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的埋骨地, 三次在此被中國“天爐戰法”擊敗, 損失十幾萬精銳

盧溝橋事變之後,中日之間爆發全面戰爭。由於,以國民黨為首的我國軍隊無論是訓練程度還是裝備精良程度都遠低於日本軍隊。因此,在正面戰場上面我國處處受制於敵。為此,無奈之下我國只好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長期與日軍進行消耗的戰略。一路且戰且退,

在此期間我國與日本進行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等多次大型戰爭。

日寇的埋骨地, 三次在此被中國“天爐戰法”擊敗, 損失十幾萬精銳


由於裝備上的絕對劣勢,我國軍隊只能在局部戰場上面取得勝利,會戰結果基本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一路高歌猛進的日軍卻在我國的這個城市三次折戟沉沙,前後損失十一萬精銳,堪稱是日寇的埋骨之地。這個城市就是長沙。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丟盔卸甲而逃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本國內就叫囂著要三個月滅亡中國。然而,我國軍人也不是吃素的,淞滬會戰爆發。我國軍隊浴血三個月,直接打破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使得日本深陷中國戰爭。能夠儘快抽調陷入中國戰場的日本軍人奔赴其他戰場。日本決定對國民政府進行誘降。但是,此時中國已經是全民抗戰的時候了。我國軍人打擊日寇保家衛國的決心空前的強大

日寇的埋骨地, 三次在此被中國“天爐戰法”擊敗, 損失十幾萬精銳


為了能夠儘快讓國民政府投降,日本決心用戰爭的勝利來壓迫國民政府投降。為此,日本抽調10萬精銳部隊分兵三路向長沙發起進攻。而此時,國民政府為了能夠更好的抵禦日寇的入侵,將中國劃為十個戰區,日本所進攻的長沙是屬於第九戰區的防衛地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為了保衛長沙。他誘敵深入,然後調動優勢兵力從外翼包抄,前後調集24萬軍隊與日寇進行決戰。

日寇的埋骨地, 三次在此被中國“天爐戰法”擊敗, 損失十幾萬精銳


在決戰前薛嶽將軍還特地強調了長沙的戰略地位,表示要與長沙城共存亡。在薛嶽的鼓舞下我國軍人上下一心。成功擊敗日軍,日軍丟盔卸甲而逃,取得了巨大勝利。第一次長沙會戰以我軍傷亡4萬餘人的代價換取會戰的勝利,而日寇也損失超過3萬餘人。這次戰爭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對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念。

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再次無功,日本國內內閣垮臺

第一次會戰結束後,中日雙方恢復到會戰前的分界線繼續對峙。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日本與西方國家矛盾尖銳。西方國家開始重視中國戰場,希望我國能拖住日本,在此情況下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的有力的物資援助。而日本面對日益險峻的國際形勢更加渴望能夠從中國戰場的泥沼之中走出來。為此,日本決定繼續在長沙與我國軍隊進行決戰。

日寇的埋骨地, 三次在此被中國“天爐戰法”擊敗, 損失十幾萬精銳


為贏得此次戰爭的勝利日本調集了12萬精銳向第九戰區發動猛烈的進攻。我國軍民再次體現出了強大的毅力奮起反擊。奈何由於指揮不當我國軍民陷入被動。但以薛嶽將軍為首的第九戰區很快重新調整了部署,使得日寇難以突破。隨後,國民黨高層命令第三、第五、第六戰區策應第九戰區。使得日寇處處受制,日軍高層震動。在我國軍民的激烈進攻之下日本傷亡將近五萬,只得被迫撤軍。

這次的失敗使得日本國際威望一落千丈,導致日本內閣垮臺。

第三次長沙會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盟軍士氣

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發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日本加速了在中國戰場的步伐,為了策應香港方面的日軍的行動。日本又一次發動了對長沙城的進攻。薛嶽將軍帶領30萬軍隊迎戰,運用了“天爐戰法”,層層阻擊消耗日軍。使得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留下大片的屍體。在激烈的阻擊戰中我國軍民損失慘重,但同時日軍有生力量也被大量的消耗。此消彼長之下日軍倍感吃力。

日寇的埋骨地, 三次在此被中國“天爐戰法”擊敗, 損失十幾萬精銳


感到吃不消的日軍決定撤退。而我國軍隊乘勝追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日軍陷入混亂在丟下五萬多具屍體後狼狽而逃。這次的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以後盟軍贏得的第一場勝利,使得中國國際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日本也由於這次的失敗在中國戰場上面此後基本只能處於被動防禦階段。

日寇的埋骨地, 三次在此被中國“天爐戰法”擊敗, 損失十幾萬精銳


橫行於中國戰場的日寇,卻在長沙城下三次丟盔卸甲。號稱要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日寇面對長沙城兩年又四個月不得前進半步,前後損失超過十幾萬。長沙城也成了日寇不折不扣的埋骨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