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養不是馴化,“為孩子好”不是理由,“灰犀牛式”養育不可取

相信許多家長都聽過“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而這個故事也告訴父母教育孩子可以通過科學的手段對孩子進行適度的管控,讓孩子儘量遠離那些不利於自身發展的外界因素。畢竟孩子自控能力比較弱,有家長在旁邊引導會更好一些。而“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也正好體現了一種教育觀念:馴養。“馴養”是一種與“放養”教育相對的教育方法,

它是指不越過理性規則,不違背發展規律,在家長與老師的共同作用下對孩子施行的一種嚴謹的科學教育方式。但許多家長卻沒能真正領會這個方法的精髓,過度壓制孩子內心的需求,反而讓孩子生出了一種逆反心理。


馴養不是馴化,“為孩子好”不是理由,“灰犀牛式”養育不可取


我有一個同事便是這類家長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她的教育方式在我們旁人看來過於嚴苛,連孩子喜歡什麼寵物都需要徵得她得同意。曾經有一次,她家孩子看到樓下有一隻可憐巴巴的小貓,就把它帶回了家。同事見狀卻大發雷霆,逼著孩子將小貓放回了原來的地方,從始至終也都沒問過孩子為什麼想要把這隻小貓帶回家,卻只是以成人慣有的思維,認為貓咪是髒的,是不乾淨的,就這麼粗暴地剝奪了孩子與動物相處的權利。在這之後,孩子看到流浪貓也只敢遠遠地看上一眼。

對此,我也是連連搖頭,同事的做法實在是過於粗暴了些。明明可以有更好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情,卻偏偏選擇了最不合適的那一種。從我朋友身上是可以看出“馴養”教育法的影子,但更多的是一種控制,將重點放在了“馴”這個字上,而非“養”這個字上。


馴養不是馴化,“為孩子好”不是理由,“灰犀牛式”養育不可取


如果父母繼續採取這樣錯誤的教育方法,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不良影響呢?

第一、壓抑天性

“馴”指的是父母的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具備美好的品質與高尚的品德。而“養”才是最終的目的,是指讓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養孩子明事理,懂規矩,同時樂觀積極的精神面貌。但若是太過側重在“馴”這個字上,生搬硬套前人的經驗和做法,就有可能會把“馴養”教育變成一種“馴化”的刻板行為,長此以往,孩子的天性就會被壓制,也就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義。


馴養不是馴化,“為孩子好”不是理由,“灰犀牛式”養育不可取


第二、失去自我與活力

有一部電影就曾令我印象深刻,這部電影就是一經上映就引起熱議的《狗十三》,這部電影雖然只是講述了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但也能讓我們產生了共鳴,電影中的父親專制獨裁,用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讓孩子過早地拋棄了童真,卻從來沒有想過這種的結果是不是孩子想要的。電影中的父親每天都會給主人公準備牛奶,但卻從未發現孩子對牛奶過敏的事實。雖然朝夕相處,卻連這些都不知曉,物理距離很近,但心靈的距離卻是那麼遙遠。我們不能否認父親對於主人公是有愛的,但這種愛卻讓孩子感到窒息與無力。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也還是挺常見的,比如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父母對孩子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其實都是馴化行為的最直接的表現。看上去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但在行動上卻強迫孩子完全按照家長的想法去做,而這種以自我的中心的做法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在父母的重壓之下變得唯唯諾諾,失去了應有的活力。


馴養不是馴化,“為孩子好”不是理由,“灰犀牛式”養育不可取


第三、失去好奇心

孩子總是喜歡提出很多的疑問,當他們面對陌生的事物時,總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而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孩子總會想著去試試,哪怕嘗試的結果不符合父母的預期。而這也就使得有些父母將孩子的這些行為簡單地定性為叛逆,為了使孩子走回所謂的正軌,有些家長甚至還會採取一些極端的做法。但作為家長需要認識到的是,採用“馴養”這種教育方式的時候,要注意把控尺度,不能一味追求讓孩子聽話的這個點,就用強硬的方法來糾正他們的行為,當孩子並不是機器,糾正得了第一次,那麼下一次呢?難道又是故技重施?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量孩子們內心的想法,以更多的耐心和不懈的努力來慢慢引導他們積極向上才是正確的做法。


馴養不是馴化,“為孩子好”不是理由,“灰犀牛式”養育不可取


第四、迷失目標

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確實是每個家長都應該做的,這樣也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培養他們為了目標奮勇向前的好習慣。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卻有不少家長甚至老師將這個方法給用錯了,不但起不到正向的引導的作用,反而讓孩子變得爭強好勝。曾經有一個小學的老師,為了讓班級裡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向學生們收取了所謂的保證金,這些保證金是用來獎勵給那些認真學習的小朋友的,而那些表現不佳的小朋友就不能得到這筆保證金了。或許在短時間內這個方法能夠起到一些效果,時間久了,那些處於下游的孩子可能就會想一些別的小伎倆來阻礙上游的同學,那麼在這個時候,孩子的重心就會慢慢偏離,認知也就會發生偏差,這也就與這名老師起初設立“保證金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馳。而對於家長來講,“馴養”的這種教育方法本意是想讓孩子在父母的監督下,學習知識,拓寬視野,儘量降低被外界不良因素影響的可能性。切不可矯枉過正,讓孩子在盲目的攀比之中迷失了目標。


馴養不是馴化,“為孩子好”不是理由,“灰犀牛式”養育不可取


因此,正確施行“馴養教育”的關鍵並不在於孩子,而恰恰在於父母本身,只有父母嚴格要求自己,處處言傳身教,發揮榜樣的作用,用積極樂觀的情緒感染孩子,才能讓孩子茁壯成長,最終達到“馴養”的目的,並不能將馴養教育簡單地等同於馴化,處處限制孩子,以命令式的口吻對待孩子,這樣也會讓雙方之間的親子關係形同虛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