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甲:三招教你成為最牛的那個人之第三招

路人甲:三招教你成為最牛的那個人之第三招

前面兩篇文章,我們講了三招中的兩招,今天我們講最後一招:一萬小時定律。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英裔加拿大人。他身兼記者、暢銷書作者和演講家等頭銜,至今為止,他出版的圖書全部列在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榜上。他也因此獲得了諸多榮譽:21世紀的彼得.德魯克,2005年《時代週刊》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2014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暢銷書《異類》,這本書的副標題為“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在這本書中,格拉德威爾提出了機遇對於人的重要性。他在這本書中提到:

如果沒有機遇和文經、環境因素,即便是智商超過愛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

他這本書的觀點和我們之前提到到的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的觀點一致:成功=天賦+運氣。這裡順便提一下,在國外,有諸多的研究證明,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運氣,我們在個人IP系列文章的後半部分,會和大家聊聊,如何提高好運氣的概率。

但是他在《異類》這本書的第二章提出了著名的10000小時定律,他並沒有因為承認運氣的重要性,而忽略後天努力的重要性。而且對於如何進行後天努力,他給出了具體的方法: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0000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這10000個小時,並不是格拉德威爾信口胡言,而是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之後,得出來的數字。他運用心理學實驗和社會學研究,對古典音樂家、冰球運動員進行統計和調查。大量研究之後,他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人的成功和天分無關,只和練習有關,這一規律適用於任何領域。無論是誰,要你的練習時間達到10000小時,你就能夠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看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會問:你在前面不是說過,成功和天賦有關係,這不是和格拉德威爾的結論相互矛盾嗎?請大家注意:我說的是第一步是發現天賦,然後是加強。在你有天賦的方面去加強,利用10000小時定律,這樣的話,你成功的概率是不是要大於天分之外領域的10000小時。

10000小時是一個什麼時間概念呢?假定你每天練習1小時,那麼1小時*365天*27年,你大約需要27年能夠成為這個領域最牛的人;假定你每天練習2小時,那麼2小時*365天*14年,你大約需要14年的時間能夠成為這個領域最牛的人;假定你每天練習3小時,那麼3小時*365天*9年,你大約需要9年的時間能夠成為這個領域最牛的人;假定你每天練習4小時,那麼4小時*365天*7年,你大約需要7年的時間能夠成為這個領域最牛的人。而我所看到許多有影響力的個人IP(講完理論部分,我會繼續寫案例部分,在案例部分將會給大家一一介紹這些有影響力的個人IP),堅持6-10年,是一個普遍的數字。

有人會覺得6-10年太漫長了,真的有那麼漫長嗎?我們來看一個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場景:小朋友學鋼琴,每天練習1個小時。假定這個小朋友從5歲開始學鋼琴,那麼他成為這個領域最牛的人大概是在他32歲的時候。假定你現在30歲,你想在某個領域成為專家,那麼從現在開始每天3個小時,那麼在你40歲左右的時候,你就會成為這個領域最牛的人。但實際上你可能用不了這麼久,在你36歲左右的時候,你就已經是這個領域最牛的人了。

但是近年有不少人對10000小時理論提出了質疑,質疑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中一個質疑是10000小時定律違背了天賦,“在違背天賦的前提下,不斷的強調刻苦勤奮,熟能生巧,會對天賦造成巨大的傷害。”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路人甲將10000小時作為加強天賦的方法,是一個非常科學且靠譜的建議。在發現自己的天賦的前提之下,用10000小時定律,可以實現更好的效果。完全零基礎且沒有任何天賦的人需要10000個小時成為最牛的那個人,而你如果在你天賦的領域進行努力,時間可能會遠遠少於這個數字。或者說,同樣的付出,你會取得完全高於別人的成就。

看到這裡,大家還記不記得我上篇文章說的第二招:接受專業的、系統的培訓。在專業的、系統的培訓之下,獲得關於這個領域的系統化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在這個基礎之上,你的10000小時會事半功倍。

10000小時定律,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路人甲的觀點: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你所在的行業或者是領域最牛的人,只要付出的時間足夠多。

講到這裡,三招教你成為最牛的那個人全部講完。我原本的設計是先講10000小時定律,再講接受專業的、系統化培訓,最後講尋找最優秀的人。但後來在形成文字時,我將順序進行了重排。下篇文章,我會說說,為什麼要設定這樣的順序,在具體操作的時候,如果不按這個順序,OK不O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