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商用、AI成熟,“非接觸式”風口能否因疫情加速到來?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非接觸式”服務火了。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有效阻斷“人傳人”的傳播鏈條是關鍵。於是,機器人承接了消毒清潔、送藥送餐、診療輔助等“一線工作”,VR看房、在線娛樂、在線教育等也成為大眾居家必備之選,而打造無人工廠、自動化產線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顯得更為迫切。

5G商用、AI成熟,“非接触式”风口能否因疫情加速到来?

搭載了3D攝像頭的擎朗送餐機器人,可自主導航、靈活避障。受訪單位提供

這些“非接觸式”服務的變革,不僅催生新的經濟模式——“非接觸經濟”,如在線辦公、在線醫療等,並且還為人工智能帶來新的產業機遇。

疫情打開“非接觸式”多樣服務場景

隨著企業陸續復工復產,工作場所該如何做好疫情防控?佳都科技所研發的智能人臉測溫終端產品可同時滿足人臉識別身份核驗和體溫檢測的雙重需求。佳都科技副總裁兼商用智能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劉斌介紹,“測溫距離可在0.6米,測溫速度快,0.5秒實現測溫並且實時自動刷新測溫數據,測溫無接觸保護了基層工作人員的安全。”

新冠疫情期間,類似智能人臉測溫等不少一線“非接觸式”服務成為抗疫剛需。機器人表現尤為顯眼,無論是在巡檢、測溫、消毒、配送、診療輔助,還是教育等場景,均凸顯出阻斷交叉感染和遠程作業的優勢。

優必選科技與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戰略合作的警用巡視機器人“建國”上崗檢查站,實現了對口罩狀態下人員的有效識別與溯源。擎朗送餐機器人在戰“疫”初期就進駐一線,負責配送餐食、生活用品、醫療用品等,服務範圍包括疫情重災區湖北及廣東、浙江等全國10多個省市,近50個醫院和隔離點。

5G商用、AI成熟,“非接触式”风口能否因疫情加速到来?

與此同時,遠程在線“非接觸式”服務也火熱起來。像貝殼看房推出“VR看房”,購房者可360°查看房屋結構,半個小時內看完多套戶型。眾趣科技在春節期間“打開”60餘座3D展覽館,“訪客”只需在手機、電腦上動動手指,就能360°瀏覽展館內景。

“所謂‘非接觸式’,就是指人和人,以及人和具體的實物保持一定的距離,不發生直接接觸。”中國自動化學會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專委會副秘書長、合肥工業大學賈偉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非接觸式”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至今,其已經過了五個發展階段。

“2002年發生的SARS疫情催生了第一次非接觸式經濟的熱潮。今年的新冠疫情則加速了‘非接觸式’服務和‘非接觸式’經濟的發展,促使‘非接觸式’進入了第五個主要發展階段。”賈偉指出,此次疫情間,“非接觸式”技術應用呈現出一些亮點,除了上文提及的非接觸式體溫檢測、機器人外,還有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無人機大量應用、線上義診、零接觸電梯等,甚至有一些“非接觸式”服務通過高清直播來完成,如火神山和雷神山的“雲監工”。

大規模落地離不開3D技術賦能

“實現‘非接觸式’服務,離不開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等多種技術支撐。”賈偉指出,目前,“非接觸式”服務越來越智能化,越來越需要人工智能技術加以支撐。他特別提到AI、3D感知這一“非接觸式”光學測量技術的支撐。

一直以來,3D傳感器被視為機器的“智慧之眼”。3D視覺感知技術作為視覺感知技術的核心技術,能夠識別空間每個點位的三維座標信息、得到高精度的空間3D數據、復原完整的三維世界並實現各種智能的三維定位,推動人機交互、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發展。

高精度、小誤差的3D視覺,是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下實現“無觸式”的關鍵。像擎朗等抗疫機器人正是搭載了3D攝像頭,擁有先進的3D視覺系統——在立體空間識別上區別於2D平面避障和多線激光雷達的遠距離識別,真正實現了機器人自主導航、靈活避障。

2015年,我國企業深圳奧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比中光)已自主研發可定製化的機器人3D視覺方案。目前,其已成為國際範圍內少數幾家掌握3D感知全領域技術的平臺型企業。“我們持續進行技術迭代和模組優化,技術和實戰的積累,也使搭載奧比中光視覺方案的服務機器人能夠第一時間戰疫於前線。”奧比中光副總裁孔博說。

“無接觸式”服務已廣泛應用於智慧物流、智慧零售、智能安防等領域。2017年,奧比中光和螞蟻金服共同推出3D刷臉支付設備。在無人超市內,消費者秒速完成3D刷臉支付,且人臉識別的誤識率僅為百萬分之一,可有效避免各種偽裝攻擊所帶來的金融支付風險。

在孔博看來,疫情之下,非接觸需求爆發出來了。恰在人工智能,特別是3D感知這個領域,它可以提供實現非接觸的互動、操作應用,這其實促進了整個產業發展。賈偉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非接觸式”服務給人工智能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5G商用、AI成熟,“非接触式”风口能否因疫情加速到来?

採用“無接觸式”的三維光學彎管檢測技術可解決工業視覺大數據採集難痛點。受訪單位供圖

業界普遍認為疫情後將會加速升級無人工廠。“我們已做好準備迎接機遇。”孔博透露,他們採用“非接觸式”三維光學測量技術已自主研發出工業視覺AIoT解決方案和Tube Qualify彎管檢測系統,解決一直以來工業視覺大數據採集難、彎管檢測機器調試難的痛點。

“非接觸式”能否成經濟新增長點?

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非接觸式”服務的變革,促進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升級,催生出新的經濟方式。

近日,上海提出加快發展在線經濟、到家經濟、非接觸式經濟和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等新經濟新產業。安徽提出積極發展在線經濟、到家經濟、非接觸經濟等新經濟產業,形成新的增長點。

可見,站在“非接觸式”服務風口,“非接觸式”經濟正融入社會發展中,成為培育新動能、構築新優勢,搶佔產業制高點的著力點之一。

疫情過後,“非接觸式”能否充分落地,促進經濟發展?“加快面向‘非接觸式’服務的人工智能技術,首先要具有更好的智能感知,其次要有更好的人工智能算法,最後要加強相關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創新。”賈偉指出,目前我國對“非接觸式” 重視程度還不夠,缺少國家、行業的發展規劃和標準規範,加上技術成熟度仍有待提升,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還無法滿足應用需求,因此充分應用還存在一定挑戰。

“一種新業態要得到普遍接受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包括消費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非接觸式’產品的成熟度。”孔博說。

5G商用、AI成熟,“非接触式”风口能否因疫情加速到来?

搭載有3D攝像頭的自動搬運機器人已在工廠流水線上普及。受訪單位供圖

隨著5G商用進一步深入,人工智能3D感知技術的功能和規模將全面爆發。

業界普遍認為,基於5G商用、人工智能技術成熟、政策支持等利好因素,2020年因新冠疫情興起的“無接觸式”服務將比2003年SARS疫情時期的影響更廣,作用力更強。

賈偉表示,“非接觸式”服務的本質就是服務的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這與整個國際的產業發展趨勢是完全一致的。疫情過後,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加快開展,各種類型的數字經濟行業的發展將更加快速,各類非接觸式技術將加快研發和應用,一個更加美好的數字社會正加速到來。

“當前,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基建’的興起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為‘非接觸式’ 經濟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劉斌看好“非接觸式”經濟的發展,認為其很有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