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天生就有「遊戲力」,只是尚未在孩子面前激活


“今天你們又慪氣了嗎?”


一天,老公下班後對我表示了關心和問候。


我在家帶倆女兒(9歲,11歲)歡度寒假,隔三差五也會有小摩擦。偶爾,特別鬱悶時,我還會冒出“離家出走”的念頭。


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外出散步時,隨口唱了兩句,被二女兒潑了冷水,“你唱的不好聽,我不想聽!”


好吧,我先打住。


“啊,我好傷心……”我略顯誇張地表達了感受。


唱,還是不唱,我不想跟孩子陷入權利之爭。我能跟她說什麼呢?


這時大女兒開口了,“我有個辦法,咱們三個人可以同時唱自己喜歡的歌,各唱各的。”


接著,她喊“1、2、3”,於是我們三人並排往前走,一起放聲高歌。


唱了幾句,孩子們哈哈大笑。我也釋然。


二女兒心中的規則是:做事情必須做好,唱的不好是不允許的。這一觀點在我們混亂的歌聲中被打破。


大女兒很會玩兒,幫我解了圍。在歡笑中,我和孩子們重新建立了連接。


我這才發現,家裡竟有兩個“遊戲力”高手,老公和大女兒。原來高手就在身邊,只是剛剛被我看到。


什麼是“遊戲力”?


“遊戲力”不只是跟孩子做遊戲,而是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互動,不管是做家務、運動、做作業、看手機,還是制定規則。


這樣的“遊戲力”能給父母和孩子帶來什麼好處?


01 與人連接,“我和你”更親密

前幾年,有時我週末外出,老公帶倆年幼的孩子一整天。我到家後,他經常自豪地說,“你看我帶孩子,開開心心,輕輕鬆鬆,沒人哭哭鬧鬧。”


一開始我不以為然,後來我發現他確實有辦法。


記得在孩子們小的時候,我給她們喂感冒藥並不容易。


老公接過來,大聲吆喝一句,“我這裡有香香甜甜的小糖水啊,誰來嘗一嘗?”


結果,倆閨女樂顛顛地跑過來爭著吃藥。我在一旁看的有點楞,不服不行。


而且,他會變花樣,不是每次喂藥都說同樣的話。老公不需要藉助什麼工具,即便是躺在床上,也能和孩子嘻嘻哈哈,打成一片。


父親的活力和幽默感染了孩子,她們有時也會主動發起遊戲。


有時,她們在爸爸下班到家之前,準備玩捉迷藏的遊戲。要想好自己藏在哪裡,還要特意設置一些“假象”,讓人以為那裡藏著人。


老公進門後沒見到孩子,馬上進入角色,端起玩具狙擊槍來四處走動,並做瞄準狀,嘴裡唸唸有詞。


這是歡樂一刻,分別一天後,父親與孩子很快建立了連接。


通過遊戲與人連接,不僅能讓家人之間更親密,也能在與陌生人相處時迅速破冰。


在一個露天舞會上,有一位媽媽想跟大家一起跳舞,但是她的兒子(大概六七歲)卻把雙手抱在胸前,怎麼也不肯跳。


媽媽被孩子搞得很惱火,不停地數落,“是你把我拉到這裡來的,你現在怎麼又打退堂鼓了!”


這些話使得男孩的雙手抱得更緊,甚至連腳後跟都緊緊併攏了。


也許他是在新環境裡有點不安,也許他很在意別人怎麼看他。


那麼,如何幫到他呢?


這時,一個會玩兒的父親科恩正好在旁邊,他在一旁插嘴,“咦,他發明了新式舞步吧?”他模仿著男孩的樣子,抱起雙手,並衝他燦爛一笑。


孩子也衝他笑了,手放鬆了一點,換了個姿勢。


科恩也認真學著他改變了姿勢。那位媽媽的反應也相當快,馬上如法炮製,學起了兒子的樣子。


他們都笑了。男孩開始隨著音樂擺動雙肩。他媽媽喊道,“嘿,這舞步還真有創意!”


男孩開始跳舞了,而且越跳越開心,後面還成了領舞者。


“鏡子游戲”幫助男孩克服了害羞,使情況發生了改變。當然,模仿孩子時要很小心,別讓孩子覺得我們是在嘲笑他們。大多情況下,孩子們會覺得挺好玩,甚至會感到得意。


遊戲所創造的不僅是快樂,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內心深處感受到親密的連接,這種連接激發了他們原有的活力。


這樣的遊戲簡單隨意,只要你不斷嘗試,一定能讓家裡充滿歡聲笑語。耳濡目染之下,你的孩子也能成為遊戲力高手。


想象一下,咱家孩子長大了,自帶活力和幽默,既能讓已有的關係更親密,又能與陌生人輕鬆連接,那是多麼美好的一幕啊!


