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當選“最好騙”國家


前言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無論是最近發生在韓國N號房的事件,還是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ACCC)發佈的最新冠病毒欺詐報告,欺詐者都沒有閒著。


以房地產行業為例,一封遭黑客攻擊的電子郵件立即摧毀了購房者辛苦賺來的首付,粉碎了他們買房的夢想。


以銀行賬戶為例,由於疫情,四大銀行因人手不足關閉了許多分行,並鼓勵人們在網上辦理交易,這讓騙子們有機可趁。


澳大利亞當選“最好騙”國家


新冠病毒催生了各種陷阱,比如可以追蹤感染病例的假APP,聲稱能夠治療新冠病毒的假冒偽劣商品,處處是騙局。


最有意思的是,最新的研究報告中體現出澳洲人最容易上當受騙。


騙20萬隻需靠一封郵件


在新冠病毒的影響下,各州和城市可以限制居民的行動。然而,對於網絡黑客來說,限制出行的措施為他們提供了絕佳的行騙機會。


以房地產行業為例,澳大利亞聯邦政府自3月25日(週三)起禁止現場房屋拍賣和看房活動,但私人交易和在線拍賣可以照常進行。


根據來自realestate.com.au的報道,新規定意味著澳大利亞各地數千次拍賣將在未來三週內無法正常進行,因此房地產經紀人將不得不尋找其他方式出售他們的房產。


Gavl公司主營線上拍賣和實時競拍,該公司表示在過去兩週內,賣房直播增長了200的流量。


換句話說,一些非常瞭解疫情期間需要靠線上營銷的房地產經紀人已經適應了新的經營模式。當然,騙子也迅速適應這種操作模式。


根據維多利亞州消費者事務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一名參與網上拍賣的買家損失了20萬澳元的首付。


澳大利亞當選“最好騙”國家


據瞭解,一群騙子黑入了房地產經紀人的電子郵件賬戶。當時,經紀人將銷售合同和信託賬戶的細節發送給買方,以便買方能夠支付其房屋的首付款。黑客隨後立即使用經紀人的郵箱向客戶發送第二封電子郵件,通知他第一封電子郵件中的賬戶信息不正確。當然,與通常的詐騙一樣,第二封電子郵件包含詐騙者賬戶的詳細信息,誘使買家將錢支付到錯誤的銀行賬戶以竊取買家的錢款。


為此,維多利亞州的消費者事務委員會建議房地產代理商考慮對電子郵件賬戶進行兩步驗證,且不點擊垃圾郵件,而是直接選擇刪除它。


對於購房者,委員會建議購房者通過電話與經紀人仔細核對所有包含付款細節的電子郵件,以確保其真實性和有效性。維多利亞州的消費者事務委員會主席科恩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如果你已經購買了一棟房子,並收到了一封來自房地產經紀人的電子郵件,其中包含支付信託賬戶的詳細信息,請打電話給房地產經紀人或親自拜訪他們,以核實電子郵件的合法性。”


事實上,在疫情爆發前,類似的騙局已經在澳大利亞其他州和地區造成了巨大損失。


去年10月,南澳大利亞的兩名購房者因電子郵件詐騙損失了近100萬元。騙子假裝自己是一家房地產中介,並要求顧客把錢存入錯誤的銀行賬戶。


科恩說:“房地產行業的欺詐並不少見。以房地產交易價值為例,悉尼的中位價格已經突破了數百萬,而墨爾本的中位價格也達到了82.1萬。如此大的交易額意味著現金交易不再可行。因此,電子轉賬已經成為主流交易方式,給許多騙子留下了機會。


澳大利亞當選“最好騙”國家


畢馬威進行的一項全球調查發現,欺詐者的伎倆越來越複雜且不斷創新,世界上各種伎倆的受害者人數正在不斷增加。


這個問題在澳大利亞尤其嚴重。


換句話說,澳大利亞居民似乎是世界上最容易上當受騙的人。


畢馬威的報告調查了43家零售銀行,包括8家澳大利亞大型銀行和地區性銀行。


調查發現,在過去的一年裡,澳大利亞報告了177,000起欺詐案件,導致澳大利亞居民損失10億澳元。相比之下,在美國和英國,同期報告了85,000起欺詐案件。


畢馬威全球欺詐合夥人娜塔莉福克納表示,調查顯示,與世界其它地區相比,澳大利亞的欺詐數量“呈指數級增長”。欺詐者通過電子郵件、電話或短信聯繫客戶,然後客戶按照欺詐者的指示行事。


澳大利亞當選“最好騙”國家


娜塔莉福克納說:“對於銀行客戶來說,這可能意味著他們一生的積蓄被騙了。但對於騙子來說,這是一個撒網的遊戲。在極少數情況下,他們會使用大眾通信(包括電話、短信或電子郵件),以便讓容易受騙的人主動與他們聯繫。”


她指出,在大量詐騙案中,澳大利亞銀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由於澳大利亞沒有一個明確的框架來確定誰應對這些騙局負責,許多受害者可能無法獲得任何賠償。例如,當客戶提交電子轉賬申請時,澳大利亞銀行系統簡陋到居然不檢查收款人的賬戶名稱(賬戶持有人姓名)。


