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航母歷史:石油運輸(下)

中國的航母歷史:石油運輸(下)

上篇文章講到:”馬六甲海峽是必須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

因此除了美國之外日本也一直想在這裡投放實力,中國與日本是世界上兩大石油進口國,其運輸建築幾乎是重疊的,日本90%的原油運輸都要經過這裡,馬六甲海峽被日本視為海上生命線,日本對馬六甲海峽的控制權早已垂涎,近年來日本海上自衛隊頻頻以打擊海盜為藉口舉行軍事演習,試圖謀求在馬六甲海峽長期駐軍的戰略目的,除此之外,印度也對馬六甲地區虎視眈眈,印度海軍則宣佈要在馬六甲海峽部署軍艦和戰機執行巡邏任務。

環顧四周馬六甲地區幾乎都是潛在競爭對手的控制範圍,雖然馬六甲海峽對中國生死攸關,但以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根本無法控制這條海峽,更無法直接參與馬六甲海峽的安全事故,因此海上石油運輸風險極大,為了避免受制於人,中國曾經不得不考慮尋找能夠避開馬六甲海峽的替代性運輸方式和運輸通道,中國替代馬六甲海峽的方案主要有開鑿克拉地峽運河和和中緬石油管道,克拉地峽是泰國南部的一段狹長地帶,這條長約102公里的運河一旦開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程至少可以縮短約1200公里,大型輪船可以節省五天的時間,每趟航程預計可以節省近30萬美元,但是該運河的開通需要十到十五年的時間,耗資至少200億美元,而且克拉地峽運河的開通,必然會對一項受益馬六甲海峽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利益造成衝擊,在東門“胃部”形成新的矛盾和衝突,也會影響中國與馬六甲海峽沿岸國家的關係,另外泰國政府沒有足夠的經費來進行可行性研究和開工建設,尤其關鍵的是泰國南部的五個穆斯林聚居區長期以來鬧獨立,運河方案剛好將這五個府與泰國的主體部分隔開,因此泰國政府很難同意這種方案。

中國的航母歷史:石油運輸(下)

相比之下中緬石油管道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案,中緬石油管道在緬甸實兌港上岸,經過管道直達雲南的昆明,該石油管道建成以後,比起繞到馬六甲海峽可以縮短里程1820海里,中緬石油管道的建設為中國石油運輸找到了一條安全的運輸通道,可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中國的經濟重心和石油消費的主要地區在東部,而不是在經濟相對欠發達的西南地區,石油運到昆明以後如何做到中國其他地區成為問題的關鍵,雲南地區缺少石油工業基礎,石油輸送的基礎設施有限,如果要建設中緬石油管道,那麼相應的就需要在雲南建設大規模的石油演練基地,同時籌劃建設從雲南向其他省市的輸油線路和管道這些投入顯然不是個小數目,除此之外中緬石油管道的安全性也存在問題,之前緬甸是軍政府,是美國所謂的獨裁政府是美國一直想推翻的對象,而現在昂山素季及其政黨在選舉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緬甸成為一個親美國家,中國的石油進口又存在著受制於美國的重大問題。

中國的航母歷史:石油運輸(下)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作為中緬石油管道的補充中國又開建了中哈石油管道,中哈石油管道直接從哈薩克斯坦到我國的新疆,不經過第三國,所經地區政治穩定社會安定,該石油管道建設項目於1997年由雙方政府提出西起哈薩克斯坦離海岸的阿特勞,東至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全長3000多公里總投資約為25億至30億美元,已於2005年底竣工,設計年輸油能力2000萬噸,按照協議,管道運營初期原輸油1000萬噸,2010年升至2000萬噸,如果需要中哈石油管道的年輸油量可以提高到5000萬噸的水平,但是中哈石油運輸只佔我國石油進口的一角部分,對於解除我國石油進口安全問題作用不是很大,我國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進口的石油只佔我國石油進口總量的10%左右,進口石油的90%以上是通過海上運輸來完成的,不得不經過廣闊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不得不經過受人控制的馬六甲海峽,這個現實是壓在中國人心頭一塊無法放下的大石頭,只要潛在的敵人在海上截斷我們的石油運輸線,我國的經濟立馬就有崩潰的危險,而沒有制空權的海軍在遠離中國本土的大洋上只能淪為對方飛機或者導彈的靶子,現在我國在亞丁灣護航的艦隊對付海盜還差不多,而要對付一個國家的陸基空軍的襲擊基本上還是不行的,只有中國的航母出現由航母為我國的石油運輸護航,我國的石油運輸安全才會有真正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