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職場丨年入百萬的職場人在22~60歲之間都做對了什麼?

職場不是一個短期,一考定終身的遊戲

閱讀本文你將會更理解以下幾個問題:

  • 職場人之間年薪差十倍是差在哪了?
  • 比學習,能力成長更重要的還有是什麼?
  • 職場打工可以幹多久?
  • 渴望快速成功和反饋反而會阻礙一個人發展。
  • 你現在職場發展的卡點會在哪裡。

職場是一個複雜的打怪升級遊戲,你會在各種地方遭遇意外,你需要反覆的試錯,偶爾有些驚喜,偶爾又會被打回原形,後面你的生命條數越來越少,你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你遇到的大 boss 越來越難打。

當你在某一關不停死磕時,誰要能給我一本通關秘籍多好呀。

通常玩遊戲有兩類人,一類是體驗型,他們把遊戲當做體驗,不喜歡先知道後面的劇情,喜歡那種不斷髮現未知的意外驚喜感。

而另一種則是競技型,喜歡拿到先發優勢,打敗對手,路邊的風景不重要,結果才是最重要的,這類人往往入局前就先看好了大神攻略,各種通關秘籍才殺進去,一開始就站在上 帝視角打仗。

MD職場丨年入百萬的職場人在22~60歲之間都做對了什麼?

人生往往需要同時具備兩種態度,只去體驗,容易一事無成,失去體驗更高級事物的選擇權。

比如像龍媽一樣,買個寵物坐騎,你需要戰勝N多人,才能成為它的主人。

只會競爭,神經蹦久了,容易疲憊。對大多數玩家來說,職場玩的是競技遊戲,誰能先獲得武林秘籍就至關重要了。

今天就跟你分享一個職業發展的通關秘籍,他叫職業發展S曲線,這個模型涵蓋了絕大多數人在 22~60 歲之間會發生的情況。

這個模型最早是在吳靜的新書《職業通道》裡看到的,後面的內容,我將結合吳靜老師新書的部分內容和我做生涯諮詢的經驗來解讀這個模型。

MD職場丨年入百萬的職場人在22~60歲之間都做對了什麼?

來自吳靜老師新書《職業通道》

我保證,你越早知道這個模型越有助於你找到自己的職業玩法,好,不賣關子了,正式開始。

01 職業發展 S 曲線 (宏觀介紹)

給你講模型前,先來看一個普通人從央視臨時工奮鬥為知識付費一哥的案例。

MD職場丨年入百萬的職場人在22~60歲之間都做對了什麼?

2000 年,27 歲的羅振宇以臨時工的身份成為央視的撰稿人和眾多節目的製片人,至 2008 年因為和領導發生矛盾,被迫辭職。這 8 年是羅振宇的充電器,學習期,通過和央視的資源和眾多大佬高手進行交流,同時在幕後練習前臺的表達能力。

離職後,他進入一財,開始擔任節目主持人,主持人需要經常解讀專家的話語和很好的鏡頭感,這個過程訓練了他後來商業模式中最硬核的能力,即知識轉述能力。

這是羅振宇的第一個職場階段:完成核心能力積累;

直到 2012 年,趕上視頻和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在優酷上發表了第一個視頻《末日啟示:向死而生》。

這一年配合他的團隊還有提出“魅力人格體”的運營操盤手,申音,一個小型的知識策劃團隊。

產品策劃+表達+運營經驗,一個專業化的小作坊就這樣開始在優酷和微信公眾號上掀起了史無前例的知識變現浪潮。在這期間,羅振宇開始賣月餅,賣桃子,賣書包,成績不比如今的李佳琪弱。

這是羅振宇的第二個職業階段:聚焦優勢,整合團隊,借勢東風;

14 年,羅胖和申音分手,新搭檔脫不花加入。脫不花給羅輯思維公司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殺死這個魅力人格體”,把他的能力複製給課程編輯同事,以及入住得到的老師。

孵化出了 N 個羅振宇。

後面的故事你也知道了,李翔,薛兆豐,萬維鋼,梁寧,劉潤,香帥的課程陸續登場,僅薛兆豐一人課程就帶來了 8000 萬的收入,2018 年,營收超 2 億。

這是羅振宇的第三個階段:利用物質資本(流量)和社會資本(人脈)認知資本(轉述的手藝,為老師賦能),聚攏頭部老師,複製 N 個羅振宇。

MD職場丨年入百萬的職場人在22~60歲之間都做對了什麼?

