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design.era.er no.088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陰翳’必須要配以華麗才行,生死也應該轟轟烈烈才好。生命一定要枝繁葉茂,人生不能缺少華美、豔麗,深夜孕育著生命的曙光。”黑川雅之( Kurokawa Masayuki)在《設計與死》一書中如是寫道。意境之絢爛,態度之決絕,覺悟之精妙,一如開到荼蘼悠悠飄落的櫻花,將日本審美文化中獨有的侘寂、幽玄、物哀體現得淋漓盡致。不僅僅是此書,《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設計曼陀羅》《依存與自立》等著作均講述了他設計背後的靈感與體悟。他就像一名詩人,在時間與空間中不斷探索,尋找著人類靈魂的棲息地。對“生命與性”的哲學思考與創作,日本建築界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黑川雅之 (Kurokawa Masayuki)

出生:1937年生於日本名古屋市

頭銜:K&K株式會社社長, DESIGNTOPE株式會社社長, 物學研究會會長等

獎項:27次德國iF設計金獎、 31次日本傑出設計金獎, 日本每日設計獎等

黑川雅之被譽為“日本建築與工業設計教父”、“東京的達·芬奇”, 是日本建築和工業設計新時代的代表性人物、日本產品設計界的先驅導師。現年 81歲的他畢業於名古屋工業大學建築系,1967年早稻田大學建築工學博士課程修畢,同年即成立黑川雅之建築設計事務所。現在是K&K株式會社社長、DESIGNTOPE株式會社社長、物學研究會會長,同時擔任日本文化設計論壇理事及總幹事、日本建築設計協會終身會員等職務。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三本腳の象」(三腿象)

他雖然讀建築出身,但並不侷限於建築,創作橫跨建築、室內設計、傢俱以及產品設計,是日本少見的跨領域設計大師。千葉海濱公園野外劇場、風與光之塔、來待石雕美術館都是他的得意建築作品;然而比起建築,他設計的產品更讓人拍手叫好,如東陶機器的K系列、西鐵城商事的CHAOS系列、竹中製作所的ACCENT系列等均是有口皆碑的經典之作。自1990年代後期起,他開始多活躍於工業設計領域,迄今獲頒德國iF設計金獎、日本傑出設計金獎等無數獎項,多個系列作品更是被丹佛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永久收藏。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筆盤組

談及黑川雅之的創作,他十分擅長將東西方審美理念融為一體,形成一種優雅的藝術風格,這是其一大過人之處。這說來容易,做來難, 因為東西方思想兩者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但他所在的日本卻是個例外,為他提供了絕佳的創作背景。許多學者都有這麼一 個疑問:為何日本的東方思想總能和西方思想融合得不錯?近年來他專注於理論研究,著作頗豐, 從中不難覓得詳實的答案。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EGON掛鐘

能做到這點,一方面是因為日本得到了適當的隔離。黑川雅之指出:某一地區要形成一個保有特性的文化圈,就需要與其他文化適度隔離。文化圈無法在流動中生成,只能在因屏障產生文化沉澱時生成。“日本之所以能形成極為完整的文化體系, 也是因為本身是島國,有海洋這一適度的屏障。”對位於歐亞大陸最東端的日本人來說,西方(歷史上曾指中國,近代特指歐洲)絕對是價值的源泉,所有文化都源自西方。“日本以東只有太平洋,作為大陸最東端的文化終結點,日本不存在文化傳遞對象。所以,日本能做的就是對外來文化全盤接收。即便矛盾,也要接受。”

另一方面是因為,日本人將西方思想全盤接受後,會充分發揮“並列”和“間”的特性,進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所謂“並列”,並非指將多 種思想結構性地聯結,而是非連續性地囫圇吞下, 這也正是“群”的思想。所謂“群”,是指不同個體保持自立的同時,相互刺激,創造性地聯結,形成能夠保持動態平衡的集合體。而要使這個“群”的 結構成立,則需要“間”的存在。黑川雅之認為,正是因為日本人所具有的“間”的感覺,存在於不同思想之中,使得東西方思想在日本得以共存。所以才有了神佛混合這一典型例子:從印度傳來的印度教,以及中國傳來的道教、佛教,與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合為一體。“因為是島國,在吸收海外文化後, 日本有足夠的時間和環境對其進行為我所用的改造,日本就如一個文化垃圾箱,對外來文化盡收盡吞,在多種思想並存的同時,逐步創造出體系完整的獨特文化。”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利用庫存傳統茶壺蓋和把手製作的現代茶壺

不過,將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糅合為一併非黑川雅之最開始的打算,如今看來反而頗有幾分冥冥中自有註定的“偶然”意味。他在《依存與自立》中記錄,某次雕刻家伊藤隆道去他老家做客時,看到其日常生活和設計後十分驚訝,便說:“雅 之,你是怎麼了?為什麼如此美妙的空間沒有體現在你的設計之中呢?”彼時的他一心專注於西方建築裡,然而從少年時代到大學畢業,他人生中最為重要的時期都是在這個徹徹底底的日式空間中度過。要知道,他生於著名的建築世家,父親是前日本建築協會東海支部長黑川巳喜,哥哥是“日本 建築三傑”之一、提出“共生思想”的黑川紀章,日本建築的美深入其骨髓。而得益於這件小事,“我戰戰兢兢地打開了一直封存不願去看的記憶,開始重新審視日本的魅力。我知道,正因為它們太美,如果不將其封存,我就會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21世紀紀念塔(WIND& LIGHT TOWER)

對16世紀時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創立的建築樣式——數寄屋的研究, 是他迴歸日本建築學的突破口。數寄屋反映 了當時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上任千利休對統治者豐臣秀吉的反抗。秀吉喜歡氣派的大建築,千利休卻故意弄間草菴,給他一種田間快要倒塌的廢屋之感。千利休還以通過貿易往來知曉的唐格子為靈感製作了色紙窗。躪口和屋外的放刀處更是故意刁難武士,除非放下視若靈魂的刀,否則不被允許進入茶室。在黑川雅之看來,數寄屋是一種表現思想、傳遞信息的建築,擁有和現代建築相同的意圖。就在那時,他在日本建築學會的會刊上發表了數寄屋專題論文。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日本傳統數寄屋

後來他又通過大量研究,道破了日本建築與眾 不同的核心——對自然的徹底依存。“日本建築既由自然支配,又把自然吞入腹中,徹底表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看似自相矛盾的生命與自然的關係。”在他看來,“日本建築是心靈的建築。它不是被圍起來的空間,而是通過柱子、屋頂所發散的氣息來刺激自然、刺激人們,在人心中描繪出空間。日本建築不是與自然的對立,也不是對自然的加工,而是單純給自然以刺激。甚至可以說它是一種錯覺,因為日本建築是一個不存在從這兒到那兒的明確界線的連續性空間。”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數寄屋內部及細節

日本人認為,自己可以為美而死。黑川雅之更是直言不諱地說:“我為求美而生。”因為“美,驅使著我的好奇心。美,總會給我新鮮的感動。”

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業用途

時機d.e.r第八十八期完美落幕。更多資訊,敬請關注時機d.e.r專訪。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時機時機APP,一個提供全設計師行業的綜合服務平臺。集頂尖設計公司、設計師、留學生等時代創意人才聚集中心。它可以精確、高效地將設計師與需求方對接起來,以大數據為手段、以各取所需為驅動、以自我實現為效率,通過興趣、特長、資源在平臺上展開分享合作,在實現企業日益碎片化需求同時,幫助每個人實現自己的價值,獲得實際的經濟效益。

d.e.r | 黑川雅之 —— 我為求美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