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弟魔們,要與原生家庭情感斷奶


扶弟魔們,要與原生家庭情感斷奶

這大概是所有扶弟魔們的心聲

從樊勝美到山西11位姐姐為弟弟辦婚禮,扶弟魔已經成為繼鳳凰男之後,婚戀市場上最被人嫌棄的垃圾股,這背後折射出社會關係的變革。

在我所生活的內蒙古中部農村,哥哥、姐姐幫助弟妹,是天經地義的事。所謂長姐為母,長兄為父,哥哥姐姐如果事業成功,給弟妹買房都是理所當然,這既是孝道,也是悌行,家庭其樂融融,成為遠近十里八鄉的模範榜樣,被世人豔羨。

然而,我這篇文章想要探討的扶弟魔,並不是這種自身實力很強,幫助弟妹樂在其中的人,而是被父母情感暴力、情感綁架,以至於割肉喂鷹,還被唾棄的家庭的奴隸。

這種扶弟魔,典型的就是樊勝美,自己在外打拼,住公司宿舍,省吃儉用幫家裡,結果父母和哥哥毫不領情,一再傷害她,而她不僅掙脫不了,還要去傍大款幫家裡,以至於被騙財騙色。

許多人不理解樊勝美,她有學歷有能力有美貌有智慧,為什麼就是擺脫不了家庭的控制?她為什麼不能像《都挺好》裡的蘇明玉一樣,乾脆與原生家庭脫離關係呢?

當然, 蘇明玉最終還是為家裡付出,但至少她活的瀟灑,且她的付出也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而不像樊勝美,整天都負重前行,活的怯懦而卑微。

扶弟魔們,要與原生家庭情感斷奶

其實,蘇明玉也好,樊勝美也罷,都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的家庭,女兒是賠錢貨,將來總是外人,而兒子卻是傳宗接代的未來的希望,是父母養老的保障。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女人,會變的極度渴望愛與安全感,或者相反,完全不信任愛。

還有一些扶弟魔們,她們的父母沒有非常明顯的重男輕女思想,但他們會像文章開頭所說的那種父母,不斷的向子女灌輸長兄為父,長姐為母的思想,因為,他們就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

尤其是50、60、70後在農村長大的父母,還是深受傳統農耕文化薰陶,他們心目中有家長制,家族觀念重。因為,他們從小所生長的地方,就是聚族而居,如果他們不和自己的親友搞好關係,他們就會被孤立,得不到社會的支持與幫助。

而在這種家庭長大的80後、90後小孩,自然而然的接受了父母所給予的教導,因此,他們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能夠幫助父母,幫助弟妹。可現實是,城市生活壓力巨大,如果他們不顧實際,只為原生家庭付出,就容易損害到自己的生活,以至於自己的小家庭。

那麼,扶弟魔們究竟該怎麼做?難道真的如樊勝美所說,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永遠都改變不了嗎?

一定不是。

許多人的人生,可以用一首耳熟能詳的詩來形容“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是的,他們沒有認真的覆盤自己的人生,也沒有找到或者不知道這個世界上存在一些能夠揭開人生答案的秘笈。

就像許多一直被情感暴力掌控的人,根本沒有聽說過情感暴力這個詞,而只是覺得自己命苦。

看清套路,就能夠打敗心魔,還人生以自由。

用負罪感捆綁你

在心理操控術中,負罪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負罪感是由施虐傾向轉變為受虐傾向時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而日本心理學家加藤諦三在《情感暴力》一書中,所說,負罪感會讓受害者覺得“我對別人的不幸負有責任”。

比如,總是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好”,“我為了你維持著不幸福的婚姻”,“我為了你整天含辛茹苦”……總之,用一切苦情戲的方式,讓孩子感到,如果不這麼做,就是對不起父母。

扶弟魔們,要與原生家庭情感斷奶

扶弟魔們,要與原生家庭情感斷奶

忍不可忍的風終於和媽媽攤牌,這是全劇最高潮的部分

最近有一部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女主人公風的母親,就是一個管用負罪感來綁架女兒的母親,颱風過境,風的母親住的房子並沒有受到損害,母親卻要求風拿出幾十萬日幣來幫助重新裝修房子。

而風當時失業,她的錢原本要用來開一家洗衣房,那是風真心想做的事情。但母親告訴她,如果風不拿錢,她就只好厚著臉皮和親戚借錢,哪怕被人嘲笑也無所謂,風便馬上投降,把自己的夢想用來買母親的面子。

