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偶像,他們態度先行,合作共贏

態度是一個人對特定對象的看法的心理傾向。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態度隨著心態的改變而改變。” 因此,心態決定態度,心態是內因,態度是心態的表現。做任何事情之前,每個人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導致態度不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偶像,他們都態度先行。

有一個故事,“麻雀說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說黃鸝獨有一身美麗的裝束,黃鸝說百靈聲音悅耳動機不純,百靈說最無原則的,要算那鸚鵡,鸚鵡說喜鵲生就一副奴顏媚骨,喜鵲說蒼鷹好高騖遠,蒼鷹說麻雀寸光鼠目……。”在這個寓言中,每一個動物的心態都不正確,只看到別人的缺點,互相指責。其實,動物們都有閃光點,鸚鵡聰明伶俐,蒼鷹志向高遠,如果他們是屬於一個組織或團體的,更應該有互相欣賞的心態,取長補短,互相包容,相互合作才能成功。

說到合作,你知道合作造就了我們人類自己嗎?達爾文認為人類成功地進化成為智慧生物,是因為他們善於有效協作。2013年著名生物學家愛德華在他的著作《社會性徵服地球》中指出,在地球上生存過的生物中,人類是最成功的,其次是螞蟻、白蟻和蜜蜂。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協同合作。合作讓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當今社會的發展更需要每個國家、民族、個人的共同努力,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唯有合作共存,才能造福子孫後代。

歷史的經驗表明,合作是一個組織或團體生長繁榮的根本。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成功的走到了今天。這與中華文化中的“和合”的思想有很大關係。 “和”指的是和睦、和平;“合”指的是聯合、融合、合作。每個國家、民族的人民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文化的“和”表明了一種態度,“和而不同”“以和為貴”。合作是成功緻勝的終極之路,偉大的作家高爾基說:“一個人如果置身於團結民眾的偉大思想的範圍之外,就會變成保守的、與生活發展相敵對的人”。

在中華文化中,儒家、墨家和道家都主張包容發展,主張有容乃大,大乃久。儒家經典《大學》中指出“身修而後家齊,家齊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主張一種“正己”的人生態度。墨家的代表墨子認為“和合”是處理社會關係的根本,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於人們有了離散之心,父子兄弟互結怨仇,同室操戈,所以“離散不能相和合”。因此,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以很強的實幹態度,以參加勞動、吃苦為高尚。道家創始人老子更是從宙萬物的本質的角度,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說明“和”是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和合”的思想產生與二千多年前,但對今天等有借鑑意義。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現場擺出一個大個的“和”字。中國真誠期待同世界各國並肩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態度,與中國傳統的“和合”理念一脈相承,與世界各國的人民互惠互利,精誠合作,中華民族必將實現偉大復興,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偶像,他們態度先行,合作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