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導演郭帆:隔空“對話”父親 回到青島特別安心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隔空“對話”父親 回到青島特別安心

齊魯網2月17日訊 2月17日下午,《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在電影拍攝地青島進行路演。路演之前,閃電新聞記者對郭帆進行了專訪,這也是《流浪地球》上映後,郭帆首次接受家鄉媒體的獨家視頻專訪。

全國路演收官戰選在家鄉 回到青島特別安心

電影“山東元素”滿滿,刷爆朋友圈。濟寧籍80後導演郭帆還將路演最後一站選在了家鄉山東,選在了電影的拍攝地青島。

郭帆說,在150多天的拍攝過程中,積累了很深的感情,有一種家的感覺。他回憶說,有一天從青島東方影都對面的賓館出去逛一下,結果過了隧道之後就覺得“特別不踏實”,回去之後感覺特別安心,這次回青島也是如此,感覺特別安心、親切。

談及電影中頻頻出現的“濟寧派出所”、“濟南補給站”等山東元素,郭帆告訴閃電新聞記者,作為山東人,希望能夠在電影中呈現出一些家鄉的元素,同時通過這些熟悉的地名令觀眾產生親切感和共鳴。

郭帆說,《流浪地球》中最核心的一個情感點就是中國人對於土地的深情。“所以,那些地標性的建築和地名能夠讓我們勾勒出,原來未來的世界還有這些地方。正因為這些地方都還在,所以這個地方能夠稱之為我們的‘家’,其實這就是一個家的串聯”。

電影隔空“對話”父親 相信他能聽到“鋼琴獨奏”的聲音

在原著小說中,“地木交會”的情節僅僅是幾段文字的描述,而導演郭帆卻選擇將其改編,作為整個電影故事的核心,並演繹出一段動人的父子之情 。

無論是劉培強“無奈的抉擇”,還是劉啟“誤解的叛逆”,都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而兩人間這種“不理解”“不信任”的情感最終在劉培強的犧牲下得到昇華,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一種父子間特有的“愛”。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隔空“對話”父親 回到青島特別安心

談及這個情節的設定,郭帆說這一切都源於自己內心對於父親的記憶,“整部電影有很大一部分是寫給他的”。

父子情雖然十分隱忍,不善表達,但父親卻可以為孩子付出一切。

“其實在《李獻計歷險記》、《同桌的你》中都有關於父親的情感描繪,只是在《流浪地球》中將這塊放在了最主要的部分,這可能和我的父親有關。可能在潛意識中,我一直在想一個辦法去紀念他、懷念他,找到一種與他對話的方式”,郭帆說。

郭帆告訴閃電新聞記者,劉培強犧牲時的鋼琴獨奏也是特意為之,“我希望,能讓我的父親聽到,相信他一定能聽到。有的時候‘給’的少反而能讓觀眾得到更多,引起共鳴,給大家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

給演員都打100分 郭帆通過閃電新聞寄語“未來”

談到電影中演員的表現,郭帆說,給演員和幕後的工作人員都要打100分。“演員的衣服至少五六十斤重,帶裝甲的衣服上百斤,比較笨重,大家表演也非常賣力。比如,吳孟達老師剛做完手術,依然堅持自己吊威亞”。

郭帆還透露,直到現在,還有累倒的幕後工作人員還沒有出院。

整部電影共繪製3000多張概念設計、8000多格分鏡、製作10000餘件道具,搭建了10萬平米的延展布景,前前後後耗時4年之久。郭帆透露,由於拍攝中道具的毀損量比較大,餘下的目前都保存在中影和北京文化的倉庫裡。

談及第二部的拍攝計劃,郭帆表示將召集大家開會梳理流程,總結經驗並跟大家分享,“讓下一部更好,能讓同行少走一些彎路”。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隔空“對話”父親 回到青島特別安心

“給咱們山東家鄉人說幾句吧”,專訪最後,面對閃電新聞記者提出的“小要求”,郭帆欣然應允,還幫記者一起調試三腳架。

得知閃電新聞的口號是“閃電新聞 看見未來”,郭帆說,希望大家相信未來,相信在未來可以看到更好的自己、可以看到更好的電影。

行程滿滿的郭帆,匆匆趕赴下一站,趕往更遠的未來……

(閃電新聞記者 董光強 趙宇光 肖輝馨 劉金旺 辛鵬 孫楊 嶗山臺 周建宇 青島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