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有序推進,固廢循環利用和源頭減量有待加強

麥電網訊:4月12日下午,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副司長周志強介紹稱,目前全國共有“11+5”個城市和地區正按計劃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過去1年多來,“無廢城市”理念逐步得到了各方認同。浙江省、吉林省已經決定在全省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工作。

就“無廢城市”建設,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建築師胡寶哲表示,垃圾圍城現象早已表明,建設“無廢城市”不但非常有必要,而且形勢緊迫。各試點城市和地區圍繞國土空間規劃、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管理及立法、重點工程項目和資金財政保障等方面,就建設“無廢城市”提出了多種舉措,也取得了一些實踐成果。儘管城市間的重視程度和實際進展存在差異,但整體而言“無廢城市”建設開局良好,未來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

急需打造固廢循環經濟產業鏈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指出,“無廢城市”並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是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終實現整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的目標,需要長期探索與實踐。經過1年多的試點建設,各試點城市和地區積極謀劃實施重點項目、探索固廢資源化利用積累了一些經驗做法,同時也培育了一批處理固廢的優秀企業。

如浙江紹興市某環保公司目前可以處理包括醫藥廢物、農藥廢物等40大類、共389小類的危險廢物;安徽銅陵市某水泥公司依託原有的生產線,已經建成城市生活垃圾(汙泥)焚燒處理項目,日處理能力可達600噸;江西瑞金市在農業固廢領域深挖潛力,著力將烤鰻生產、生豬屠宰的下水料轉化成農業生產原料;青海西寧市在工業領域重點推進粉煤灰、電石渣、脫硫石膏渣等一般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項目,大大提高了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

與此同時,不少地方已經開始嘗試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紹興的循環生態產業園一期工程已全面運行;海南三亞市正在規劃用地約2100畝,統籌安排建設可以同時容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築垃圾綜合利用等項目的循環經濟產業園;河南許昌市也計劃高標準建設具備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醫療及危險廢棄物處理、電子垃圾處理、建築垃圾處理等功能的綜合性固廢處置產業園。

個體層面雖然有著不少表現優異的企業,但固廢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和循環經濟產業鏈打造仍屬於起步階段,還有很多短板需要補齊。英國Arup(奧雅納)城市創新中心總經理張祺表示,除了正在推行的垃圾分類外,還應加快實現垃圾分類處理網和再生資源利用網的深度融合。將城市固廢納入一個體系內處理,不僅能節約處理成本,還能有效防止因固廢體外循環而造成的“二次汙染”。同時,還應通過互聯網、大數據開展信息採集、數據分析、流向監控,逐步整合物流資源、梳理回收渠道、優化回收網點佈局,使需求方能夠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實現上下游企業間的智能化物流,完善再生資源的利用體系。

胡寶哲也表示,其實國內外早已有了各類垃圾處理的成熟技術和打造固廢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成功案例。目前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加快應用這些成熟技術、學習和借鑑這些成功案例,逐步建立自己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體系,還需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細則和條例,如出臺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政策、企業按固廢處理業務收入佔比納稅減免政策、使用再生資源產品鼓勵政策等,以支持和提高再生資源的利用,加快推動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形成。

加快提高環保意識減少固廢源頭

提升末端處置能力對於建設“無廢城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綠色方式推動固廢的源頭減量。《工作方案》對此明確提出,要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要開展建築垃圾治理,提高源頭減量及資源化利用水平……

對於前者,各試點城市和地區不僅聚焦“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大力開展細胞工程建設,而且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其中,三亞著重圍繞自身旅遊城市的特點,廣泛開展“無廢機場”“無廢酒店”“無廢景區”和綠色商場等細胞工程建設;重慶渝中區也計劃在洪崖洞景點,轄區商場、社區、公園、菜市場等場所創建一批“無廢城市細胞”。同時,重慶市還對主城區57家企業免費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引導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創建了國家級綠色工廠5家,市級綠色工廠12家;廣東深圳則計劃在試點期間創建24個以上生態工業園區,新增5家綠色工廠,培育10家以上第三方綠色製造諮詢服務機構。

“雖然‘無廢城市’不難理解,開展細胞工程建設也很容易,但要想轉變人們的認知觀念,將清潔生產和綠色生活方式化為具體行動,還存在一定難度。”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彭瑤玲表示,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提升,簡單生活方式的提倡或多或少與實際情況相矛盾,這就需要給予做得好的企業和群眾以適當的鼓勵與獎勵。

張祺也表示,要多開展綠色城市、綠色社區和綠色企業活動,讓分享經濟、綠色消費、綠色生產成為每一個城市參與者的自覺選擇。“只有全民參與和行動起來,才能形成城市社會治理結構的長效機制。”

在建築垃圾治理方面,不少地方的做法也走在了前列。許昌的建築垃圾由某資源再生公司統一負責清運和綜合利用,可以生產再生骨料、再生透水磚、再生牆體材料等100餘種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每年可處理利用建築垃圾450萬噸;福建省光澤縣某石料公司則擁有三條生產線,可以將建築垃圾作為生產原料,每天生產2000立方米以上機制砂。

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建築垃圾產量達到15億噸,利用率卻不到5%。預計2020年建築垃圾將達50億噸,建築垃圾處理市場壓力巨大。“對於建築垃圾,除了要儘快處理存量,在源頭減量方面還要考慮施工工藝或生產工藝對建築垃圾所造成的處理難易程度,重視建築材料的可再生性和可降解性等。”胡寶哲表示,要加大力度支持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如鋼材、有色金屬合成材料、複合木製材料以及再生資源生產的建築材料和產品。

張祺也表示,在建立完善建築垃圾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數字化手段完善建築垃圾管理機制之外,還需在綠色建築設計以及綠地景觀規劃設計等方面進行引導。“建築材料應優先選用抗菌、綠色、環保、易清潔、可降解的新技術材料,更多地轉向能承受極端氣候條件的多用途結構和適應性材料。”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有序推進,固廢循環利用和源頭減量有待加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