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彈幕實時在線!透過《春困》看現實生活中的即視現象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高氣爽冬又至,要想讀書待明年。

這是網上的一首打油詩,雖然詞句之間充滿了戲謔的意味,卻真實地說出了很多學生的心聲。

中國傳媒大學的一部動畫畢設《春困》以學生時代為背景,在這萬物復甦的春天展開了一場朦朧故事。《春困》的靈感是來自於昆戲《牡丹亭》,作品呈現了濃郁的中國風意蘊,收穫了很多好評。在這部並不長的作品中,有著上千條彈幕刷屏,大家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太真實了!滿滿的即視感

不知道是不是看多了的緣故,再看到即視感這個詞竟然覺得有點陌生,三言兩語好像真說不清楚,大家都在說的即視感,到底是什麼?

1000+彈幕實時在線!透過《春困》看現實生活中的即視現象

01、什麼是即視感?

即(既)視感也叫做即(既)視現象,在維基百科既視感是這樣解釋的:

在現實生活當中經歷過的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狄更斯曾經在《大衛科波菲爾》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都有一種偶然而生的感覺,覺得我們所說所做的是很久以前所說所做的事情,覺得我們很久以前曾被同樣的面孔,同樣的事物,同樣的環境圍繞,覺得我們很清楚再往下去要說些什麼,彷彿我們突然記起這一切一樣,我一生中,再也沒有比他說那番話之前對這種神秘現象感受得更為深刻的了。

正如狄更斯所說的那樣,當我們看到一件事物,某個場景或者某個人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產生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彷彿現在的場景我們在很久以前就經歷過一樣。這樣的現象就叫做即視現象,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當中,科學家們也將這種即視現象稱之為幻覺記憶,含有已經見過的意思。

網友們在評論《春困》的時候,產生一種無法抗拒的熟悉感,這種體驗,這種現象就是即視現象。

1000+彈幕實時在線!透過《春困》看現實生活中的即視現象

02、有哪些因素會產生即視現象?

關於即視現象的產生原因,眾說紛紜。有從大腦皮層進行解釋的,也要從意識流方面進行解釋的,甚至還有從神學方面解釋的,但單從這些方面理解起來比較枯燥,我們可以結合《春困》這部小動畫來簡要理解。

  • ①外界感知:文化知識等外物刺激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在不斷地和外界發生聯繫。父母從小給我們講的各種神話故事,送我們去學校接受傳統的文化教育,瞭解過往的詩詞歌賦,瞭解歷史當中的人事物,帶我們參加各種活動......這些都是構成我們即視現象的外在因素。

動畫的最初靈感來源於梅蘭芳大師所演的崑曲戲之一《牡丹亭》,這部劇是傳承多年的經典之作,就連國畫大師張大千也曾經出演過,可以說《牡丹亭》給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就算是沒有親眼看過,也多少能知道里面的一些情節,而這部動畫的一些情節也借鑑了《牡丹亭》中的《春香鬧學》,因此當類似的場景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就容易受到傳統文化元素的刺激,產生既視現象。

而除了《牡丹亭》外,裡面還添加了許多的經典文化元素,比如說洛神賦圖、鳥語花香四條屏,梅蘭竹菊四條屏,以及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等,這些經典元素的疊加,會進一步使人產生無法抗拒的熟悉感。

1000+彈幕實時在線!透過《春困》看現實生活中的即視現象

詩人李清照在《如夢令》當中有這樣一句: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動畫當中的才子佳人撐著一葉小舟,在荷塘當中遊行,幾隻白鷺從他們頭上飛過。這樣的場景,莫名的就讓人想起了曾經學過的這首詩,詩詞中描繪的場景我們或許從未見到過,但能通過文字感知。而在動畫當中,女學生幻想的兩隻蝴蝶變成了活物,飛入夢中,又讓人想起了李商隱《錦瑟》裡面的那句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詩詞中的典故莊生夢蝶是否真的發生過,我們未曾得知,但我們的內心已經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因此,當動畫中出現這樣的類似的場景時,我們這種意識被激活,進而產生即視現象。

也就是說,我們過去生活當中接收的知識、文化、意向、概念等外界感知和我們所看到的場景發生了疊加,就會促使即視現象的產生。

1000+彈幕實時在線!透過《春困》看現實生活中的即視現象

②自身經歷:自己親身經歷的重現

這一點非常好理解,我們對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總是覺得很熟悉。

動畫當中一開始就是一群學生在聽語文老師在講課:

吱呀吱呀的電風扇,講臺上說著明天要默寫課文的語文老師,臺下昏昏欲睡的同學......

