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龍戲鳳(鳳臨閣的由來)

游龍戲鳳(鳳臨閣的由來)

游龍戲鳳(鳳臨閣的由來)


在我國大江南北部流傳著游龍戲鳳的故事,時間已有400多年.在民間,此故事版本可達十六種以上,各不相同,在全國的戲曲曲目中,《游龍戲鳳》更是一出婦孺皆知,朗朗上口的名牌曲目。

游龍戲鳳在大同更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游龍戲風發生在大同有史可查,有文字可證,有文物遺蹟可鑑,有民間傳說可驗。如今,游龍戲鳳的故事被廣泛拍成電影、電視劇,戲曲被廣大觀眾津津樂道。

明武宗朱厚照於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即位。即位後,一面大建皇莊,把大批土地賜給皇新宦官(《明正德實錄》卷10)一面又築宮殿,造密室,“勾連櫛列,史稱豹房”。(《明越宗外記》)宮內荒唐無道,淫亂有加,又藉口巡邊,曾兩次來到大同錄歡作樂,他的荒唐行為在大同民間流傳達室甚廣。

“游龍戲鳳”發生在《風臨閣》酒店。《鳳臨閣》酒店位於大同市大西街九樓巷五號,九十年代後期已難覓蹤影,筆者曾多次探錄此古蹟,未果。據說,《鳳臨閣》酒店,建於明正德年間,原名《久盛樓》,後稱《酒盛樓》。九樓巷內有九座酒樓得名,《鳳臨閣》是其中的一座。武宗(正德實為年號,大同俗稱正德皇帝)“游龍戲鳳”後,封李鳳姐為鳳,改《久盛樓》為《鳳臨閣》。(清代,民國曾彩繪、維修)

李鳳姐(傳說中也有李鳳、李倩倩的別稱),會元1501年左右生於大同煤峪口。該地此前稱梅龍鎮。據說,該村過去演戲,一概不演“游龍戲鳳”。傳說也是“游龍戲鳳”發生地。相傳,李鳳姐在其母死後,曾和哥哥李大在鎮內開店,正德皇帝微服出行,遂納鳳姐於此,並將兩間土窯封為什麼宮。

另據傳說在大同正南約五十華里,有一秀女村,亦為正德皇帝來大同,微服巡幸,納民女在於,因名,該村為秀女村。

但據《明史通俗演義》第四十九回《幸邊塞走馬觀花,入酒肆游龍戲鳳》中,曾詳細地記載了正德皇帝在大同微服私坊《游龍戲鳳》一事。筆者曾就此拜訪過大同地方誌專家姚斌、《大同古今》雜誌社梁新宇等史志編撰專家,他們都認為李鳳姐早年喪去父母,跟長兄李龍(傳說也有李大、李二的別稱),兄妹二人變買家產從煤峪口搬遷至大同九樓巷內開了一座酒店,起名《久盛樓》。

據史科記載:公元1517年八月(正德十十年),正德巡邊,出德勝門,過居庸關,經宣化,陽高來到大同。因他巡邊時,經常深夜外出,見門就入,強要婦女,因而所到之處,遠近騷動。婦女扶老攜幼,逃避他鄉,而車駕所至官宦們亦如狼似虎,搶劫民女,每日多至數十車,投河上吊日有所聞。而官宦又強令所過州縣另備婦女衣著首飾,以供隨時取用。於是三百里內,一片混亂,“搶新郎”、“抓女婿”的事隨之發生。

據蒲松齡《聊齋志異》等眾多的文字記載的傳說李鳳姐時年16歲,因生活所迫協助哥哥料理酒店。一個美貌無比的年青女子經常拋頭露面在酒店內操管帳目兼跑堂的差事,與當時婦女受封建禮教,三從四德的約束,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於是免不了被世人議論,壞人注目,可見鳳姐當時的生活環境的艱難與窘困。

