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遊戲結束了

現在,遊戲結束了 | 全球化與中美關係

在數字化的今天,與世隔絕幾無可能。與相隔萬里的人們和地方進行隨時的聯繫已經變得相當容易。即使在疫情期間,人們足不出戶,依然可以與外界形成連接。通過電腦、手機、網絡以及其他智能設備,人們可以與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行線上的視頻會議與交流。一個世界範圍的相互依存出現了。人們的生存不再僅僅與家庭、社區、社會和國家聯繫在一起,同時也與距離千山萬水的甚至陌生人形成了連接。雲聚會、雲會議等數字化方式讓人們之間的聯繫變得普遍。這就是全球化。

傳統的全球化的認知是基於鐵路、輪渡、飛機等基礎設置的大連接而形成的,而如今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則讓全球化變得不可消除,並且在最近二三十年變得速度極其的迅猛,從而讓發展時間比較短的全球化以不可阻擋之勢形成了一種普遍的潮流和趨勢。

但正如在線上通過數字化的方式隨時形成全球化連接的時候,如果碰巧遇到網絡信號以及斷網等境況的時候,這種連接就會中止,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就會被終止。這無疑是全球化的另一面:它會遭遇一些挑戰和壓力。

再進一步說,即使基於數字化空間的全球化連接變得常態化,但彼此之間的經濟貿易與真實交易,一定會觸及到物理空間的實際連接;而假設物理空間由於各種原因導致不暢——要麼是因為線下的基礎設置網絡形成中斷,要麼因為彼此交易的實際產品與服務由於關稅及產業鏈分工等衝突導致壓根兒“出不去”,僅僅是線上鏈接的“全球化”也是蒼白無力的——它更多的是基於信息流的全球化,同時這種信息流的全球化還帶有魚龍混雜的問題。

现在,游戏结束了 | 全球化与中美关系

所以,全球化本身不只是物理空間意義上,同時也包括虛擬空間意義上的;但並不因為虛擬空間意義上的全球化變得更加快速、容易和常態化,就意味著全球化可以所向披靡了。恰恰相反,全球化發展到今天,無時無刻不受到挑戰和壓力。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全球化?全球化是否走向了終結?全球化的未來究竟是什麼?重回本土化的苗頭是否就意味著全球化不行了呢?

水哥嘗試著寫出一系列有關“中美與全球化”的文章,儘管寫的比較辛苦,但也算是盡力了。各位看官如覺得本文還值得讚賞,請在文尾處給予支持一下,包括點擊“在看”和轉發。今天推出該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現在,遊戲結束了!

先從“什麼是全球化”這個問題開始。

按照社會學教授喬爾.查農的說法是,全球化是一個過程,是許多活動的集合,是一個指向世界體系的方向——朝向一個統一的、相互依存的世界。

世界範圍內的個體、組織、社會和國家之間的社會互動所創造的社會模式,可以和幾百年來所創造和建立起來的社會和國家模式相競爭。某種程度上,全球化正在創造一個全球社會的結構、文化和制度,它正在逐步確立一個社會組織的新層次,我們姑且將它描繪為“世界社會”

而另一位名叫阿里夫.德里克的學者則認為,全球化本質上講就是一種運動,“全球這個術語顯然並不是幾何意義上的地球”,因為“不僅世界上有很大部分被排除在全球化進程之外,即使在那些被包括在內的部分世界中,這些進程也表現為這樣或那樣網絡中的一些路徑,從而把全球的這個術語所含的重要字面意思擱在一邊或擠到邊緣。”與全球並置的就是本土。

他進一步表示,全球主義的構想表現為一種無空間和無時間的運作。但這並沒有使它的主張拔高為一種新型的普遍主義,從而使其成為其他一切空間化的出發點。於是,自然從一開始就與地域形成了對立面關係,比如全球與本土間的關係。

至於斯蒂芬.羅奇早在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際,就對“全球化”這個定義進行了思辨。他寫道:全球化是我們這個時代說得最多,但是真正瞭解的人最少的一個概念。其實全球化運作機制是相當清晰的,簡單地說,全球化源自世界各國的大融合,具體體現在跨境貿易、資本流動、信息傳遞以及勞動力流動等各方面的融合。但是全球化的潛在影響卻並非永遠都那麼明顯。