從學生時代走過的我們,相信這樣的畫面,這樣的語言我們都很熟悉,因為這是大家共同都經歷過的,從我們接受教育的那一刻開始,這樣的話語場面似乎就一直在重複。

而下一幕因為老師枯燥乏味的語言,一位女學生開始無聊地在書上畫畫,最後竟然昏睡了過去,一覺醒來,另一位睡覺的同學被老師叫起來出去罰站。這些場景都曾經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或是裡面的主角,或是裡面的旁觀者,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曾真真實實發生過。

所以對於我們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當我們再次看見相似的場景時,哪怕主角不是自己,自己仍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像是過去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又重新發生了一樣。

以前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就有過這樣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

60歲之前,彼得先生一直居住在波蘭,之後才移民到美國。然而奇怪的是,從來沒有來過美國的彼得先生,到了美國之後,卻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報紙是一樣的,電視是一樣的,甚至覺得連外面的鳥都覺得是一樣的,這讓彼得先生甚至都懷疑自己記憶出了問題!

對於從來沒有來過美國的彼得先生來說,熟悉自然是稱不上的。而他之所以產生這種莫名的熟悉感,就是因為之前的個人經歷,當他重新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面對類似的格局,生活方式的時候,就會激發過去的記憶,進而產生既視現象。

所以,如果我們遇見一個場景和我們過去生活中的場景類似,那麼哪怕場景中主角不是自己,我們仍然會有一種歷史重演的錯覺,也就會產生即視現象。

1000+彈幕實時在線!透過《春困》看現實生活中的即視現象

③自我創造:夢境中天馬行空的想象

我們的大腦具有自我認知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它可以在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時候,收集起生活當中及其微小的信息,哪怕我們沒有刻意地去記憶。等大腦收集這些信息起來之後,會把加工結果以夢境的形式呈現出來。那些看起來毫無關聯的信息通過某種方式加工,最終就形成了我們的夢境。

如果不仔細觀察,也許你會認為夢境中的才子佳人就只是課本上的才子佳人形象,其實不然,事實上,夢境裡的才子佳人多了點不一樣的東西。一個是才子臉上的淚痣,一個是佳人的劉海。這是動畫當中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身上的特點,夢境通過加工將課本上的才子佳人和現實課堂中的男女主人公聯繫了起來。

這種看起來有點荒謬的“合體”劇情,其實就是大腦加工後以夢境的形式呈現的。

因此當短片中的女主人公,夢醒之後與男主人公四目相接的那一剎那,會有像故事中才子佳人互相愛戀的熟悉感覺,也就是夢境讓這時候的女主人公產生了即視現象

夢境是一種神奇的存在,我們似乎經歷著夢中的一切,又似乎從未經歷過,因為,這只是一個夢。

當現實生活中某一特徵出現,比如男主人公的淚痣出現時,這一特徵會激活我們的夢境記憶,進而促使既視現象的發生。這一特徵可能是外貌特徵,比如動畫中的淚痣;可能是動作特徵,比如一個投籃動作;也可能是語言特徵,比如一句“我愛你”等等,也許在別人眼中毫不起眼,但前面我們說了,我們大腦會將一些看起來毫無關係的信息加工整合最終呈現在夢境中,因此,夢境也是我們產生既視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屏幕外的我們,在看課堂中發生的一切時,由於即視現象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到場景中,跟隨著女主人公的視角產生了即視現象的二次疊加,因而也像女主人公一樣產生了即視現象。

1000+彈幕實時在線!透過《春困》看現實生活中的即視現象

03、既視現象就存在我們生活當中

不記得多久以前,在坐火車的時候瞥見一場景,那是一排徽式建築,在煙雨朦朧中透著一抹優雅的不真實感,我卻莫名覺得熟悉。

今日看了《春困》,莫名熟悉的感覺又再次出現,而且不止我一個人有這種既視現象。

根據哈佛大學的一項網上調查結果顯示:

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過一次這種“既視現象”。既視現象會隨著人的年齡,經歷,想象力不同而各有差異。

而產生既視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我們看過的某一本書,聽過的某一段故事,看過的某一場戲劇,也可能是我們生活當中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或者親眼看見過的事情,又或者是夢境當中自己的大腦再加工的二類成品,你明白了嗎?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