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掌握“核心科技”的柔宇,讓中國柔性顯示屏彎道超車成為可能

上個月,是一年一度手機行業技術與新品集中爆發的季節,不過與以往只聚焦手機廠商不同,一家柔性屏技術廠商——柔宇科技搶了不少風頭。在上月底柔宇科技召開的柔宇技術大會上,柔宇科技帶來了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和新一代摺疊手機 FlexPai 2,還宣佈和中興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柔性摺疊屏手機。

真正掌握“核心科技”的柔宇,讓中國柔性顯示屏彎道超車成為可能

然而輿論對柔宇科技有讚譽,也有不少爭議。

在柔宇技術大會之後,有一些自媒體質疑稱,柔宇科技所發佈的各項技術指標並不透明,而且真實的產能和良率也沒有給出,便主觀猜測,柔宇這次的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良率是低於三星等廠商的。

但實際上,“良率”這一指標的意義比較模糊。原因在於,三星、LG 等廠商的 OLED 屏幕生產線並不專門為柔性屏生產打造,它們還會負責不少剛性 OLED、固定曲面 OLED 等屏幕的製造。而這些屏幕面板的生產工藝複雜程度要遠低於全柔性曲面屏。這些廠家在計算產品良率時,通常會以所有 OLED 面板良率來統計,自然字面上要好看不少。柔宇的生產線只專注於生產全柔性屏,所以,這兩個數字實際上沒有太大的對比意義,不能一概而論。

真正掌握“核心科技”的柔宇,讓中國柔性顯示屏彎道超車成為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還將固定曲面屏幕混淆為了全柔性屏,但實際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依然還是剛性屏幕,只是在出廠時做了固定彎折,而後者則是屏幕到達了消費者手中之後,依然可以彎折。顯然,後者的技術難度要大不少,不僅需要更嚴苛的材料(如超薄柔性薄膜)和工藝流程。

要知道,想要讓柔性屏承受十萬次以上的彎折,需要將近百種微納米材料,製作成數千萬個性能均勻且穩定可靠的晶體管集成電路和發光器件陣列。而全柔性屏幕的薄膜,本身就與一般屏幕的玻璃和硅片不一樣,既沒有足夠的平整度,也沒有耐高溫的特性,因此幾乎是“從零起步”,重新規劃和定義整套生產流程,包括材料、工藝、器件結構、電路設計和產品設計等等,可想而知這難度有多大。。

真正掌握“核心科技”的柔宇,讓中國柔性顯示屏彎道超車成為可能

其實目前來看,全柔性屏的量產以及良率是整個行業的大瓶頸,所以並是一個單獨廠家所面對的難題。

不過對於柔宇科技來說,它也做了不少準備,甚至在某些動作上已經領先了行業,掌握了柔性屏真正的“核心科技”。比如自主研發的超低溫非硅製程集成技術(ULT-NSSP),走出了一條完全和三星等企業 LTPS 技術不同的路線,為中國柔性 OLED 顯示技術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帶來了可能。

更難能可貴的是,柔宇不僅是目前世界範圍內極少數專注於柔性 OLED 技術研發的科技企業,也沒有因為達到了階段性目標,而盲目進行產能擴張和商業化。相反,柔宇並沒有滿足於現有的技術成果,還在不斷深入技術研發,依託自主核心技術,不斷提升柔性 OLED 面板性能。

真正掌握“核心科技”的柔宇,讓中國柔性顯示屏彎道超車成為可能

在發佈會上,柔宇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劉自鴻就提到,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相比第二代有了巨大飛躍。不僅亮度提高了 50%,對比度、色域、響應速度等都達到了業內領先的色彩顯示效果。對比市面上傳統的 OLED 屏,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在 30° 視角下,色偏 JNCD 值低至 0.6,亮度衰減優越 1.5 倍,均達到業內領先水平,保證了在各種角度和形態下,都有驚豔的畫面表現。此外,柔宇科技還為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配套開發了新一代智能顯示驅動芯片和電路設計。對比來看,和採用 LTPS 技術柔性 OLED 面板的廠家相比,能夠像柔宇一樣大幅提高柔性 OLED 面板顯示效果的廠家,我們還很少能見到。

真正掌握“核心科技”的柔宇,讓中國柔性顯示屏彎道超車成為可能

最後要說的是,目前正在崛起的京東方,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經驗和教訓。京東方的前身是北京電子管廠,曾是國內產量最大的電子元器件廠商。但隨著體積巨大的電子管被淘汰、集成電路芯片和液晶顯示面板的出現,北京電子管廠也走向了衰落。而北京電子管廠市場化之後的新企業京東方,則堅定走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的道路,獲得了巨大成功。所以,在如今技術不斷創新的大環境下,只有保持旺盛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不被時代所拋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