现在,游戏结束了 | 全球化与中美关系

“鼓吹全球化雙贏局面的人們,實際上是想讓大家對一個無節制的全球化進程隱藏的各種潛在問題視而不見。這些人不加質疑地認為相對優勢理論——即每個國家都在自己最擅長製造的產品上享有絕對優勢——仍然適用於當今的世界經濟,而他們完全忽略了這種理論是由大衛.李嘉圖在19世紀早期提出的,可能已經完全過時了。不幸的是,經濟學家、政客及決策者都沒能很好地更新李嘉圖的理論,而且在全球化遭遇大眾質疑的時候,他們也沒能站出來為這個大趨勢作辯護。”

在羅奇看來,全球化的所謂“雙贏”是虛幻的,尤其是在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浪潮的時代,世界經濟早在08年開始就走向了失衡,當時已經出現了富國和窮國、消費者和生產者等之間的對立。而政客們為了手中的選票,也會有意無意地誇大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和挑戰。於是,受政治驅動的反潮流趨勢已經開始造成貿易摩擦和保護主義的全面爆發。

換句話說,不管是否有2020年的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關於全球化的論戰、衝突甚至對抗,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保護主義以及民族情緒、民粹主義等,也將促使全球化的浪潮得以中止,甚至發生鉅變。只不過,作為“黑天鵝”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經濟運行方式再次發生改變的進程——“現在,遊戲結束了。”——這個時候,人們會為亂象找出“替罪羊”,甚至“罪魁禍首”,包括將全球化視為一切亂象的“罪魁禍首”,而美國“甩鍋”給中國,也是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一貫手法,只是這一次比08年要迅猛和兇狠。這些其實都是全球化發展到極致後各種臺前幕後的矛盾累積並大爆發的結果。歷史,肯定是“回不去了”。

熟知全球化進程的人們都清楚,

全球化實際上大概分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早期的全球化,當時更多地關注可交易商品的生產活動,包括世界產業鏈的分工協作等。這個階段的全球化,給歐美藍領工人階層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這些人通常就是從事工業分產、分配,以及通過航運、鐵路、公路等“硬件基礎設施”運輸產品的工人。

第二個階段就是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浪潮的興起,整個世界“軟件基礎設施”的時代來了,而此時恰好中國因為入世而加入了全球化進程並遇上了黃金時代,充分發揮出來了比較優勢與勞動力紅利套現的優勢,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這個階段,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機遇迅猛,並湧現出了不一而足的互聯網企業。而眾多的跨國公司將中國發展成為生產製造中心以離岸服務平臺,從而將產品和信息基於各種優勢輸送到世界任何地方。於是,這個階段的全球化就無形之中同時把不可交易的服務業也納入進來,這樣就給歐美國家帶來的壓力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對歐美勞動力市場的衝擊,另一個是中國的白領與知識分子對歐美的衝擊,這兩個構成了一個大的勞動力市場的衝擊。因此,從最初的藍領到後來的白領乃至金領,以及互聯網商業的崛起,歐美髮達國家顯然沒有做好準備,但類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卻把握住了歷史機遇。相應的,全球化的矛盾和憂慮被一步步放大,而所謂的“中國崛起論”則開始讓歐美髮達國家有所警惕。

本來是合作共贏的全球化協作,開始悄悄地異化成了全球化戰場。時間發展到2008年,一場肇始於美國過度消費的全球金融危機,則讓全球化憂慮和矛盾被公開化,指責、摩擦和衝突乃至對抗,開始重新登上了歷史舞臺,“本土保護主義”意識抬頭,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等一股腦的又重新出現了。

中國為什麼離不開世界?!(可點擊閱讀)

從08年之後全球化進程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裡,中國本著“世界主義”的態度進行了“救市”,但也因信貸擴張以及過度投資與消費等被質疑。同時,重商主義抬頭。這個時期的世界,不再歲月靜好,而是形成了與中國的既合作又對抗的模式——中國“坐穩”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的同時,全球在科技以及網絡門戶等方面展開了“較量”,世界看起來比過去給人的感覺是更加失衡了,關於世界重心的話題爭論再次甚囂塵上。全球化進入了磕磕絆絆的時代,隨時等著引爆累積已久的“火藥桶”。當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後,世界徹底進入了震盪之中。而2020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則讓世界時局更加充滿了未知。特別是,全球經濟形勢進入了衰退期之際,“零和博弈”大有取代“重複性博弈”之架勢,“你死我活”或不可避免。

现在,游戏结束了 | 全球化与中美关系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在這裡,水哥直接找到了相關權威數據,大形勢可見一斑:

4月17日IMF最新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下降到-3%,疫情繼續惡化的話,會下降到-6%。疫情是不是會大面積的極速發展,尤其是向非洲和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蔓延,下降-6%是否能夠打得住,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形勢的嚴峻確實世所罕見,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警告說,目前這場新冠疫情是二戰以來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它可能會引發一場“近代歷史上無可比擬的”衰退。

