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不靜好——天柱山寫意

莫不靜好”。

這是《詩經》裡的句子。凝練、素淨。用這四個字來形容我印象裡的天柱山,再恰當不過了。

去年國慶長假,和幾個朋友相約尋一塊文化旅遊的淨土。安徽的筆友向我鄭重推薦了天柱山。他說,天柱山主峰海拔1489.8米,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時封其為“南嶽“。如今已經躋身於國家AAAAA景區和世界地質公園之列。其自然景觀令人歎為觀止。“無峰不奇,無石不怪,無洞不杳,無泉不秀”。早在一千多年前,她的知名度甚至超過黃山,被稱為“江淮第一山”。中國古代許多大文豪和大詩人,包括李白、蘇東坡、王安石、黃庭堅等都對天柱山情有獨鍾,都希望能在天柱山安家定居。

於是,在一種期待的心情中,邂逅了天柱山。

在我印象中,那是一次思想的放假,心靈的旅行。印象中,天柱山的美更是一種天然的美,一種靜穆的美,一種靈動的美。她美得那麼幹淨,美得那麼純樸,美得那麼浪漫。一處處的風景宛如一張張厚重的明信片,投入了我心底的那個郵筒。

於是,就有了以下關於天柱山的寫意和感悟。

三祖寺問禪

莫不靜好——天柱山寫意

天柱山有著禪與詩的意蘊,是一處適宜靈魂棲居的地方。

我拜謁天柱山的第一站是三祖寺。

進入南大門野人寨上行不遠就到達了三祖寺。谷口前碧波盪漾,後依天柱群峰。林木蔥蘢,環境清幽,和悠悠古寺相映成趣,相諧成雅,盡顯佛家清靜高邈之境。遊人到此,無不流連忘返。據說,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文人騷客都曾在此題詩,現仍留有“詩崖”勝蹟。史料記載,王安石在潛山任通判時,曾擁火夜遊,並作詩云:“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

寺西有大石累累的山谷,谷中流水潺潺,松竹遮天蔽日,稱為“山谷流泉”。山谷門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狀如臥牛,稱“石牛古洞”。相傳,北宋人黃庭堅曾坐此石上讀書,並自號“山谷道人”。至今一塊巨石上仍刻有黃庭堅的詩和他坐於石牛上的畫像。這件珍貴的古代詩畫刻石,現仍清晰可見。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千年古寺老樹森森,松柏濃郁,妙香遠聞,使寺廟陡增安寧與肅穆。熙熙攘攘誦經進香和旅遊消閒的人們走到這裡,不由自主便多了幾分虔誠。寺內不時傳出天籟之音,給人以“雲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的感覺。

一千多年的嫋嫋香火,讓眼前的天柱山寧靜如佛。

當地朋友介紹說,天柱山為道家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禪宗二祖、三祖也在此開壇傳經、弘揚佛法。這就是三祖寺的由來。

懷著敬慕的心緒走進中殿,體悟禪意森然的心境,周圍,皆是禪。一座已有一千多年的古塔靜立眼前,那斑駁的外表彷彿在訴說千年的滄桑。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此時,能在寺外的清泉裡洗去塵世汙濁的華麗,挾一身素袍,於禪寺靜坐,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天柱山,就這樣用蘊含了太多氤氳往事的清流,描繪著安詳和諧的風景畫,也牽住了諸多騷客文人的衣袖。悠然穿梭其中,一種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宛如琵琶落玉盤的清脆之音敲醒了這座靈山……

天柱峰抒懷

莫不靜好——天柱山寫意

“天下有奇山,爭似此山好”。

從濃郁的佛教文化中走出來,我又陶醉在天柱山秀美的自然風光中。

從三祖寺向西北沿石級登山,展現在眼前的是天柱山變幻無窮的瑰麗景色。奇峰異石,每塊後面都藏著動人的故事;雲霧繚繞,每一朵都鎖著醉人的往事;山泉飛瀑,每一顆水珠都蘊藏著亙古的傳說……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天柱歸來不看峰”。

據當地朋友介紹,天柱山之秀,大都集中在西關;而東關,則以險著稱。隨著登山的人流,我沿著六月雪、振衣崗、神秘谷、天池峰、天柱峰、青龍軒、西關寨、青龍背、煉丹湖、天柱晴雪等景點線路,身心都陶醉在她如畫的景色中。