這就是經典的職業通道 S 曲線。

這個優美的S曲線,和很多企業的發展戰略都極其相似。

MD職場丨年入百萬的職場人在22~60歲之間都做對了什麼?

(企業增長規律曲線)

看完你可能覺得這個模型太大了,我處於生存,發展,或事業期分別該怎麼做呢?

接下來,開始針對每個階段劃重點,如果你卡在某個階段了,看看是否有被@到。

02 生存期

先來分析生存期,也叫職業探索期。

絕大部分非 top10%的大學生都是被動就業,你從招聘網站上摟幾個眼熟的產品,也分不清楚這家公司好壞,開始海投簡歷,被某一家撿到,談薪資,入職。

這是大部分新人入職首家公司的真實寫照。

而且大概率你大學學的專業技能在這基本用不到,所以這階段的成長核心全靠領導和項目餵養。

所以,你和領導的關係,你願意多大程度上加班去接更多的項目,你有多大的心力能接受失敗並快速走出來決定著你在生存期的發展。

因為是重點,我再強調一遍,勤動手,服務好你師傅,不要怕失敗。

有的人可能說啊,我不擅長搞關係,其實對於大部分私企,關係沒那麼複雜,關鍵是你能不能給你的老闆建立穩定的預期。

核心就一句話,老闆教給你事,能不能做到,

“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

此階段一般持續 1~5 年,順利度過這個階段的標識是?

你的企業領導,開始當著團隊的面誇獎你,同時你拿到了團隊比較高的年終獎,你具備跳槽選擇其他公司的選擇權。

這一階段也會有很多人走偏了,發現工作根本不喜歡,身體不行受不了加班制度,一直沒接到什麼好項目,很少討好領導,不斷的換工作,換行業,一直沒有紮下根來。

對於這樣的同學,我感到很惋惜,家庭和大學給予的實踐機會很少,導致除了學習,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一直被安排著,到了大學又突然不安排了。

不過也別太擔心,大器晚成的人一大把,你也可以找一些生涯諮詢師幫你探索,會加快對自己的瞭解。

03 發展期

生存期要修煉內功,學知識,練技能,強心力,第二個階段你需要識別好你的優勢開始整合團隊,更多關注外部環境的影響學會借勢。

雷軍有一句著名的話,風口來了,豬都能飛上天。這句話實際講的就是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

在大趨勢面前,人努力的影響是極其微小的。到這階段能力基本都被項目練的差不多了,同事之間拉不開差距,比拼核心在外部。吳靜在《職業通道》裡強調了兩個詞,

借勢和整合

常見的借勢比如,跟對上升的行業,跟對成長型的公司,跟對一個可以好好帶你的領導,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勢能。

整合是指,有效的利用你的優勢,找到和你搭配的夥伴。像羅胖找到運營和知識策劃團隊一樣,由啥都幹轉化為集中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把不擅長的事情外包給其他擅長的人,善於利用組織的力量而非個體的力量去做事。

這個階段會比較長一般會持續 5~30 年,

大部分人出現在瓶頸也在這裡,常出的問題有這麼幾類:

習慣於單打獨鬥。在這個階段還一個人吭哧吭哧幹是最可怕的啊,即使強如羅胖也需要其他人配合才行,你看微信和抖音上的大號,有多少是靠一個人做起的?

不會選行業和公司。多去和行業有經驗的人聊聊,選公司這事沒那麼難。有些公司的業務模式,解決的用戶需求是註定沒有未來的,在一個幻想的賽道上瞎努力浪費寶貴的青春才是真的可怕。

