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課文《葉聖陶先生二三事》刪改了不少內容,能看出什麼

《葉聖陶先生二三事》是張中行先生的文章,選入現行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13課。原文發表在《讀書》1990年第一期上,選入課本時,編者特意註明"有刪改"。

七年級課文《葉聖陶先生二三事》刪改了不少內容,能看出什麼

回看原文,發現刪改的還不少。第一自然節就刪除了有300字左右。

所刪內容為作者寫作此篇的心理歷程。一、為什麼拖了三個月才寫這樣的一篇紀念文章?二、葉老業績多、成就大。三、葉老的生平事蹟已被人們寫得太多,怎樣才能不重複,寫出新意?這一段話很平實,可見出作者的真誠,以及對寫作的思考。可見出作者樸實的文風,和真誠的情感。

第二處刪改在第二節,主要是兩個比較的文字,原文有而選文則刪去了。

刪去的內容有兩處:一、"我的印象,比如與魯迅、郁達夫相比,魯迅筆下多鋒芒,郁達夫有才任情,葉先生只是平實規矩而已。"二、"中國讀書人的思想,漢魏以後不出三個大圈圈:儒、道、釋。攙合的情況很複雜,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陽儒陰道;有的人儒而兼釋,或半儒半釋;有的人達則為儒,窮則修道;等等。葉聖陶先生則不攙合……"

可以看出主要是作者用來比較的。在和魯迅、郁達夫的比較中突出葉聖陶先生的"平實規矩";在和中國讀書人的比較中,突出葉聖陶先生是"單一的儒"。

第三處刪改則是第五節寫作者和葉老交往的部分。

文革的大風暴中,作者"自顧不暇",對葉老唯有心內掛念。補充點到文革中作者的落魄境況,無暇顧及葉老的境遇(被貼大字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作者要以臨時戶口"在妻女家小住";側面感受到文革風暴對知識分子的衝擊,能更好地理解葉老的傷感和作者的傷感之情。

第四處刪改是整個第六節關於"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葉老的為人,不願當面指摘別人的短處,而只願批評自己的不足。這也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可見得葉老為人的忠厚,以德服人。

第五處刪改是第七節,刪改的內容也比較多。是在引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後,關於"人、己、思想和行動"以及"語言問題"的一些複雜現狀的列舉和分析。指出寫文章中的"新文言""不像話"現象,內容顯然有些深奧。但能讓人明白葉老所倡導的寫"像話"的文章。

綜合所看,編者所刪改內容,除第一自然節平易自然而外,其它四處相對於初一的學生而言,涉及的文革背景和儒、釋、道道理,以及"新文言"文化現象內容深奧,難以理解。所以編者選入課文時刪改,更適合學生閱讀。

作為教師還是應該讀讀原文的好。這樣才能做到以一桶水去澆灌一杯水,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引導學生有更好地理解和領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