在大同民間傳說此故事如下:正德皇帝以私訪為名,行選美人實來到了大同。他走馬觀花,獨自倍步在大西銜上,眼睛不放過一個美麗而賞心悅目的年輕女子。時值八月,是古城大同最美好的季節。萬花吐豔,綠樹成蔭,陽光暖和,天高氣爽。大同商賈雲集,遊人如織,寺廟雄偉,樓牌壯觀。正德皇帝行至九樓巷"久盛樓"前眼睛一亮,發現了酒樓門前站一婷婷玉立的年輕女子,淡妝淺抹,豔麗無雙,美若天仙,便借飲酒之名走進了灑樓,此女子便為李鳳姐。她見來了個相貌不凡,氣質不俗的酒客,趕快準備灑菜。誰知把灑菜端到了桌邊,正德便動手動腳,鳳姐心中不悅,便正顏厲色地說:"男女授受不親,請客官司放尊重些!"正德見好措詞措詞典雅,莊重端正,舉止大方,心中便生強佔之心,便問道:"酒店中只你一人麼?"鳳姐答道:"還有兄長,現往鄉間去了。"正德又問她姓氏,鳳姐靦腆不語。心急的正德窮迫不捨,沒辦法鳳姐只得回答:"奴家名鳳姐,兄長名李龍。"正德脫口而出,讚道:"好一個鳳姐兒,鳳兮鳳兮,應配真龍。”鳳姐一聽,便知道此語帶雙關,趕緊躲進了內屋,心情很不是滋味。

游龍戲鳳(鳳臨閣的由來)


正德獨自在外面酌自飲,覺的索然無味,便拿起筷子在桌子上亂敲。鳳姐只得又出來應酬,正德道:“我獨飲無伴,甚覺無味,特請你出來,共飲一醉”。鳳姐罵道:“客官此言,甚是無理,奴家非比青樓妓女,客官休要錯視”。說罷便又轉身向裡屋走去。正德甚為生氣,怒氣衝衝地起身離座,搶上數步,用力去拽鳳姐衣袖,鳳姐奮力抗拒,極為嚴厲地喝道:“你是甚麼人,敢如此放肆?”正德說:“當今世人,何人最尊?”鳳姐答道:“哪個不曉得,皇帝最尊!”正德連忙道:“我就是最尊的皇帝。”鳳姐說:“哪個聽你胡說八道,我喊人了。”正德趕緊解開衣襟,露出那條赤金繡蟒的衣服讓鳳姐看。鳳姐依然不信,又要喊人,正德沒辦法不得不取出白玉一方,鳳姐拿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才知道果然是當今皇上駕到,忙跪拜在地。正德忙扶起。於是,鳳姐半推半就隨了正德,做了一夜皇后。

正德在大同因有鳳姐陪伴整日不願回京。天下無君,文武百官又連篇累犢奏請回鑾。正德因戀著鳳姐,沒有任何起程的想法,並且欲封鳳姐為妃嬪,鳳姐推辭道:“臣妾福薄命微,不應顯貴,但望陛下早回宮闕,以萬民為念,那時臣妾安心,比爵賞還榮十倍呢。”在鳳姐的勸告下,正德帶著鳳姐風塵赴赴往京城回趕。可走了近半個月的辛勞車馬才到到達了“居墉關”。鳳姐本來便虛弱,再加上一路顛簸的趕路,已經氣息奄奄,病重如山倒。正德見鳳姐病危,垂淚道:“朕情願拋棄天下,不願拋棄愛卿。”鳳姐忙道:“臣妾自知命薄,不能入侍宮禁,只請聖駕速回,臣妾亦死不瞑目。”正德仍然不願意丟下鳳姐,鳳姐又嗚咽道:“陛下一身,關係重大,若賤妾生死,何足介懷?所望陛下保持龍體,惠愛民生。”說罷便悠然長逝了。

正德極為悲痛,大為震悼,命令將鳳姐葬於關山之上,特以特殊禮遇,用黃土封蒙.傳說,鳳姐在天有靈,不願受封,一夜變為白色,成為"關山十八景"之一,當地人稱"白鳳冢".正德感慨道:"好一個賢德女子,至死尚不肯受封,可惜朕無福無德,不能使她永年,作為內助,扶佐前後.但一女子尚知以社稷為重,朕向忍揹她遺言."當下傳旨,命人馬入關回朝,不再胡行。正德回宮後,對鳳姐仍然追念不已,遂封"久盛樓"為"鳳臨閣"。

此後,游龍戲鳳便廣為傳播,我國大江南北都有她的痕跡。而且有明清兩代戲劇家先後把這一故事搬上舞臺,在大同古老民歌中也有這一故事的唱段。

正如蔡東藩評日:"且聞武宗還宮,實李鳳(李鳳姐)死諫,以一酒家女子,能識大體,善格君心,殊不虧為巾幗英雄.”此乃"鳳臨閣"故事經久不衰的根本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