父母天生就有「遊戲力」,只是尚未在孩子面前激活 | 蜂窩家長


02 與物連接,“我和它”更友好


當我和孩子之間有更多玩笑時,我感覺輕鬆了許多,也不再像以前那麼迫切地盼望開學了。


只是,一旦跟孩子提及學習相關的事情,我好像沒那麼輕鬆。


有這樣一個富有創意的媽媽,她的故事引起了我的關注。


“我兒子兩歲的時候,開始害怕公共衛生間的電動幹手器。儘管我們知道他不喜歡任何噪聲,但他對幹手器的害怕簡直到了抓狂的地步。最初我們帶他儘量躲避,可是這讓他變得更加害怕。”


為了讓孩子聽不到那種聲音,她什麼辦法都試過了。


最後,她意識到這樣逃避只能讓兒子的恐懼加劇,於是她換了一種方式。


“我開始跟孩子玩傻乎乎的‘假裝幹手器’遊戲,要麼我當幹手器來吹他的手,要麼他當幹手器來嚇唬我。我們一起走進公共衛生間的時候,我裝出既滑稽又害怕的樣子。如果時機合適,我就問他敢不敢離幹手器近一些,同時鎮定地告訴他,他不喜歡那個聲音是很正常的,只不過這玩意兒是絕對不會傷害他的。我遵循慢慢來的原則,一開始只是口頭說說我要打開幹手器,一段時間後真的打開,最後鼓勵他把手放在下面。與此同時,我們也一直在家玩‘假裝幹手器’的遊戲。”


遊戲與共情,成就了這個轉變。假裝遊戲帶孩子一步步靠近了真正的幹手器,媽媽接受了他因為逃避而積累下來的恐懼情緒。


如果沒有遊戲,父母也許會困惑、惱火,或者重複做無用功。


那麼,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啟發?


當然,困擾你家孩子的事物可能不是幹手器,也許是數學、作文、英語……


據我觀察,孩子對某一門功課的學習效果,不僅跟學習方法、努力程度有關,往深一層看,還跟Ta內心深處怎麼看待這門功課有關。


想一想,你家孩子和那些功課之間是怎樣的連接呢?


Ta是有畏難情緒,還是不屑一顧?或是其它想法?


我的二女兒英語成績還不錯,但是我感覺到她對英語有敵意。她曾問我:

“我為什麼要學英語?”


“我們中國話挺好的,為什麼不讓美國人學中文?”


聽了幾次之後,我問她,“我感覺你對英語並不友好。你怎麼看待英語呢?”


“我歧視英語。”


“嗯,歧視。”我想確認一下她對這個詞語的理解,“你可以用‘歧視’再造個句子嗎?”


她隨口說,“有個同學考試成績不好,我歧視他。”


看來她的理解是準確的。


如果我繼續問,“你為什麼歧視英語?”,不一定能得到明確回答。這孩子要麼不說,要麼覺得很難說清自己的想法。


我很感慨。三十年前,我們上初中剛學英語時,對英語是敬畏的,仰視的。怎麼今天世道變了,英語竟然遭到一個小學生的“歧視”。


如今捅破了這層窗戶紙,接下來,我怎麼幫助她化敵為友呢?


我想,講道理不一定好使。前面那個“假裝幹手器”的遊戲激發了我,可以試一試。


通過遊戲,讓孩子一步步貼近困擾自己的事物,讓“我和它”的關係更友好。


當然,要為孩子量身設計遊戲,需要創意。


如果你有好主意,或者有自己的故事,也請留言。我們一起前行。


父母天生就有「遊戲力」,只是尚未在孩子面前激活 | 蜂窩家長


03 你本來自帶功夫,只需放下身段


既然遊戲力可以帶來這麼多好處,我們如何讓自己獲得這種能力呢?


其實,你本來自帶功夫。活力和幽默來自我們感性的一面。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們過多地調動了自己理性的一面,而沒能讓感性自然流淌。


另一方面,要激活你自帶的遊戲力,有一個重要前提。


蜂窩兒童大學的理念,“不把孩子當孩子,不把孩子當傻子”。


那麼,一個價值千金的問題來了:作為父母,你把孩子當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先回想一個具體的情景:當孩子“不聽話”時,你是用“父權”、“母權”直接命令呢,還是會跟孩子好好說話?


也許你會說,“我不想花時間去解釋!”


如果是這樣,那你和同事、客戶有觀點不一致的時候,你又會怎樣做?


說到底,當你放下身段,與孩子保持平視時,你才能好好說話,好好玩兒。


一旦意識到這是一種能力,並且樂於嘗試,你的遊戲力很容易被激發出來。

通過遊戲,我們與人連接,讓“我和你”的關係更親密。


通過遊戲,我們與物連接,讓“我和它”的關係更友好。


如何讓自己具備遊戲力?


你本來自帶功夫,只需放下身段


為人父母,需要一種活力,一種幽默。


各位寶寶,準備好了嗎?


希望你們和自己的寶寶在一起,“開開心心,輕輕鬆鬆”!


參考書目:

《遊戲力》(Playful Parenting)勞倫斯.科恩/著 李巖/譯

《遊戲力II》(The Opposite of Worry)勞倫斯.科恩/著 李巖 伍娜 高曉靜/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