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碩士擴招,機遇?挑戰?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月28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表示,今年將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專升本規模,預計同比增加18.9萬、32.2萬人

,將重點向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傾斜。

擴招決定對數百萬考生有何影響?這一決定為考生們帶來什麼機遇?什麼挑戰?


機遇:

擴招比例超20%、擴招18.9萬人,意味著什麼?

2020碩士擴招,機遇?挑戰?

歷年碩士研究生報錄情況統計(1994-2020)

2020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341萬人,比上年增加了51萬人。與考生激增趨勢相似,2020年高校畢業生預計比上年增加40多萬人,達到874萬人。不管是考研還是找工作,人數水漲船高,難度只增不減。進入新世紀,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屢創新高,研究生錄取人數也不斷增長。通過梳理發現,擴招是趨勢,但是往年通常控制在5%以內,很少突破10%。碩士擴招超過20%的年份,有但是很少。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測算,在2005年、2009年及2017年碩士擴招出現小高峰,分別比上一年增長13.57%、16.13%、22.45%。

毋庸置疑,研究生擴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發揮調節就業的功用,“但理論上說,學生接受研究生教育是一個知識、能力、素養全方位提高的質變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大學畢業生儲存在研究生教育的‘蓄水池’裡,等到兩三年後再重新釋放到就業市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世奎認為。

“碩士擴招的根本動力,一定源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升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增長,突發的疫情只是把擴招的政策窗口開得更大些,或者說加速了該進程。”趙世奎說。


挑戰:

擴招挑戰高校承載力:須統籌規劃,有備而招

學生大幅增加,教師和其他配套教學資源夠不夠?這是擴招首先要面臨的問題。

當前,全國有近44萬研究生導師,按照2018年的招生規模計算,全國平均一個導師招收1.77個碩士。若擴招18.9萬人,師生比可能達到1:2.21。

在2016年教育部公佈的分省別導師數據中,中西部地區導師每年招收碩士平均人數大多不足2人。河南為1.17人、廣西為1.43人、雲南為1.32人、寧夏為1.24人。“從導師總數上看,這些地區還有接納更多學生的能力空間。”王傳毅介紹,2017年新增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87個,也分配到了大量中西部地區高校。

擴招將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高校傾斜,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人工智能等專業傾斜。但是,有專家稱,此次重點擴招專業涵蓋部分新興專業,一些專業剛發展起來,教師的前期儲備會存在困難。

此外有研究表明:近些年,高校師資的承載能力相對高於經費投入與基礎設施的承載力。換句話說,擴招對高校的硬件也是不小的挑戰。南京大學教授汪霞認為,當前許多高校之間硬件基礎設施發展水平也不均衡。她建議,為了擴招高質高效,實驗室數量、宿舍條件、圖書館容量的問題到需要提前關注,“在擴招前就做好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規劃,做到‘有備而招’”。

各層次的學歷是否會越來越貶值?

《202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考生選擇考研的主要動機之一是提高就業和從業的核心競爭力。將近六成的考生認為,研究生學歷將對就業有很大幫助。該《報告》勾畫出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拿到研究生文憑,為在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

“在大規模擴招的背景下,可能會有不少在知識儲備和對學術研究認識等方面準備不足的學生,成為研究生。”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包水梅坦言,他們確實需要在理論方法以及學術能力等方面進行規範化訓練。“擴招即會造成文憑貶值本身是個假命題。”在包水梅看來,畢業生就業是一個涉及面極廣的複雜問題,與社會需求、研究生教育質量和個人發展潛力等都有關係。

“研究生規模擴大並不必然導致文憑貶值,研究生文憑的含金量與培養質量把控是否嚴格直接相關。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社會評價人才不能只看文憑,必須從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質出發。”包水梅說,“把他們招進來,僅僅只是個開始。”

“不斷增長的高質量人才有利於我國釋放出更大的人才紅利。在擴招背景下,碩士培養質量應該成為教育部門關注的重中之重。”秦玉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