眼前的天柱山既有雄壯的風采,又有樸素的品格。靜默的山,流動的水,一動一靜,構成一幅美妙和諧的風景畫。抬頭仰望,但見陡峭的崖壁,形態各異,千變萬化。橫看側看,妙趣橫生。那神秘谷的驚險奇觀,那青龍背的蜿蜒逶迤,不由得令我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那靜默坦然的性情,不近功利,不加雕飾,粗獷而冷峻,讓我感到一種剛正不阿,力爭上游的質樸美,就好似一幅凝重的畫,一首深邃的詩,一個清晰的故事……我只能抓住眼前的一切,不停的按下快門,把精彩的瞬間定格……

經過攀登,終於到達天柱山第二高峰——天池峰。該峰因峰頂有天池而得名,一裂為三,由瘦瘦的兩段石條連接在一起,這便是著名的“渡仙橋”。恰如俗語所言“人到橋頭皆是仙”,登臨時,只見四周白茫茫一片,真有如登仙境之感。回望身後,只見層巒疊嶂,逶迤連綿,空谷蕩蕩,雲靄漫漫,天地一片蒼茫。

登臨天池峰頂,領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只見景色無比壯麗。尤其是天池、天柱兩峰之間陡峭深壑之中白色濃密的霧氣直沒峰頂,令我頓有羽化成仙之感!

天柱山千峰百嶂,但最奇、最美的當屬天柱峰。

天柱峰海拔1489.8米,雄絕險峻,勢如擎天一柱。其頂端有石刻“中天一柱”“孤立擎霄”八個大字,每字五米見方,氣勢磅礴。只見孤峭獨立,奇秀森嚴,聳入雲霄。難怪朱熹感嘆“屹然天一柱,雄鎮翰維東。只說乾坤大,誰知立極功”;難怪白居易詠歎:“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

此時,憑欄縱目,千巖萬壑,盡置腳下,遠近景物,歷歷在目,俯仰天地之間,覺天高地闊,風光無限,心曠神怡,胸懷頓寬,暢懷快意,疲累之感一掃而空。

喔,天柱山,你的神韻,你的秀美,讓我走進後,就再也不想揮別衣袖。

煉丹湖洗心

莫不靜好——天柱山寫意

“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

山有魂,水有靈。天柱山不僅山奇,水也秀。18飛瀑、17山泉,遍佈其中。一路上,水聲潺潺,清冽的泉水從山谷裡流來,似從人的心裡流出。瀑布和山泉忽而萬壑雷鳴、氣勢崢嶸;忽而銀瓶乍破、噴珠濺玉;忽而細曲淙淙、清韻叮咚。掬一捧清泉入口,頓時神清氣爽,洗濯了一身疲憊,給人“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愉悅和清靜。

在我看來,天柱山的水韻是一種幽深的美。水自龜裂的岩石林間蜿蜒淌出,愈淌愈平闊,愈淌愈細膩,沒有想象中洶湧澎湃的作派,但卻含蓄內斂、雍容舒徐、化澎湃為和緩之氣度,不事張揚卻有謙謙君子之風、浩浩渺渺之勢。那色澤晶亮清純的潭水宛然便是天然的玉液瓊漿。

當然,最美的還是煉丹湖的一汪碧水。好美的一譚湖水啊,四處群山環繞,在群山之間藏著一譚平靜的湖水。這哪裡是湖啊,分明就是一塊碩大無朋的翡翠。微風徐來,湖水盪漾,波光粼粼,泛舟湖上,又是一番景象。可以陶醉於湖光山色;可以靜立煉丹臺,探尋流傳至今的方士左慈煉丹的傳說。美麗的煉丹湖,使我整個靈魂似乎都得到昇華,竟真的有范仲淹“去留無意,寵辱偕忘”的感覺。一切的憂愁煩惱,都拋到九霄雲外。

是的,天柱山是走不出的,值得書寫的東西還有很多。她不僅有風光,更多的是一種高度、視角和情懷。比如將新石器時期原始風光重現的薛家崗古文化遺址,比如集歷代文學和書法之精華的摩崖碑刻,比如風光秀麗、驚險刺激的陽關三疊和奇谷天梯等。其實,天柱山留給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最質樸、最真實的美麗。登臨天柱山,迴歸自然的情愫便悄然而起,這是一種回家後的幸福。或許,這裡正是修身養性的絕佳之處吧。否則,為何如此多的詩人、隱者與高僧在此停留,又怎會留下“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卜居為終老之計”的行吟?

是的,在天柱山漫遊,其實是赴在一場靈魂的盛宴。有無數高貴而又神聖的先哲,靜靜地佇立在我理想的星空,抵達我靈魂的高度和精神的內核……

我知道,這世間必有一種狀態,以最單純的態度,絕美地存在著。我知道,我最終無法用拙劣的筆描繪她絕倫的美。我只有把她在記憶中封存,用一生的時間去懷想……(文丨閆素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