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讓你成長?不見得

抑鬱症讓你成長?不見得

抑鬱情緒像鐘擺,來來去去,

而抑鬱症就是直接人腦死機,

每一次你都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重啟,

以及重啟需要多長時間。

我在今年年初,春節前意外地抑鬱復發了,大概在我規律服藥差不多一年的時候停藥兩個月後復發了。簡言之,十幾年不定期的黑狗(抑鬱情緒)拜訪,讓我覺得自己是個遊走在情緒兩極的人,一會覺得自己是女王,一會覺得自己慫包的就是一坨屎,當然我不是雙相的情感障礙,我是單項的,只是心態上會如此。

然後,在2018年積壓已久抑鬱徹底爆發被其生吞,我“癱”了……

抑鬱症讓你成長?不見得

為了活命我踏進精神病醫院,才確診為抑鬱症,然後吃藥、做心理諮詢、運動、學習身心靈,是的,我用盡全身所有的力氣“戰勝”了抑鬱,還讓自己在抑鬱中重生了,寫公號做群、帶領組織線上共修、考證書、迴歸工作、提升親密關係、瑜伽、攝影、旅行,各種讓身心愉悅又豐盛玩的不亦樂乎,這種小宇宙開掛找到人生天命的feel,就是重生的感覺……但這一切就在前兩個月抑鬱再次來襲時戛然而止了。

原來,我兜了一圈,和抑鬱共處才真的剛剛開始。

回顧自己2018年初在精神病院確診為抑鬱症後,做公號至今寫的文章,有些是走心的,但大多數文章是走腦的,也是就是說教的,講道理的,講道理有用嗎?卵用!除了滿足點虛榮心找點贊外,只剩下自我欺騙。

但,有些道理也會像種子一樣埋入心裡,會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生根發芽。同時,我也不得不感嘆,人的頭腦真的太厲害了,身體沒做到的,生命還沒活出來的,頭腦就可以給你意淫出來,當然,你付出的代價就是——治標不治本——我抑鬱症復發了。

抑鬱症讓你成長?不見得

這次復發不是突擊,也是潛伏已久的,現在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換湯不換藥的“執念”:

以前,認為等我有房有車了,有錢了,孩子自立了,我就能自由幸福了,

那是未來,還沒來,唯一確定的就是當下,所以要活在當下。

現在,認為等我瓦解了我的限制性信念,重新養育自己內在小孩,學好心理學修通了自己的心靈地圖後,我就能創造自由和幸福了,呵呵~

接觸身心靈後,我換湯不換藥。

這背後,都是源於一股深深的恐懼的力量——我一直恐懼自己不夠好。這麼多年,我因恐懼去上學(怕父母不愛我了),工作(畢業了不工作怕被人指點)、包括結婚生子(我要孩子之前人流過兩次,我怕我再也生不了小孩了,所以當再次懷孕時我選擇生下來)……

也就是我一直因恐懼活著……

抑鬱症讓你成長?不見得

原來一直以來驅動我所謂努力上進,要優秀,都是來自心裡深處一處恐懼的能量!我不敢選擇停下來傾聽自己,於是在2018年得了抑鬱症,讓自己短暫的冠冕堂皇的停下來,去學習成長接觸身心靈,以為自己開掛了,是啊,我還沒當好人,就想著要修仙,原來我的“小我”換了個馬甲——貪修行,扛著身心靈成長的大旗我也要讓自己做的比別人好,比別人智慧……雞湯裡不是說了,每一個發生都是禮物嘛,是啊,連我得抑鬱症了,還不放過自己,還要逼著自己從中獲得所謂的意義和智慧,我不能允許自己白白吃苦,我不能允許自己差勁、愚鈍,我不能允許自己比別人差,我一直恐懼自己不行,一直認為自己不夠好,只有“行”、“能幹”、“優秀”、“智慧”才是對的,否則就是錯的不配活。

原來我還活在頭腦的世界裡進行著自我療愈(意淫),沒有回到真實的自己……

復發的這些日子裡,每分每秒都難捱,我很絕望,即使每天堅持吃藥、吃飯、睡覺。

因為,和抑鬱症對抗,真的就是一場未知的長跑,

你真的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堅持到終點,

或者中途你就掛了。

抑鬱症讓你成長?不見得

在4月的某一天,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發了一山裡民宿的照片,大自然的環境很好,我就想去,但身體動彈不了,腦袋也是各種聲音在阻礙。最後,我還是自己一個人去了,那天我發了朋友圈說:

我是一個很慫包的人,

對別人摳,對自己也摳,

學到現在,各種限制性信念還在。

都說要覺、覺、覺,

我還在裝、裝、裝,

關鍵還不知道怎麼破,

什麼時候才能做到去偽存真?

此刻,一個人去山裡,

接著裝。

現在,我覺得我的選擇是對的,一個人坐上去重慶的火車,趴在臥鋪上太TM適合發呆了。直到之後的某天我覺得,我此行拿到了老天給我的禮物。

我想說,老天不會白白給你禮物,無論何時,都要記得天助自助者。

抑鬱症讓你成長?不見得

你得“病”了,是可以帶著“病”出去走走,走到哪算哪,

還是等“病”好了,我才能出去走走呢?

我選擇前者,

因為我不確定我的“病”會不會好,

或者甚至在“病”還沒好前我就掛了,

到底能不能好,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好,

這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

我還活著,就有選擇,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並且,當我選擇愛意和善意來回應祂時,

我便開始重新上路了,

只因為我完全信任並臣服生命。

原來抑鬱症不是讓我去死,

而是讓我選擇換個活法,

一個重新迴歸真實自己的活法。

原來真正讓人成長的不是痛苦,

而是面對痛苦時你的回應方式。


我是徐甦,正繼續走在和抑鬱共處的路上。

作者:徐大鳳,國家社會工作師、抑鬱症患者。本文首發在我的個人原創公號“和抑鬱共處”,ID:heyiyugongch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