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之殤:比體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文化

現代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國足)自1924年始建以來,一直讓高層操碎了心。近二三十年的中國足球,一直讓球迷傷透了心。

曾經有這樣一隻民間球隊,領頭的是留洋回國的書生,球員是流寇、小偷、囚犯、殘疾人等邊緣草民……他們在朝廷獻媚送分、洋人作弊使絆的極端劣勢下,最終用技巧和勁頭,將人高馬大更專業的外國球隊踢得找不著北。當然這是發生在電影裡的故事——1987年上映的《京都球俠》。

1980年代是一個很好的年代,當時火爆全國的“迪斯科女王”張薔在《我的八十年代》裡面這麼唱:

中國足球之殤:比體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文化

改開伊始,中美建交,外界的新鮮事物撲面而來,民族文化的思潮同時興起:中國在世界上處於什麼位置,中國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擁抱世界同時保持自我……這些在文藝作品中都有反應。阿城小說《棋王》和馮驥才小說《神鞭》以及及同名電影此時誕生,《京都球俠》也風靡一時,八十年代鄉村紅白喜事流行請電影隊來放電影,以此酬答鄉親鄰里、喜氣均沾,《京都球俠》是當時反覆播放最多的電影之一。

中國足球之殤:比體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文化

足球起源於中國,應是共識。中國最早在殷商時代便出現了足球運動的雛形,古代對這項運動的正式命名是“蹴鞠”。

幾乎每個成年人在兒童時期,都喜歡球一類圓滾滾的玩具。父母給孩子纏毛線球、買小皮球,兒童都喜歡將球拍拍、踢踢。看到一隻易拉罐被踢得滾老遠,人們會感到愉快,這大約是古人遺傳下來的天性。

春秋戰國時代,足球是列國軍事方面的輔助訓練手段,用來提升士兵體能,最終助力行軍打仗。漢之前的足球,裡面填充的是實物,大約是藤、草、鬃毛一類,外面包裹皮革。至漢代,足球外層用皮革揉裹,裡面填充羽毛,此時出現比較明確的競賽規則。

唐代足球在製作上有了更大進步,球膽用吹滿氣的動物膀胱,外面裹以皮革,玩法已類似今天這種兩隊各一球門的分組對抗競賽。唐代跟戰國一樣,非常重視體育和國防結合,但唐朝更流行的軍體項目是漢魏時流傳下來的馬球。曹植在《白馬篇》一詩裡這樣形容馬球運動員的精湛球技:

仰手接飛猱, 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 勇剽若豹螭。

宋代足球主要側重於表演、娛樂,出現了早期的足球協會組織“齊雲社”。宋代的足球像今天的“廣場舞”一樣,是全民大眾的文娛活動,女子也能參與踢球。《水滸傳》裡形容高俅的球技:

這氣毬一似鰾膠粘在身上的。

高俅有高超的控球技術和精湛腳法,他正是憑踢球這項核心技能贏得端王的賞識。後來端王因為先王無子的運氣,登基成為帝王,高俅也因此雞犬升天,開啟了發跡變泰之路。

到了明代,足球成為青樓妓館攬客的手段。有鑑於官員們沉迷踢球(也不知道到底是踢哪種球)荒廢正事,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禁球,中國古代足球運動開始沒落……

民國時期,中國足球一度稱霸亞洲,多次在遠東運動會中奪冠,有“鐵軍“之美譽,並且誕生了李惠堂和譚江柏等足球巨星(譚江柏外號“譚銅頭”,著名歌星譚詠麟之父)。1936年8月,中國足球首次參加柏林奧運會,雖失利於世界強旅英國隊,但因為良好的綜合質素、戰術及能力,贏得西方輿論的尊重和好評。

80年代蘇永舜提出技術至上的理念,82年世界盃外圍賽,中國隊在主場0比2落後沙特的不利形勢下,不放棄、不鬆勁, 最終創造奇蹟打進4球,以4比2反敗為勝,此役堪稱中國足球在世界足球賽事上罕見的逆襲案例。 1988年高豐文率領的中國奧運隊,歷史性地打進韓國漢城奧運會。

中國足球之殤:比體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文化

可以說,中國足球手機曾經有過輝煌的。浪漫的自由的青春的80年代,也是解放後中國足球水平最高的年代。

為何近二三十年來,中國足球“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以至於連戰亂中的敘利亞都踢不贏呢?

近日,中國拳手徐燦擊敗18連勝的拳王羅伯斯,成為首次在美國衛冕金腰帶的中國拳手。這說明中國運動員的個人身體素質,並不一定比任何外國人差。足球也不同於賽跑、拳擊、摔跤……它比拼的不光是體力,還有技巧,甚至更重要的是思想——也就是團隊協作精神。

如果中國足球一直以球員身體素質不如外國人所以進不了球來開脫,是不能被球迷們原諒的。

要扭轉中國足球當前成為群嘲“過街老鼠”的形象,需要多個方面著手:狠抓思想教育,打擊體育領域裡的腐敗行為。只要有腐敗存在,就必然有參與賭球、受賄作假之類的行為;在球員的選拔上有明確嚴格的規定,只以綜合能力和意願度來選拔球員,拒絕一切暗箱操作,並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來優勝劣汰;足球是體力運動,也是要講究戰略戰術的腦力活動。筆者認為:一個既懂足球又懂中國文化的教練,可能更適合帶領中國足球。裡皮為了保護個人口碑已經離開,這是中國足球的遺憾和羞恥,裡皮為中國足球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足球卻辜負了裡皮。但裡皮既然離去,“中國兵”也未必一定需要“外國將“來帶。

球場如戰場,戰場上的“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球場上也用得上,體能技巧的訓練容易借鑑現代體育成果,而心法謀略方面的東西,還是最好從老祖宗的智慧中取經。

中國足球更長遠的發展大計是:重視體育教育,從青少年開始抓起,培養源源不斷的後備力量。

充滿活力的八十年代,有兩部引進的日劇風靡一時:《綠水英雄》和《排球女將》。這兩部體育運動題材的日劇,日本均拍攝播放於70年代,充滿了青春的動感進而奮進,很燃很勵志。日本不光用影視作品來宣廣體育精神,其大學和高中的學生體育聯賽也是常態。

反觀中國的學校,高中以分數為唯一目標,大學以就業為唯一方向,體育教育和體育精神是非常缺乏的。

中國足球之殤:比體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文化

體育在現代教育有什麼用?是不是隻培養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其實偉人早已高瞻遠矚,做出了明確回答。

1917年4月份,公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體育之研究》,文中言道:教育的方法無非是兩種——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良好的體育教育,能極大提升個人身體素質,讓工作和事業具備最基礎最重要的本錢,同時也能緩解當前緊張的醫療資源;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也能拉動多個領域的經濟發展。往大些還可以說,體育能促進世界和平。剛剛在武漢結束的軍運會,其主題就是“和平的薪火”。人們應該在賽場上見,而不要在戰場上見。通過在體育上和商業上的體能對抗、謀略鬥爭……也能釋放人們多餘的精力,變武力衝突為文明競爭。

《京都球俠》和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裡面,中國球員用氣功、輕功、格鬥方法贏球,只不過是影視作品的誇張。中國足球需要遵守世界規則,但只能走自己的發展道路。一個既懂中國傳統文化韜略,又懂現代足球的教練,可能更容易訓練出有自己核心技法的球隊。

中國足球已經跌到谷底,已經不可能再破位下行,只要鼎力改革、臥薪嚐膽,彈起來跳起來是可期的。

中國足球之殤:比體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文化

參考:

網絡資料

好友群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