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

我所看的《藝術的故事》一書由貢布里希所著,範景中翻譯並且經林夕校對,1999年11月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它概括地敘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今天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歷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歷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歷史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為此,法國盧浮宮館長皮埃爾·羅森伯格毫不吝嗇地讚美它“恩斯特·貢布里希爵士的《藝術的故事》就像《蒙娜·麗莎》一樣,飲譽世界,把知識和享受傳給人們。”美國國立藝術館館長卡特·布朗也說道,“在那項幫助人們熟悉藝術的偉大事業中,《藝術的故事》是一部巔峰之作。我無法表達自己對於這一新版本的讚美之情。設計優美,圖文輝映,插圖賞心悅目······此書值得一讀再讀,就像美酒佳釀那樣,愈加品賞,愈覺其味雋永。”看到這些印在書籍封底的話語,我對這本書充滿著好奇與期待。

當然,在正式閱讀這本書之前,首先要對恩斯特·貢布里希作一個基本的瞭解。他是英國美學家,藝術家。1909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後移居英國並加入英國國籍。1936年起就職於倫敦大學瓦爾堡學院,並在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任客座教授。他曾榮獲史密斯文學獎、奧地利科學與藝術十字勳章、黑格爾大獎、法蘭西學院勳章,並獲得了牛津、劍橋、哈佛、倫敦等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1972年被英王授封勳爵。那麼他寫《藝術的故事》一書的初衷在於想把它獻給“剛剛獨自發現了這個藝術世界的少年讀者”。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本書剛一出版就好評如潮,在歐洲家喻戶曉,被譽為“西方藝術史的聖經”。

全書分28個章節來講述貢布里希筆下的“故事”,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漫長而生動活潑的故事,其中更加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內涵和哲理思考。此外導論部分“論藝術和藝術家”簡單地闡述他對藝術和藝術家的基本觀點。其中,他說到“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我十分贊同這一觀點。同樣的,他在全書的最後一章寫道“在這裡,我們終於回到我們的出發點。實際上根本沒有藝術其物。只有藝術家,他們是男男女女,具有絕佳的天資,善於平衡形狀和色彩以達到“合適”的效果;更難得的是,他們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絕不在半途止步,時刻準備放棄所有省事的效果,放棄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經歷誠實的工作中的辛勞和痛苦。我們相信永遠都會有藝術家誕生。但是會不會也有藝術?這在同樣大的程度上也有賴於我們自己,亦即藝術家的公眾。通過我們的冷漠或我們的關心,通過我們的成見或我們的理解,我們還是可以決定事情的結局。恰恰是我們自己,必須保證傳統的命脈不致中斷,保證藝術家仍然有機會去豐富那串寶貴的珍珠,那是往昔留給我們的傳家之寶。”那麼,我便不禁提問到為什麼本書的名字是“藝術的故事”而不是“藝術家的故事”呢?最後,我也在書中找到了答案,他認為藝術家的故事是由藝術家自身和影響以及其所獲得成就榮譽構成,而此書大多數是依靠對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紹來反映藝術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狀況,種種連續或不連續的藝術家及其風格作品構成了所謂“藝術的故事”。當然,作者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語言通俗,自然清新,列舉大量藝術家,並根據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來對其藝術風格特點進行分析,在他的介紹中自然而然形成對比,藝術發展的軌跡和脈絡也便慢慢明瞭。

