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壺,你還在追求純手工嗎?「附帶大師作品詳圖」


現在市場上說的紫砂“純手工”製作,從字面上看,似乎是不借助任何模具,只靠手製作完成的一種制壺工藝,其實這個是錯誤的理解。

現在一般對所謂的“手工壺”和“模型壺”,其區別主要在於前者是壺體由打泥條拍身桶或泥片鑲接後成型的;後者是用泥條拍打或泥片鑲接再借助石膏模型精準成型的。所謂“模型壺”實際也是要完全用手工來製作完成的,兩者比較,製作過程中有部分區別,但製作方法及製作過程的略微差異和最終作品的優劣沒有必然的聯繫。

收壺,你還在追求純手工嗎?「附帶大師作品詳圖」



顧景舟紅泥線圓壺

紫砂壺成型工藝的演變

用泥條拍打或泥片鑲接是紫砂壺獨有的成型方式,由明朝從供春到時大彬期間的紫砂藝術家不斷摸索、總結到成熟後就一直延續至今。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成立了紫砂工藝廠,隨著社會和市場的發展,在以顧景舟大師為代表的藝術、技術人員共同努力下,借鑑一些其他陶瓷行業的成型方法,總結出了用石膏模具搪坯整形的壺體成型方法。使得壺體造型更周正,更利於達到理想的形體設計,而且較低了製作的難度。應該說這也是紫砂成型方式的補充和完善,也是紫砂生產發展中的一種進步。

因為按照科學的講法,所謂"純手工"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而已。甚至有人教條地說,"我們的壺都是用手做的,怎麼能說我做的壺不是"純手工"呢?所以"純手工"這個定義,本身就是不科學的。作為一個紫砂壺來說,所謂“純手工”製作和局部藉助模具製作的壺,二者只是手工技藝難度大小的問題。但是對飲茶生活來說,並沒有什麼區別。人們在紫砂的發展中,在飲茶文化的需求中,還需要豐富多彩的造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不能以只有"純手工"的才是最好的,這一個標準來衡量。


收壺,你還在追求純手工嗎?「附帶大師作品詳圖」



顧景舟,汪寅仙也藉助模具制壺

有些造型用純手工,不借助一點模具,是無法規範、無法制作的。歷史上很多名家,包括顧景舟大師製作的很多紫砂壺造型,比如他與高莊先生合作設計的“提壁壺”,在肩部和底部就是使用了模具的。而張守智本人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合作的“曲壺”,如果不借助模具,也根本製作不了。所以完全強調“純手工”,就限制了紫砂造型的豐富多彩。


收壺,你還在追求純手工嗎?「附帶大師作品詳圖」



欣賞紫砂壺應堅持多元化標準

現在在市場上,所謂“純手工”的壺才被稱為“藝術品”,而且價格要比“模具壺”高出很多倍。難道,這樣的壺就美了嗎?就值得收藏了嗎?市場上有1000元一把的"純手工"成型的紫砂壺壺,也有數萬元一把的"模具壺"。但是論整體的品質和藝術價值,前者和後者相差甚遠,這是紫砂界人盡皆知的道理。


收壺,你還在追求純手工嗎?「附帶大師作品詳圖」



借用模型並非等同於簡單的複製

有些對紫砂壺製作生產過程不瞭解的人會認為“手工壺”做得慢、產量低,誤認為“模具壺”是用“模子”一壓就完成一個壺,產量會很高。所以認為“手工壺”應該比“模具壺”更有價值。實際上決定產量的不是成型方法而是作者的主觀思想,一個熟練的紫砂從業者如果沒有藝術追求,可以一天製作完成一把“手工壺”;而一個藝術大師也可以用數天、甚至數月去精心構思一個理想的造型,製作一個母模後可以反覆審視以求儘量完美,然後以此作為輔助只做一件精品,前後兩者的價值如何評判呢?

強調一下:還有人認為,藉助模具就會大量複製。實際上,即使是用了模具,在紫砂的藝術創作中,模型只是運用在紫砂壺成型的初級階段,而更重要的精修成分佔了整個制壺時間的90%以上。這種精修的重複,是不可能的。比如汪寅仙做“曲壺”,每把都不一樣,都會有新的思想、新的情感注入。


收壺,你還在追求純手工嗎?「附帶大師作品詳圖」



藝術品創作用了模具,並不等於簡單複製。同時,這種簡單複製作為藝術家來講,其本身也是排斥的。藝術構思重複次數多了,就會降低其藝術水準。所以也不會藉助模具大量複製自己的作品。

決定作品價值或意義的不在於成型方法,衡量一件紫砂作品的好壞,標準應該是全面的。

作為一件工藝品,紫砂壺首先應解決功能問題,要實用;其次在觀賞上,要給人精神上的滿足。如果強調“純手工”製作的,造型不好看也不是好的作品。現在一些人認為什麼東西越難就越好,而越難的,不一定藝術水平就高。要從文化價值上,從整體效果上來衡量。


收壺,你還在追求純手工嗎?「附帶大師作品詳圖」



無論是實用品、藝術品都是要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作者的文化修養在自己作品中的體現,才能夠通過作品達到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對於一把紫砂壺而言,工藝是其軀殼,思想是其靈魂,文化是其生命。

更多大師,制壺藝人點此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