04 事業期

接下來是第三階段是事業期,也是一個人真的開始做大事的時候,一般發生在 35 歲之後。

對,就是這個對互聯網人來說屬於噩夢般的年紀,35 歲危機,也是大部分人能真正可以做大事,開始賺大錢的開始。

這個階段是成年人壓力最大的時刻,和前 2 個階段最大的區別是從老闆給你任務來做成,變成自己來找事做並把他做成。

這兩者有很大差別,前者要的是你的拆分任務的能力,後者要的是你對外部需求的判斷。

此時,大家通常會有 3 種選擇。這裡直接引用吳靜老師書籍給的參考。

  • 繼續衝擊 CxO 的高管角色;
  • 跨界去創業,也可能是利用原職位做自由職業或諮詢;
  • 少部分人會繼續停留在原崗位上期望退休。

先說繼續衝擊 CXO 的路徑,此階段繼續往上升會非常難,難度源於崗位的稀缺,除了實力,公司有沒有坑位,挺看你生辰的。

第二選擇是大部分人都會去創業,或者轉型做一些諮詢顧問之類的自由職業者。

這一階段你開始釋放你的職業品牌,人脈關係,尋找合作的創業機會,以及未來的客戶資源。

多去和不同行業的人交流真的很重要,有時候在你行業人人都覺得該會的技能,到另一個行業裡也許真的叫天賦。

前人人車運營總監範秦曾講過一個案例,他一個做思維導圖培訓的朋友,他一個週末的課程是 3000 塊錢左右,當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培訓的時候,非常的震驚,在互聯網行業裡,如果一個人告訴我思維導圖還得教,還要花錢學習,我是不會招他做我實習生的。而這個課程實際的情況是還在大量的招生,學過的用戶都驚呼,天啊,我真實太有收穫了,這就是強烈的信息不對稱。

因此,第三階段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就是就是,信息靈敏度

最差的選擇就是繼續留在原崗位退休,這看似最輕鬆的路,其實是最難的一條路。一般到這個階段,你的薪資已經足夠高了,貢獻卻和小你 5 年工齡的人一樣,你的性價比很低,很難呆長久。

再次強調,進入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對信息的靈敏度,多和不同圈子的人交流,去找一些信息差,合作機會,讓自己進入增長的第二曲線。

在這個階段會開始造成巨大的貧富差距,以前大家都是上班,頂多你比我高一節,年薪差個 10W,生活不會差距很大。

而如果你前期積累的技能,人脈關係,在第三階段能找到好的變現入口,收入將會呈現指數級增長。

所以別對 35 歲危機太焦慮,尤其是媒體整日宣傳的那些裁員信息,那些被裁的人真的不一定混的比前同事更差。

多提一嘴 35 歲危機,如果你在大公司帶著超過 5 年,又沒有升到能操盤項目的崗位,建議你趕緊出來,加入成長型的中小型公司,因為你在平臺的能力很多時候只能依靠那個平臺發揮價值,大平臺的好處是資源多,如果你不能成為操盤資源的人也就失去了在大公司的成長價值。

加入小公司,會經歷更多崗位,成為更全面的商業人才。

MD職場丨年入百萬的職場人在22~60歲之間都做對了什麼?

這張圖建議你保存收藏一下,長期定位一下自己,到底卡在了哪個地方。

本圖部分思考來自於《職業通道》,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去閱讀原書。

05 尾巴

三個階段講完了,再借著這條曲線講2點。

第一,有很多諮詢者都是帶著理想主義進入社會的,這很好,但從職場通道上看,理想多是要到事業期才能實現的,而大多數人在生存期花大量時間思考理想,對於自身實現能力卻不做評估,這不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嘛。

網上傳過一個華為的故事,有個北大畢業生剛入職華為一個月,就給總裁任正非寫了萬言書大談發展戰略,任正非看後批示:“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踏實做好生存期能做好的事情才是大部分人的第一要務。公司業務對不對這時候你別瞎操心,請你來這是解決業務執行問題的。你具備相應能力了,自然會給你解決企業戰略的機會。

第二,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和及時反饋的時代

網上爆炸的新聞不斷告訴你富人的紙醉迷金的生活,你鄰居的阿姨總在過年時不經意的透漏他那寶貝兒子的高薪,這個媒體環境在告訴你和你一樣的人都已經成功了,你怎麼還是這個鳥樣?

各種線上服務預約,不斷的快速滿足你的需求,習慣了即時滿足的你,假如別人告訴你,一個手藝要學習 10 年才能掙大錢,這對很多人是難以想象的。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大量的年輕人產生了各種投機心理,浮躁,希望通過 1 分的努力獲得 10 分的收穫,希望在 35 歲前就財務自由,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對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我很喜歡職業通道這條曲線,它很優美。

它不是一眼望到頭的規律,而且充滿了各種不同的玩法。你可以靠豎長板成為專家,你也可以抱團組隊和別人一起打怪,你可以努力積累資本,憑藉資本變現。

職場不是一個短期,一考定終身的遊戲,他給了那些堅持長期主義,相信長期奮鬥才會改變生活,投入 10 分努力才能獲得 1 分耕耘的人有了跨越階層的機會。

請相信,這個時代,永遠留給長期做事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