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灶王爺的“偶像”發展史

祭灶是民間的一個傳統項目,特別是在小年夜時,家家香火繚繞祭拜灶神,據說這位基層幹部是玉皇大帝親封的,主要掌管人間灶火之事,順便把人間的紅塵凡俗報告給天庭。

所以人們在祭灶之前,要把家中仔細打掃一番,因為灶王上天之後,要把這家人的事蹟全都劃在牆上,一家人的好壞都他記錄在冊,人們擔心他上天去說壞話,所以提前把這些記錄掃除了。

顯然這只是民間傳說而已,掃塵起源於宗教的一種儀式,意思是禳病祛災,後來這個儀式逐漸被民間所接受,並且與祭灶融合起來。在中國有這樣一句民諺: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就是說的祭灶與掃塵的關係。

民間的習俗總是會在歷史的不斷髮展中並行、融合,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人們美好願望的延伸。

一、“灶神”為什麼是平民“偶像”

對於神靈,我們都賦予了他們很多職責,比如管理出入平安的叫“門神”、保佑生男生女的是“送子娘娘”、庇佑金榜題名的是“文殊菩薩”等等,甚至有一些神靈是大家不願意觸及的,比如“瘟神”、“黴神”等等。

那些專職人們幸福安康,實現美好願望的神靈,一定是香火鼎盛,因為這都是人類美好願望的延伸,只不過把這種精神寄託,附著在了“偶像”身上。

灶神之所以能成為人們的精神寄託,並且享受人間煙火,是因為人類最初的願意總是與食物有很大的關係,灶神保佑的是家庭的安康與富足,這就是人們最原始的慾望。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灶王爺的“偶像”發展史

灶神畫像

不同於保佑風調雨順的“龍王爺”,灶神是以家為單位的神祗,所以在祭祀灶王這方面,並沒有祭祀“河神”、“海神”、“菩薩”等等大型的活動。

華夏文明起源於農耕文化,最初的原始慾望,都與食物有莫大的關聯,我們的祖先在蠻荒之地,刀耕火種、篳路藍縷,在荊棘之中尋求生存的空間,這也使得人們對於食物,對於能帶來光明的火種充滿了無限的崇敬。

不論是華夏民族的“夸父逐日”追求光明,還是希臘神話中盜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人類對於火都有原始的敬畏與崇敬,而灶神正是與火有關的神靈,所以做為庇佑家庭食物豐盛的神,受到人間香火的供奉,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當然以家庭為單位的神靈,保佑的是家庭的安康,所以“灶神”的位置更加平民化,作為家庭的守護之神,他沒有高舉廟堂之上,他只享受著民間供奉的香火,這也是神靈平民化的代表,比如“門神”,就與“灶神”一樣,在民間的家庭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地大物博,能在眾多人口中形成統一的民間祭祀,這也是基於一種文化的認同以及融合,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人類的願望都是統一的,美好、幸福,承載著最多的祝福,“灶神”作為民間“偶像” 也承擔著神靈最原始的責任,庇佑平安。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灶王爺的“偶像”發展史

祭灶食物

二、 “祭灶”的意義,以及民俗的變遷,是文化的交融,也是精神的傳承

文化要傳承才能留存下來,消失的文明總會讓人有這樣、那樣的遺憾。

“祭灶”之所以能成為民俗源遠流長,是因為這個傳統是基於華夏民族的精神,才得已被人們所接受,中國人“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在這些民俗中得到了傳播與展現。

關於灶王的傳說,民間不一而足,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炎帝死後做了灶王,民間對於火的崇拜,可見一斑;還有一種說法,灶王是祝融所化,祝融在民間還有火神之說;第三種說法是黃帝作灶神。

更有民間傳說,是一位休妻再娶的負心郎,後來家道中落,以乞討為生,巧遇被他休棄的妻子,然後這位負心郎覺得心有愧疚,一頭撞入前妻家的灶門,神靈感念他知羞恥,能悔恨,就封他守灶門,最後他因為盡職盡業,被後世尊為“灶王”。

這些民間傳說都指向了一個人類的終極需求,那就是火與食物。火是人類煮熟食物的來源,食物是人類生存的根本,這都是需要精心守護的東西。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灶王爺的“偶像”發展史

祭灶糕點

灶王的傳說因為地域不同,流傳的版本也自是不同,就連最初祭灶的時間都有著千差萬別,《禮記·月令》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

從這段文字管中窺豹,先秦的祭灶是在夏季,為什麼是夏季呢?在五行之中,夏季主火,屬於火旺之季,所以灶神在這一個季節享受人間香火,是與五行相合的。

臘月祭灶是從漢代開始的,據說與一位叫陰子方的富豪有關係,因為他每年臘月會祭祀灶神,為什麼他會這樣呢?傳說他祭灶之後,家畜興旺,事業發達,良田萬畝,嬌妻美妾,享盡人間富貴。

