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版畫,繪畫形式的一種。用刀具或化學藥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蝕出畫面,再複印於紙上。有木板、石版、銅版、鋅版、麻膠版等品種。魯迅《南腔北調集·序》:“到近幾年,才知道西洋還有一種由畫家一手造成的版畫,也就是原畫,倘用木版,便叫作‘創作木刻’。

而在魯迅的眼裡,對木刻畫認同的莫過於羅清楨和李樺二人了。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羅清楨

魯迅對羅清楨的木刻一直給予充分肯定,除了致信羅清楨本人予以指導以外,還經常在致別的友人書信中給予讚譽,在致金肇野的信中他稱讚羅清楨:“擅長木刻的,廣東較多,我認為最好的是李樺和羅清楨……”又說:“羅、李二人,其技術在中國是很好的。”

羅清楨,廣東興寧人。興寧版畫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湧現出一批做木刻的人,有陳鐵耕、羅清楨、陳卓坤、鍾步卿、黃山定、鄧啟凡、張慧、羅映球、王立、荒煙等。其中羅清楨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先驅之一,也是魯迅最為欣賞的兩個版畫家中的一位。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號角(9x7cm) 羅清楨

羅清楨1904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兼手工業者家庭,從小跟父親做紙扇、磨豆腐,雖然家境貧寒,但父母仍然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羅清楨自幼喜愛繪畫,在興寧興民中學畢業時,就以善畫炭相出名。後在鄉村教書,當了一年多的教師後,他用自己積蓄下來的錢,考入上海新華藝專。1931年從上海新華藝專畢業後,即回廣東老家。

1932年,羅清楨一面教學,一面與陳鐵耕一起學木刻,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刻了五十多幅木刻。1934年,他在上海認識了魯迅,1935年底經魯迅介紹赴日本觀摩學習木刻技法,在東京拜訪了伊藤廉、清水登之等日本版畫家,後又到香港認識了木刻家溫濤、作家茅盾。茅盾先生曾約請他為小說《差半車麥秸》英譯本作插圖,又為丁玲小說《一顆未出膛的槍彈》作插圖。

抗戰爆發後,羅清楨積極投入到抗日報的宣傳工作中。1939年他奔赴抗日前線,在江西十九集團軍從事抗日宣傳,先後到達龍川、和平、新豐,直到吉安、贛州、南昌等革命根據地。期間創作了大量反映抗戰題材的木刻作品,並主編了宣傳抗戰的木刻半月刊《戰地真容》。這一時期他創作大量“抗戰木刻”的代表作:木刻連環畫《抗戰三部曲》《總動員》(刻有朱德總司令的特寫像)、《出發》《突擊》等。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出發(4.5x17.5cm) 羅清楨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突擊(5.5x12.5cm) 羅清楨

羅清楨在他短暫的藝術人生中,幸運地與魯迅相識,與魯迅多次交談並有二三十封通信來往,得到魯迅極大的鼓舞和教誨,進一步明確了自己選擇的道路。他在給鬆口中學學生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藝術是時代的產物,是推動時代向前發展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中,正需要人們對社會的認識,通過藝術形式去渲染大眾,去改造社會。

如果只是為了個人的生活安逸,為了供少數人欣賞的藝術,這正是藝人的奇恥大辱。”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有信仰、有情懷的人。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時代巨輪(16x10.5cm) 羅清楨

羅清楨一生雖然貧病交加,過著艱苦的生活,但他從來不願意去追求個人生活的舒適,不願為供少數人欣賞而作畫。曾經有一位有錢的親戚請他畫個像,他拒絕了,而去給村中最貧苦的農民畫像,他說:“我只給兩腳沾滿牛屎的人畫像。”每逢假期回到家鄉,都有許多農民來找他談話,講世情,傾訴胸中的苦水。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三農行(16x12.5cm) 羅清楨

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刻畫了許多反映底層窮苦大眾生活的作品,如《逆水行舟》《貧病》《韓江舟子》等。他曾說:“我要以鋼刀代替筆,與所有中國熱血青年一道,共同揭發社會的黑暗,暴露現實,把這半死不活的中國農村經濟,推向光明大道,把這毫不清明的政治現狀,轉向好的方面去,把這完全不像人能過的奴隸生活結束,達到我們真正的民主的現實,這個願望,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必定會實現!”在教學上,他也結合現實,激發同學們的愛國情懷,在學校裡組織“百侯美術研究會”“時代劇社”“青年讀書會”,並利用課餘假日,把每一塊牆壁上都畫上抗日救亡的宣傳畫。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逆水行舟 (13x15cm)羅清楨

1941年羅清楨不幸身患重病,只好回家鄉治療,臨終前窮到竟把自己心愛的木刻原版拿去燒火做飯的地步。(見1943年6月1日在桂林出版的《野草》載黃新波悼念羅清楨一文:“有一次,羅清楨家裡沒有柴火了,他的家人來告訴他,他稍微猶豫了一下,便讓家人拿自己的木刻原版去當柴燒了。”)1942年11月25日,這位年輕有為的藝術家終於在貧病中去世,年僅38歲。羅清楨的一生,正是那個時代人民藝術家所走過的曲折、坎坷道路的一個縮影。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不僅僅給我們留下了220多幅木刻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正直的藝術家所具有的可貴品格。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乘勝追擊 (11.5x5cm)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初夏 (13x9.5cm)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古松蔭下 (18x12.5cm)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建設工人 (11x10cm)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豪飲(12.5x9.5cm)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汽笛響了(12.5x8.5cm)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向列寧指引的方向走(11.5x10cm)

李樺

作為新興木刻運動的一員驍將,李樺與魯迅有著密切的聯繫。在魯迅的引導下,他以勤奮的創作和執著的實驗態度,將“新興木刻”這一概念提升到“獨立藝術”的高度,同時也最早將創作木刻、複製木刻等沿用至今的版畫基本概念進行了深入辨析。這對於新興木刻運動和近現代美術史的研究都是不能忽視的內容。此外,李樺終身以積極入世的態度、平和內斂的性格來踐行著“走出書齋”的思想理念。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晚歸》 23×35.7cm 1938年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從鐵蹄下站起來》 22.3×33.8cm 1946年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汗》 20.3×14.6cm 1947年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痛悼李、聞二公》 35.3×24.8cm 1947年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都市的暗角》 24.2×36cm 1947年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糧丁去後》 23.5×33.7cm 1947年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鬥爭地主》 19.7×27cm 1951年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培育革命的接班人》 40.3×44.5cm 1965年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魯訊在木刻講習會》 34.8×44.8cm 1973年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恕吼吧,中國!》 27.5×18.7cm 1938年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掙扎》(《怒潮》之一) 19.8×27cm 1947年

魯迅評價最高的兩個版畫大師,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成了版畫開拓者

《起來》(《怒潮》之四) 19.3×27.2cm 194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