定互相促進,他給我打氣鼓勁,我也督促他要堅持下來,一起向前走。”

考研過程中,原夢園也遇到很多困難,比如記憶力差、背誦效率不高,但她以勤補拙,堅持不懈,困難被一一克服,浸透了奮鬥的淚泉之後,成功的花終於綻放。

49歲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原夢園的考研書籍

這位49歲的媽媽的經歷告訴我們,成長,不止是年輕人的特權;學習,是一門終身的事業。

不斷學習一直是原夢園生活的狀態,將學習和汲取作為人生前行的足跡,融入生活的點滴,

不僅讓她找到了生活的樂趣、自我的價值,同時也樹立了一個正確的榜樣,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4

講到這裡,可能有的媽媽會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養育孩子,甚至同時還要工作,各種事情已經佔用了我所有的時間,我哪裡還有餘力去成長?

其實,時間對所有人都很公平,成長是一件艱辛的事情,但只要有心,成長之路便是一片通途。

一位媽媽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同時不放棄自己的成長的:

我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因為我什麼都要,什麼都不放棄。我見縫插針地學習,在餵奶的間隙學會了用腳翻書,把專業知識貼在牆上,一面哄孩子睡覺,一面背。孩子大了一點,我陪他上早教課的時候,自己在一邊看書寫字。走在路上,牽著他的小手,我倆分別背誦屬於自己的功課,還互相交流一下感受。
讓孩子看到父母的努力,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我愛他,但我也有我自己的人生我的事業我的喜好我的選擇,我可以對他做出的犧牲和付出是有限度的。我不會為孩子和家庭傾注一切,然後又因為過度付出轉過頭對孩子和男人依賴過多。我們有著共同的利益,但都要好好走我們自己的人生,都要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把自己掩蓋在別人的目標中。


過好自己的人生,是無論有沒有孩子的人,都要去努力踐行的一件事。

而過好人生的最佳方式,就是永遠不放棄自我的成長。

不斷更新擴大對世間萬物的認識讓人保持自我,擁有強大的內心,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不斷完善人生的地圖時,就算過著最普通的生活,也不會迷失,更不會厭煩。

在這樣的人生裡,養育孩子不會只是一件艱苦的事,它會讓自我變得更加堅強和豐富。不放棄自我的成長,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年齡的成熟從來不是成長的終點,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誌銘有這樣一句話:我從未長大,但從未停止生長。

我想,這就是生活最最美好的一種狀態吧。

49歲宿管阿姨考上研究生: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不放棄自我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