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李曉鵬:生物質發電行業要“穩補貼穩發展穩預期”

導讀:

目前,生物質發電行業還屬於弱質產業,相較於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民營企業多,盈利水平弱,抗風險能力差。該行業正處在技術提升、產業培育的關鍵期,爬坡過坎階段還離不開政策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


「兩會聲音」李曉鵬:生物質發電行業要“穩補貼穩發展穩預期”



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在政協經濟組駐地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生物質發電產業長遠發展應該逐步擺脫補貼、走向市場,但現階段綜合考慮行業屬性、發展階段以及環保壓力等因素,扶持政策不宜作重大調整,而應堅持“穩補貼、穩發展、穩預期”的總體思路,謹防政策轉向過猛,傷害行業發展根基甚至影響環保攻堅戰。

「兩會聲音」李曉鵬:生物質發電行業要“穩補貼穩發展穩預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

李曉鵬介紹稱,生物質發電主要包括垃圾焚燒發電以及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等。“生物質能也有其特殊優勢,是唯一可轉化成多種能源產品的新能源,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而且,作為清潔環保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質發電行業不僅具有能源屬性,還承擔著環保、民生責任。”

基於上述重要作用,李曉鵬認為,應對該行業給予合理補償。“當前,該行業正處在技術提升、產業培育的關鍵期,爬坡過坎階段還離不開政策支持。”他進一步解釋稱,目前,生物質發電行業還屬於弱質產業,相較於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民營企業多,盈利水平弱,抗風險能力差。此外,生物質燃料成本高和排放標準的提高,造成環保成本上漲以及秸稈等原料成本居高不下。“據測算,一座年處理規模30萬噸的農林生物質發電廠,在缺少國家電價補貼收入的情況下,每年將虧損3500萬元,總的來說,行業暫不具備‘斷補’的條件。”

為此,他建議要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關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繼續支持行業高質量發展。

“首先要穩定市場預期。要繼續發揮現有的國家可再生能源基金及電價補貼激勵作用,相關基金對生物質發電企業支持政策可延續到‘十四五’期間。”李曉鵬提醒稱,“延續期後,也應有相應方案,例如‘十四五’後由國家層面設立用於支持生物質發電的生態環保類基金,增加推進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行業升級的專項資金,以及支持相關科學研發、標準制定、示範工程,開展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的重大科技攻關和政策體系研究。”

不過,生物質發電企業補貼主要來自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近年來資金缺口逐年擴大,導致補貼發放之後嚴重滯後,增加了企業資金壓力,對行業形成較大沖擊。對於該問題,李曉鵬建議優化生物質發電支持方式,幫助市場穩定預期。

“有些補貼政策發佈了,但由於資金缺口而尚未兌現。政府應履約,可通過發行可再生能源專項債的方式,解決補貼資金來源。”李曉鵬表示,“這離不開金融創新,要通過多元投資加大支持力度。”他提到的具體途徑包括研究實施可再生能源補貼應收賬款的保理業務或資產證券化業務,緩解企業現金流壓力;此外,探索村集體、農村經濟組織等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相關項目投資,更好發揮生物質能利用在扶貧和鄉村振興方面的作用。


「兩會聲音」李曉鵬:生物質發電行業要“穩補貼穩發展穩預期”


編者語:

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由於國家對生物質發電電價補貼的延期支付和未來補貼政策的不明朗,導致不論國有還是民營的發電企業都放慢了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的開發和建設。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的此次發聲,無疑是在幫生物質直燃發電整個行業在發聲和呼喊,重點是切中了這個行業的關鍵和痛點,“當前該行業正處在技術提升、產業培育的關鍵期,爬坡過坎階段還離不開政策支持“、“生物質發電行業還屬於弱質產業,相較於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民營企業多,盈利水平弱,抗風險能力差。此外,生物質燃料成本高和排放標準的提高,造成環保成本上漲以及秸稈等原料成本居高不下”。這一段論述為生物質發電整個行業指明瞭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