因為有了這個樂善好施的人間貴人做表率,於是乎,大家紛紛開始在臘月祭祀灶神,所以民間又把祭灶叫作“媚灶”。

當然無論被後來的人怎麼詬病,說這是民間的一種“媚態”文化,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種行為,也是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信仰也好,“媚態”也罷,人類的生存信仰始終如一。

祭灶活動經過幾千年的傳承,依然在華夏大地上綻放著勃勃生機,從“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到“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人們祭灶的風俗始終沒有改變,臘月二十四這天,家家灑掃除塵,用糕點、水果、紙帛元寶等等祭祀灶神,清香三柱,敬天敬地敬灶神,禱告家宅平安,豐衣足食。

有些地方還要在灶神的面前放上糖果,意思是,希望灶神上天多多美言幾句,而有些地方就比較彪悍了,直接用酒糟塗在灶門之上,把灶神灌醉,意思是不允許他去玉帝那裡說壞話。

當然送完灶神,還得接回來,於是民間祭祀的環節裡,又多了“接灶神”。“有來有往”“有始有終”、“有陰有陽”,這一切祭祀的過程,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在陰陽調和與“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中,祭祀也被印上了濃濃的中國元素。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灶王爺的“偶像”發展史

從這些祭祀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總是會從最美好的願望出發,在一切可能中尋求生活的真諦,祭灶,祭神,都是把美好的希望化作一種精神,溶於血脈,從而使得紅塵更加值得。食物與火種,都是人類生存的起點,在這些美好願望的驅使下,灶神承載起了傳承文明與風俗的責任。

三、民間信仰,規範著人們的行為,也反映了社會的現實

所有的信仰,都反映著社會的現實,甚至是當時的文化,為什麼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呢?這是一種對於行為的約束,特別是有些見不得陽光的“暗箱操作”,更是被人們所唾棄。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就曾經說,“我從來不信什麼陰司地獄報應 的,憑什麼事,我說行就行!”

雖然書中是這樣描寫的,但是她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受到了陰司報應的影響,也許她內心是矛盾的,在女兒巧姐這點上,她是信了,因為巧姐體弱多病,她求劉姥姥給取一個好名字,劉姥姥說,萬事從這“巧”字來,所以王熙鳳的女兒叫了“巧姐”。

在古代,人們並沒有太多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技巧和科技,自然在信奉神靈這方面是很虔誠的,要不然不可能產生諸多的教派。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灶王爺的“偶像”發展史

“灶神”的產生與發展,也是人類對於“偶像”的崇敬,特別是在小農意識強烈的農耕民族,家族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民間的神靈總是有些最世俗的職責,比如“門神”、“送子觀音”、“文殊菩薩”等等,都是承擔著民間最樸素的願望,金榜題名、兒孫滿堂、家宅平安等等。

人們為什麼對神靈有敬畏之心,那是因為在古代,人們根本無法對自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認為神靈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把希望全部寄託在神靈的庇佑之下,所以產生了濃烈的依賴之心,這本身也是自我意識的一種約束,所以人們在信仰神靈時,規範著自己的行為。

雖然有些人並不相信神靈能帶給自己什麼,而有些人卻是相信的,“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深深的植根在心底。

在信仰與崇敬之中,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規範著行為,也用自身世界的行為去猜測神靈的意思。在明朝時,嘉靖皇帝就曾經熱衷於“青詞”,據說這種文體是獻給神靈的,只有神靈可以看得懂。

民間也有一種類似於“青詞”的《灶君寶卷》,這是以灶王口氣寫就的規範人們行為的一本守則,但是這個民間形式的東西,更能反映出民間的行為準則,和帝王修道不同,民間的信仰,是追求向善向好的“寶卷”。

因為有了對於神靈的虔誠之心,人們更加信奉善良,也更加相信持家有道的民間智慧,這是老百姓在生活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也是信仰給人們帶來的生活啟迪。

馬克思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要知道,宗教本身是沒有內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

這句話沒有錯,神靈信仰的發展,和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特別是“灶神”這樣一個代表家的神靈,更是承載著人間的悲喜,民間分家叫“分灶”,維持祖傳事業叫“接灶火”,這些與“灶”有關的事物,都反映出,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而“灶神”就是以家為中心的神靈,是一家的靈魂。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灶王爺的“偶像”發展史

灶神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關於“家”的神靈,他承載著家的意義,在一簞一食中傳遞中華民族“勤儉持家”的美德,“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五穀豐登的民間意願樸實而美好,“祭灶”的民間文化,透露著華夏民族的文化內涵,彰顯出中國人民勤勞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