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電波黑科技離我們有多遠

首先我們必須要通過闡釋腦電波是什麼,才能讓各位看官瞭解“腦電波黑科技”是一個什麼東西。

用簡單的話來說,腦電波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的思維、動作等活動過程中的腦部活動,以神經元中生物電流的形式展現的電器震動,或者可以做個更簡單但不一定絕對恰當的比喻:腦電波就是人類大腦活動的電報碼。

腦電波黑科技離我們有多遠

那麼,所謂的“腦電波黑科技”,指的就是通過一定的設備收集、處理腦電波信號,並將其轉化為能夠為外部動作設備理解的指令,使其跟隨人類意念作出動作。

但如果用科學負責的態度回答“腦電波黑科技離我們有多遠”這句話,那麼我們的答案會是:很遠,非常遠。

儘管“腦電波黑科技”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前景遠大到令人咋舌,比如在醫療領域可以讓癱瘓或罹患漸凍症的病患搭配外骨骼自由行動,讓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用意念控制智能家居甚至是機器人來幫助自己做一些難度較大或較危險的動作等,但由於當前這一技術距離成熟還差十萬八千里,因此許多“腦電波黑科技”的相關應用,目前也只停留在推出實驗作品、立項甚至是概念上。

2018年的CES亞洲科技展會上,車企日產展示出了概念科技Brain-to-Vehicle。日產認為他們的“腦電波黑科技”可以根據駕駛員的腦電波判斷車主的操作傾向,比如是否需要轉向、是否需要剎車等等,並在司機作出動作之前就通過輔助裝置作出相應動作,實現無論什麼操作上都快人一步、人車合一的境界。

腦電波黑科技離我們有多遠

2018年的一個綜藝節目中,王迅通過意念控制無人機飛行,甚至還可以通過眨眼讓無人機進行拍照,這就是我國雲睿智能公司開發的Udrone。

腦電波黑科技離我們有多遠

但是上述兩種“腦電波黑科技”的應用中,前者尚屬於階段性研究成果,且無法解決司機錯誤判斷時的動作邏輯問題——比如一個司機在路怒症發作時,系統的動作優先級是否會比車輛的主動防撞系統更高?而這種判斷又是否精準?這些都是日產以及其他想要研究相關技術的企業目前難以解決的巨大困難。而後者則更多像是一個以動作捕捉系統與AR技術作為核心的產品,需要大量明顯的頭部動作來識別指令,並不能讓科幻電影中想怎麼飛就怎麼飛的場景成為現實。

同時,“腦電波黑科技”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目前也處於瓶頸狀態:如何收集與識別腦電波信號?

目前比較可行的研究方向有三種,分別是腦機接口、電極貼片以及簡便易穿戴的頭部設備如頭盔、頭帶等等。但這幾種技術也各有各的毛病。

腦機接口收集信號能力強,但是要完全達到理論上的性能極限,就需要在腦部植入芯片,使用時還要用物理插接或其他方式接入外部設備——想想就恐怖吧?

腦電波黑科技離我們有多遠

電極貼片常常見於很多實驗室當中,不需要植入芯片,也能夠實現較高程度的腦電波信號採集,然而穿戴極不方便,不可能應用到日常使用場景中。

腦電波黑科技離我們有多遠

頭環/頭盔,優點就是可以簡單佩戴,持續使用,可以方便的產品化。缺點是,採集信號容易被背景噪音信號干擾,識別的準確性和效率明顯不如前兩者。

腦電波黑科技離我們有多遠

加上現階段人類對於腦電波信號的識別能力還較差,絕大多數的腦電波特徵都不能為機器所識別,你的思維並不能完全轉變為指令——例如你想要純粹依靠腦電波寫下一首詩或者唱一首有節奏的rap,幾乎是天方夜譚,計算機除了起起伏伏的波狀紋什麼都不會顯示。

所以即便是不考慮“腦電波黑科技”的倫理問題,這項技術距離完全實用化甚至是進入實驗性運行階段依然非常遙遠,“雙目凝視,御劍飛天”的神奇場景也許在我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但絕不會很快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