從第1章奇特的起源到第27章實驗性美術,貢布里希帶著我從史前走到20世紀前半葉,從古代美洲藝術到英、法、德、奧藝術,書中一字一句都是他個人對藝術風格、表現形式的獨特理解和見解,在他眼中似乎並沒有太多的好與壞之分,以描述和介紹說明為主。在他的表述中,會不自覺地把讀者帶入情景之中,帶入他所說的藝術裡,並對該藝術產生高度認可。例如卡拉瓦喬畫的兩幅聖馬太像,前者是他發揮主觀能動性而作,後者則是按照一般要求來畫的,但前者比後者看起來就是更加忠實和真摯。這個故事表明人們並沒有道理地厭惡並批評藝術作品會造成什麼危害。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明確地認識到我們所謂的“藝術作品”並不是什麼神秘行動的產物,而是一些人為另一些人而製作的東西。在全書裡,他似乎是每一位藝術家的發言人,從他們的藝術作品中把他們想要和不想要表達的都明明白白的表述出來。他好像把每一位藝術家都當做一個個普通人去對待,講述他們的故事就像家常便飯一樣。也正是因為這樣,貢布里希讓我覺得我和每一位遙不可及的藝術家和他們的藝術作品都拉進了距離,開始嘗試去看懂一幅藝術作品,用自己的理解方式來解讀藝術。就以荷蘭藝術家倫勃朗為例,作者將它收錄於第20章自然的鏡子一章,用倫勃朗晚年的一幅自畫像來說明這“鏡子”一說,“這不是一幅漂亮的面孔,而且無疑倫勃朗根本無意隱藏自己面部的醜陋。他絕對忠實地在鏡子裡觀察自己。正是由於這種忠實性,我們很快便不再問它漂亮不漂亮,可愛不可愛了。這是一個真實人物的面貌。它絲毫沒有故作姿態的痕跡,沒有虛誇的痕跡,只有一位畫家的尖銳凝視的目光。他在仔細地觀察自己的面貌,時時刻刻都準備看出人類面貌的更多的奧秘。”作者在這裡對倫勃朗的介紹,使我強烈感受到他對倫勃朗的欣賞和喜愛。他認為倫勃朗不僅在繪畫技術上十分高超,並且十分能夠洞察人心,即畫出十分貼近現實的畫作,甚至不用什麼繪畫技巧,寥寥數筆就已經十分生動形象了。可以說,倫勃朗十分善於把握人物的心理並通過細微的處理把它表現出來,當然這也許跟他擅長於畫自畫像有一定關係,他的作品讓人看到現實,看到真實不隱藏的人和物。他所創造的藝術貼近生活,並不包含太多目的性創作的因素,只是單純注重於畫作本身,極力還原事物原本的模樣。同樣的,倫勃朗的藝術反映的更是他自己的真實,遵從於內心的真實,在我看來就是帶著感情的藝術,即活的藝術。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於作品之中,悲喜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我認為這樣的藝術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才能成為永恆。因為無論任何時刻,任何人看到這些作品時,都會感同身受,就好像在一面鏡子中窺見了藝術家的秘密,並對其產生了好奇,從而吸引觀眾去了解去體會。所以說,藝術不一定要高高在上,貼近生活和普通民眾的藝術作品才會是經久而不衰的。

然而,作者在書中也給讀者們介紹了藝術風格的沿革和演變,從巴洛克到洛可可,從羅馬式到哥特式到拜占庭式。當然就我而言,在觀賞一幅藝術作品的時候很難從藝術風格的方式去分析,更多的是從藝術作品本身,從構圖佈局到光線色彩,從作品的表達目的去看和理解。我知道在藝術史上較為注重對作品藝術風格的辨別,儘管本書作者也在用盡量簡練的語言去概括和說明,但這些文字還不足以讓我能夠準確無誤地去分辨不同的藝術風格。相反的,從貢布里希的書中,卻可以學習到如何去描述一幅畫作,應該從什麼樣的角度切入觀察,怎麼樣才能將一幅畫作描述地清楚明白。這些或許是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穫吧。觀察要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由遠及近;要進行色彩的明暗對比,觀察光線強弱與否;要對作品裡構圖要素的位置佈局進行考究等等。我想,既然他寫這本書的初衷在於帶著剛剛發現藝術的孩子們走進藝術世界,那麼讀完整本書能夠使人更好的學習到如何欣賞藝術對他來說已經算是莫大的慰藉了吧。

最後,我想對我所說的“簡單而深刻”作一個說明。簡單是指本書通俗易懂即語言不晦澀。而深刻則是代表了多重含義。其一在於本書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內涵,體現在他對藝術史的發展梳理上和他對每一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點的準確把握上,更反映在他的寫作目的上。其二在於本書帶給人的思考和感悟是極其深刻的。所謂“藝術的故事”,用講述故事的口吻來展現一個連貫又不連貫的藝術發展史,各章節之間好似沒有聯繫,但實際上卻是相互借鑑吸收並發展傳承著。至於給人的思考,則是用通史的眼光將從遠古綿延至今的藝術來進行分析和介紹,形成一部恢弘的藝術史。其三在於它的影響深遠,流傳廣泛。或許在讀該書之前,我還認為藝術就是一些花裡胡哨並不切實際的東西,會不自覺地蔑視藝術。但是通讀完整本書以後,我發現藝術從其誕生開始就是人類生產生活的產物,它都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藝術可以是統治者意識形態的表現,也可以是普通大眾現實生活的反映,藝術可以是一座恢弘的建築,也可以是寥寥數筆勾勒的簡單形態。藝術是有靈魂的存在,藝術家的情緒狀態會或多或少地反映在其作品中,所謂以物辨人也正是很好反映在藝術表達上。當然,就深刻一點,集中反映在全書最後沒有結尾的勝利一章,就其對如今影響藝術史研究和發展的九大因素的分析。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時代的要求和特點把握得十分準確,同時也反映出藝術地位和價值在當下的不斷提高和凸顯。通過他的分析,也給今後的藝術發展留下了疑問,未來藝術發展方式將會是如何呢?藝術是否能夠不斷創新而一直保持活力?然而,未來尚未可知,只不過留下的問題值得讓人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