澳大利亞銀行的漏洞


亞歷克斯是悉尼的一名房地產投資者。最近,亞歷克斯在支付一張看似合法的發票時損失了13,000澳元。


是什麼情況呢?他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是建築材料供應商要求他支付13,000澳元,並在郵件中附上銀行匯款信息。


由於電子支付現在非常方便,他拿起手機進行了電子轉賬。但結果是,建築材料公司根本沒有收到錢,而是一群電信詐騙犯用了該公司的名字。


一般來說,銀行賬號和賬戶名稱不統一是無法付款成功的,但在澳大利亞卻是例外,此次案件的賬戶名稱是建材供應商,但賬號是詐騙公司,但依然可以成功付款。


亞歷克斯指出,當賬戶名稱與BSB和賬號不匹配時,銀行至少應該發出相關警告。他說:“我認為銀行系統要求付款人輸入賬戶名稱,這實際上是向客戶暗示他們正在檢查,但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步驟。換句話說,銀行允許欺詐,他們實際上是在助長欺詐和縱容犯罪。”


澳大利亞當選“最好騙”國家


在進行電子資金轉賬時,銀行要求輸入三條信息,即BSB號、賬號和賬戶名稱。然而,在實踐中,銀行不會檢查這三者是否相同。


亞歷克斯說,他已經向兩家相關銀行提出了投訴,但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與解決辦法。


他說:“我去了匯款銀行,但是並沒有工作人員協助,他們的回答基本上也不在乎匯款單上寫的是什麼名字。”


正因銀行在進行電子資金轉賬時,不會檢查賬號信息是否相同,所以此類詐騙因此興起。娜塔莉說:“銀行分行到處都在關閉,面對面的互動越來越少,這意味著欺詐者可以利用更多的在線活動。”在疫情期間,由於人手不足,四大銀行都面臨關閉幾家分行的決定。四大銀行都表示,除非絕對必要,否則它們將鼓勵客戶使用網上銀行或移動應用。澳大利亞國家銀行在澳大利亞有730家分行。據統計,上週有幾十家分行關門了。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BA)也表示,目標是儘可能保持900家分行的大部分營業,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些分行將在短期內將會關閉,因為員工需要應對意外情況和學校提前關閉的影響。這也為許多騙子提供了機會。


例如,欺詐者可以在“暗網”上買賣信用卡信息,或者在社交媒體上挖掘出生日期和地點等關鍵信息,以繞過銀行的無憂設置。


疫情下的各種欺騙


除了上述騙局,因為疫情還催生了許多新類型的騙局。


安卓應用是最早的騙局之一。騙子聲稱下載這些應用程序可以獲得新冠病例和疫情傳播的最新數據。事實上,下載這些應用程序後,它們會盜用手機的密碼,導致用戶無法訪問它們。解鎖通常要花很多錢。


利用新冠病毒銷售各種假冒偽劣產品的欺詐者並不少見。例如,一些騙子會開發“馬甲”網站,虛假使用亞馬遜、阿里巴巴、沃爾瑪等知名企業,然後銷售一些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產品。


事實上,這些商品都是假的。以一種叫做“神奇礦物溶液”的產品為例,它實際上是一種普通的亞氯酸鈉溶液。


澳大利亞當選“最好騙”國家


此外,還有不少冒充世衛組織、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其他監管人員的欺詐行為。這些欺詐者冒充監管機構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後,通過惡意軟件入侵消費者的保險賬戶和其他賬戶,竊取相應的資金。


疫情的蔓延導致澳大利亞股市暴跌。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投資者開始感到恐慌,許多欺詐者也有機會打著回本的旗幟和其它替代投資渠道的方式進行詐騙活動。許多投資者在這樣或那樣的騙局中一次又一次讓騙子有機可乘。


------------------ END ------------------


在這個非常時期,各式各樣的騙術可謂是讓人防不勝防。


然而,從根本上來說,騙子還是看中了人性的弱點。為了防止被欺騙,除了要有基本常識(即要謹慎、多留些心眼),我們需要做的是克服人性中的弱點。


例如,沒有快速致富的捷徑,受益者只能是騙子。


參考來源: https://www.afr.com/companies/financial-services/australian-bank-customers-a-prime-target-for- scams-20190625-p520z8 https://www.smartcompany.com.au/industries/property/consumer-affairs-victoria-warns-real-estate- agencies-and-buyers-over-new-email-scam/ https://www.thestreet.com/technology/cybersecurity/coronavirus-online-scams-to-watch-out-for


本公眾號所有法律文章僅作為文學作品,不被視為法律意見。任何讀者由於任何原因採用比照推理本文學作品,而造成的任何法律後果,我們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有需要,請尋求專業法律意見或諮詢律師。


All legal articles in this WeChat public account shall be regarded as literary works and shall not be taken as legal advice. We will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any legal consequences caused as a result of relying on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publication. For proper legal advice pertinent to your individual situation, please consult a lawy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