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必修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


勞動教育“必修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

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每年有針對性地學會1至2項生活技能……近日,中央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有的家長直呼高興,認為早就該加強了;有老師說這次可算有官方說法讓學生們參加勞動了;還有其他網友認為,現在學校都沒有開學,學生們在家也是鍛鍊學生勞動能力的好時期,這是一個好的提議。

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是顯而易見的是,與德智體美比起來,勞動的地位一直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似乎經常處於只是喊一喊口號的階段,這種場面十分尷尬,以至於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現實中,很多家長只 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讓孩子做家務,怕孩子做不好,怕累到孩子,怕耽誤孩子的學習;一些學校的勞動與技術課程成“擺設”,經常被佔用,還有很多老師把勞動當對學生懲罰的一種手段,適得其反;一些青少年學生中就出現了不勞動的懶惰情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倡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對學生來說,在勞動實踐中,不僅可以掌握一些勞動知識、收穫一些生活技能,而且能夠培養一種新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不僅能深刻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真諦,而且能夠涵養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不僅可以磨鍊頑強意志、吃苦耐勞精神,而且能夠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僅更加自信快樂地面對當下的學習與生活,而且更有能力、更有勇氣開啟今後的幸福人生。

勞動是創造的基礎,是人成長所需之課堂。把勞動教育進行到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力量,協同發力,三管齊下,共同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按下“快進鍵”。

學校是主陣地,應根據學生身體發育情況,科學設計課內外勞動項目,採取靈活多樣形式,激發學生勞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注重系統培育,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開設一些與家政、烹飪、手工、園藝、耕種、飼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康養服務等相關的勞動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形成自覺參加勞動,學會誠實勞動,把勞動教育理論化、課程化、生活化。

家庭要多注重日常養成。加強勞動教育,不能止於課堂。《朱子家訓》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家長日常生活的言傳身教,有助於在孩子心中種下勞動光榮的種子,一定要多放手讓孩子做事,不要“捨不得”,要把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讓孩子掌握洗衣做飯等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能,小到整理書桌房間,大到參加家務勞動,從點滴處培養勞動意識,在經常性的家務中養成勞動好習慣。

社會要發揮協同作用,支持學生走出教室,動起來、幹起來,在公益勞動、志願服務中強化社會責任感。除了搭建多樣化實踐平臺,滿足各級各類學校實踐需求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主旋律,匯聚正能量,強化輿論引導,積極涵育關心和支持勞動教育的良好氛圍,從根本上消解“不勞而獲、貪圖享樂、崇尚暴富”的陳規陋習。比如,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廣大醫護人員、公安幹警、人民解放軍、社區幹部、公益志願者,挺身而出、捨生忘死,晝夜奔波在抗疫第一線,堅守崗位,不勝不休,為阻擊疫情貢獻著實實在在的力量,創造著一個個高光時刻,他們不僅是最值得敬佩的逆行者和堅守者,更是踐行“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奉獻者和擔當者,理當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厚待,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讚美和學習的榜樣。鍾南山、李蘭娟、陳薇院士這樣的“俠之大者”就是我們應該追的“明星”和“偶像”。

法國哲學家盧梭說,“一個小時勞動教育給他的,比終日向他講述所記住的東西還要多”。期待勞動教育越來越實至名歸,在校園、在家庭、在全社會蔚成風氣,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更期待學生們 “勞力勞心,亦知亦行”,對知識躬身修行、用身體“丈量”世界,多動手實踐、多出力流汗,在接受鍛鍊、磨練意志的過程中,享受到勞動的快樂與成就,用雙手成就美好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