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四大名著《火車頭傳》

加滿油的火車頭為什麼不跑了?

——從一個骨幹的表現探討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

根據公司的戰略要求“把指揮所建在聽得見炮火的地方”實現業務前移。某部從08年開始把業務前移。五年過去了,首批輸送到一線的同事們陸續回國,新的同事陸續踏上征途。總部骨幹員工A在08年是尚屬於基層骨幹,由於基層主管的持續外派,給這些骨幹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五年職級升了3級,達到18B,管理一支10人左右的團隊。

華為四大名著《火車頭傳》

原定A作為外派梯隊接替從發達地區回國的主管。但由於公司外派政策的變化,首次外派不允許直接派往發達地區,因此,他的外派地點發生了變化。於是問題出現了:

A以家庭成員健康緣故,不願外派“次艱苦地區部”,經主管,管理團隊反覆溝通,仍然堅持不去。最後管理團隊經過討論,予以降職降薪處理。轉崗做業務專家。

該問題的出現讓管理團隊陷入深思:為什麼我們重點培養的骨幹,識別的火車頭,連續幾年的加滿油,卻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養兵千日”,卻在“用兵”的關鍵時候卻掉鏈子?

華為四大名著《火車頭傳》

我們在幹部選拔和使用上出了什麼問題?在價值評價上又陷入了什麼誤區?到底什麼樣的幹部是我們需要的?是符合公司價值觀也符合部門發展的要求?

首先,對照幹部標準和對幹部的要求,從核心價值觀認識上來看,員工A在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上出現了一些問題。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堅持長期艱苦奮鬥文化並沒有得到其真正的認同。在工作安排上,發達地區就可以去,次發達地區就有家庭健康問題了,令人匪夷所思。同時,僅考慮個人意願,不考慮組織和一線業務對專業管理幹部的急迫需求,更不用說吃苦在先、衝鋒在前了。

華為四大名著《火車頭傳》

其次,這次事件使管理團隊對“幹部要看品德、不能唯才是舉”有了更深的認識。在幹部選拔的時候,要進行多維度的考察,績效能力是基礎,但是品德是底線。A在業務上雖然有其一技之長也取得較好的績效,但是卻忽略了對其是否認同華為核心價值觀的考量。直到出事,才倍感驚訝和反思。也給管理團隊提出了警示,未來在考察干部上是不能僅僅依據其能力和業績來評價,忽略了對品德的考察。幹部就是要身先士卒,吃苦在先,要處處起到表率作用。

第三,在價值評價方面,我們反思之前幾年對他的評價,感覺連續的高績效評價,連續的“加滿油”,也讓部門和他本人產生了錯覺,鬆懈了“思想上艱苦奮鬥”的弦;過度的表揚,也導致該員工自信心膨脹,錯誤的認為這一切(連續的高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都是他個人努力的結果,是理所當然的。連續的高績效評價是否真的科學和公正?員工在順境中是否應該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避免思想麻痺和原地踏步,固步自封?這些都是我們要繼續進一步思考的。

這個事件從另一個角度給管理團隊也敲響了警鐘,選拔幹部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光看績效。在組織賦能和期望值管理的時候,強調艱苦奮鬥,要求應該先具備在艱苦地方的奮鬥經驗,並以此為牽引;有時候讓員工摔一跤也是一件好事,從個人看,吃一塹長一智,個人受到些挫敗、打擊對人生也是一種磨練和提升。

對類似的員工,還是要治病救人,在教育和輔導的同時,讓他深刻認識到組織的價值導向,發揮自身業務特長,從專家做起,爭取早日具備一個合格的管理者應有的價值觀和素質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