全球經濟惡化的嚴重程度空前,在IMF預測世界經濟中有幾個特點:

第一,它的嚴重程度顯著高於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這是對此次危機的定調,即比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要嚴重的多。

第二,世界上90%的經濟體將陷入衰退,既包括髮達經濟體,也包括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將同時進入衰退。發達國家這個數字是-6.1%,新興經濟體是-1%,在IMF預測的國家裡面,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正增長,包括中國和另外幾個國家,中國今年增速是1.2%。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國際經濟形勢非常嚴峻,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同步進入經濟衰退。

第三,這次的經濟危機或者經濟大衰退,將給世界帶來極大的損失。IMF預測,今明兩年將造成全球9萬億美元的損失,去年全球的GDP總量超過80萬美元,所以,今明兩年的損失佔全球GDP超過1/10。第四,全球貿易和投資都會遭受重創。WTO預測全球經濟增長為-2.5%到-8.8%。但是全球出口下降幅度將達到-17.1%到-40.9%;進口下降幅度為-14.5%到-33.8%。所以,全球貿易下降幅度,遠遠高於經濟增長的下降幅度。

IMF預測,2020年美國經濟的增速會是-5.9%,日本-5.2%,英國-6.5%,德國-6.9%,世界經濟一片蕭條。現在全球人的往來和貨物貿易往來還沒停止,但是其中100多個國家採取限制人員流動的措施,37個國家停止和全球貿易往來。全球大部分國家正常的生產活動基本上陷於停頓。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對英國經濟預測是,2020年經濟增速是-13.13%,是英國三百年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預測二季度英國經濟增速會是-35%。美國美聯儲、摩根斯坦利、標準普爾對美國經濟情況的預測,比IMF作出的預測還要悲觀,美國這些機構的報告,包括括國際評級機構作出全球經濟發展展望報告,預測結果都比IMF還要更加悲觀。

...近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線上舉辦的第127期“經濟每月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在演講中引述了上面的預測數據,同時表示,我們正在見證歷史,國際形勢的變化“世所罕見”:

一是全球面臨的經濟大衰退,甚至大蕭條世所罕見;

二是這場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大流行,造成的人類災難世所罕見;

三是從全球看,目前人為推動和肢解經濟全球化的言行和舉措世所罕見;

四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客,甩鍋、栽贓、追責、索賠、惡名化中國世所罕見。

“現在我們面臨大的國際風險,如果我們應對或者處理不好,極有可能打斷我們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們改革開放40年、建國70年取得的成果,付之東流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如果說一些國家提出的鉅額賠款,如果像微信裡傳得那麼多,如果讓他們的陰謀得逞的話,按照我們的整個國力,恐怕多少年都不夠,我們不能使這些陰謀得逞。”陳文玲的這段話,說的很重,也非常值得琢磨。

同時,她還直言不諱地表示,現在世界上從經濟上來看會出現五個潮:一是破產潮,二是失業潮,三是訂單被取消潮,四是斷鏈潮,五是放水潮。尤其是美國貨幣大規模放水,流動性氾濫,現在潮水已經湧來。美國投放貨幣可能會超過6萬億美元。這相當於對全世界的“洗劫”,中國需要時刻“防衝擊、防掠奪”,“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項非常嚴峻的任務”。

中美之間,還能重拾之前的合作嗎?GMAE,OVER。此前分別寫過兩篇文章如下:

1)為什麼中美合作會那麼難?!(可點擊閱讀)

2)不要指望中美共生關係?!(可點擊閱讀)

其實,讓人擔憂的不止如此,還有“去中國化”——如果是這樣的話,“全球化”就成了“過去時”——全球化,既是終結,也是開端。現在,(過去的全球化)遊戲結束了,在世界政經秩序發生搖晃與重新定義中,中國又將何去何從?

世界能否“去中國化”?!(可點擊閱讀)

现在,游戏结束了 | 全球化与中美关系

更多專輯內容請點擊專輯:世界時局與個體生存

專輯:100本必讀好書筆記

现在,游戏结束了 | 全球化与中美关系

嚴肅閱讀,讀懂中國Make A China Again

现在,游戏结束了 | 全球化与中美关系

一個可能不討好人的公號這裡只與常識和讀知有關

韋三水

資深媒體人、財經作家與品牌策劃人

草根詩人、連續創業者

已出版發行多部財經著作

曾先後系統性地提出

現代新國企論、未來國企分化論

所著《大國企》、《誰人不識寧高寧》等書引發熱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