扶弟魔們,要與原生家庭情感斷奶

其實,許多扶弟魔們,幾乎都被父母用這樣的情感暴力綁架著,他們認為,如果沒有按照父母所說,幫助弟妹,那就是對不起父母,是不孝順的。

殊不知,他們已經陷入了父母所營造的情感陷阱裡。

並不是說,父母弟妹已經陷入困境,而自己不去幫助,就是對的。而是說,這種幫助是出於自己的自願,是真正的兄友弟恭,而不是出於負罪感,去填滿一個情感的深坑。

雖然表現形式一樣,但被情感暴力綁架而去做什麼,與出於自願,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如果認清了父母是用負罪感來綁架自己,風就可以毫不猶豫的告訴母親,“我很想幫助你,但請你稍等一段時間,等我先把事業處理好,自然有錢可以幫你,畢竟家裡的房子還是可以住的。”

但風壓根做不到,就像許多扶弟魔也做不到一樣……

用脫離關係威脅你

對於孩子而言,最恐懼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拋棄。因為,孩子是最柔軟無助的,他們的生存能力,甚至不如小貓小狗,離開父母便意味著死亡。而這種生存恐懼,伴隨著漫長的童年和少年時光。

而一些父母,在責怪孩子的時候,會說出“早知道就不生下你啦”、“你再鬧我就把你送人”、“滾出我的家”……總之,這些話對於孩子,無異於是“風刀霜劍嚴相逼”。

也許有些孩子天生粗線條,並不會在意父母在氣急敗壞下的口不擇言,那麼,對於那些敏感細膩的林黛玉似的孩子,這些話就會成為他們心上的傷痕,讓他們永遠活在恐懼中。

假如父母根本就不愛這個孩子,這些話出自他們的真心,那麼,對於這個孩子而言,討好父母將成為一生的使命。

扶弟魔們,要與原生家庭情感斷奶

許多扶弟魔們,便是如此,他們從小就活在失去父母的愛的恐懼中,以至於寧可犧牲自己也要討好父母。

許多因為學習壓力太大而自殺的孩子,大抵都是如此。他們的父母總是告訴他們,如果不好好學習,就不配得到他們的關心和愛,如果他們總是考不到好成績,他們就覺得自己再也沒有機會擁有父母的認可了,既然如此,還不如放棄生命。

而扶弟魔們,他們長大後,依然保留著這種長期訓練出來的恐懼感。是的,恐懼感也是可以習得的,這是人性很悲哀的地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便是說這種心態。

因此,哪怕他們長大了,完全可以照顧好自己,哪怕他們已經完全超越了自己的父母,擁有更加精彩的人生,但他們人生的遙控器,依然掌握在父母手裡,父母要他們做什麼,他們就得做什麼,否則他們就會失去父母的愛。

哪怕他們五十歲了、六十歲了,他們也不會改變,除非他們意識到這一點,並且決定把自己的命運掌控在自己手裡。

是的,當我們長大,具有了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之後,我們就應該學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無論成敗,這都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只需要為自己負責,這不妨礙我們去孝順父母。

獨立人格,意味著我們是自己人生的導演、編劇、主角,我們人生的這場大戲,我們擁有完全的主導權。父母們,他們也只是我們人生的配角,或者旁觀者,他們可以出主意,卻不應該主導我們的人生,這一點是扶弟魔們一定要牢牢記住的。

假如父母因為我們沒有做出令他們滿意的事情,就要和我們斷絕關係,那麼,就如他們所願,而我們只需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就行。

達利因為娶了離過婚的安娜,而受到了家人的排斥,最後達利和 家人斷絕關係,直到父親去世前,才回去見了父親最後一面。

假如達利順從了父母的心願,或許人類的藝術史上,就會失去一位偉人。

在親戚朋友中詆譭你,或者直接騷擾你

在《歡樂頌》中,樊勝美的哥哥欠了賭債,為了逼著她還錢,把癱瘓的父親帶到她的公司,嚴重影響了樊勝美的生活。

《都挺好》中,蘇明玉的舅舅也曾做過同樣的事情,到她的公司要債,而蘇明玉做的是直接讓保安把舅舅趕出去。

是的,假如所謂的父母家人已經如此不顧你的感受,侵犯你的人生,那麼,他們已經無異於仇人了,那麼,你還要為仇人付出嗎?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騙小孩的。假如父母家庭暴力,父母犯法,也沒有錯嗎?

《都挺好》中,石天冬對明玉說,父母也是普通人,他們有自己的自私,計較,不要把他們當聖人。

而實際上,孩子在小時候是把父母當天的,因為那時候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一切。但並不是每一位父母都配做父母,這一點當孩子長大後,成熟後,就應該認清楚的,假如還是保持著兒時的心智,把父母當天,那麼,你受到天的擺佈,就沒有辦法啦。

說到底,扶弟魔也好,媽寶男也罷,不管是否在物質上獨立,在精神上其實都並沒有與父母斷奶。

在他們的潛意識中,他們還是那麼需要父母庇護的小孩,假如這個小孩沒有長大,他們就永遠也擺脫不了父母的控制。

對於扶弟魔們,不妨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造化常為庸人設計。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扶弟魔們,要與原生家庭情感斷奶

最後,希望所有的扶弟魔們,都能活出蘇明玉的氣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