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新刊搶先看 | 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2020年的春節註定被歷史銘記,全國人民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假期。無論是新聞還是社交媒體,大家關注的焦點都離不開此次事件的主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經過全國上下艱苦努力,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已經呈現持續向好之勢。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我國最有利的武器就是科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在此次疫情中,廣東省的科技企業主動作為,以專業素養和拼搏精神奮戰在“抗疫”一線,在臨床救治和藥物、檢測技術和產品、疫苗研發、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


廣東省雄厚的科研實力和製造業基礎,在抗擊疫情的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全國防疫的中堅力量。

2019年,廣東對量子通訊、芯片、5G、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九個重點領域重點佈局,投入研發超3000億元,區域創新綜合能力保持全國第一;2019年,廣東的高新技術企業累計超5萬家。2018年全國各省份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排名,廣東省佔據第一位。


廣東的高新技術企業大部分集中在粵港澳大灣區,區內有超過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0萬從事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本期《科技與金融》聚焦科技抗疫,選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術企業,報道抗疫故事的同時,展示廣東的科技力量。


本期精彩內容

新刊搶先看 | 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讀懂“廣東戰法”的科技支撐

——訪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瑞軍

封面故事

新刊搶先看 | 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華大基因武漢“火眼”實驗室內景

華大基因:科技助力疫情保衛戰

華大基因不僅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等方面持續助力,而且還在多地建立了“火眼”實驗室。

新刊搶先看 | 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華南疫苗團隊工作照(左:彭濤)

華南疫苗:疫苗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著名疫苗研究專家彭濤教授帶領團隊進行應對新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發工作。

新刊搶先看 | 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佳都A.I.智能體溫人臉追蹤監測產品

佳都科技:人工智能助力公共防疫

佳都科技成功地研發出多款針對疫情防控的人工智能“硬核”科技產品及應用方案。


新刊搶先看 | 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口罩機產品圖

普理司科技:三天改造出全自動口罩機

普理司科技集眾智、匯眾力,將3C產品質量檢測機改造為柔性AI視覺全自動口罩機。


高端訪談

新刊搶先看 | 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Bernard Meunier教授:

生命不息,挑戰不止

本期《科技與金融》與Meunier教授進行了深度對話,講述AD新藥研發的經驗和故事,以及對我國創新藥物研發的看法和建議,並探討外國專家如何更好地參與中國的生物醫藥創新過程。

創投薈

新刊搶先看 | 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光亞法蘭克福總經理胡忠順:

與“光”同行,照亮行業發展之路

胡忠順與光亞法蘭克福團隊見證了中國照明產業發展的黃金20年。

大智慧

新刊搶先看 | 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疫情之後,科技孵化將迎來“加速器”時代

汪斌,北京高精尖科技開發院院長


新刊搶先看 | 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把握新的發展邏輯、新的組織邏輯與新的政策邏輯

徐蘇濤,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副總經理

專欄

新刊搶先看 | 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文|況傑

▲ 疫情防控推動柔性製造發展

新刊搶先看 | 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文|肖颯、崔咪,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

▲ 疫情之下看金融科技企業如何轉危為機

研學堂

科技金融助推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研究

——以湖南省常德市實證分析為例

高丹文、劉虹、吳永芳、王敏

雲計算在金融業的應用研究綜述

石剛

中國資產證券化業務監督問題研究

石文彥

資產證券化中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探索、問題挑戰與監督對策

張文越

新刊搶先看 | 廣東科技 硬核抗疫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