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往事—茶馬古道

這篇文章是我寫中國商業往事的第1篇《中國商業往事—茶馬古道》。

在中國西南橫斷山脈的腹地,在那艱難崎嶇的山道里,有著一條千年歷史的商貿道路——茶馬古道,興起於唐宋,興盛於明清,繁榮於民國。

一代代的商客馬幫與背夫們往返於這條古道,不畏艱辛,翻山越嶺,山谷中迴盪著馬幫陣陣的駝鈴聲和背夫們柺杖的拄地聲。雖然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生計,但是卻因此開啟了西藏內地的民族文化、經濟的交融。

1939年,民國軍閥劉文輝邀請了一批知名學者到剛剛成立不久的西康省進行科學考察。這隻隊伍裡面就有中國近代電影教學的先驅——孫明經先生,他用手中的相機將自己在川藏地區的見聞拍成了《西康》系列,其中《雅安邊茶》為我們記錄的就是民國時期的茶馬古道。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民國時期茶馬古道的照片就是出自這一紀錄片。

中國商業往事—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路線

由於茶葉具有清熱驅寒、促進消化,解除油膩的功效,因此對於飲食單一的藏民來說,茶葉成了不可缺少的飲品。由此發展來的酥油茶更是成為藏民一日三餐的必備飲品。而藏區的馬匹、毛皮、藥材則是內地緊俏的稀缺品,由此雙方的交易日趨繁榮,你來我往,在這地勢險要的橫斷山脈間,硬生生走出了這條茶馬古道。

中國商業往事—茶馬古道

背夫

我時常跟朋友和同事打趣,如果我們生活在古代或者舊社會,恐怕只能是史書裡生靈塗炭的小老百姓,連人權都沒有,遇到天災饑荒的時候,就出去討飯。照片裡的揹著二百斤重茶葉的這些背夫們就是如此。雖然環境已經足夠惡劣,他們相當於用命來掙點生活物資,但是在路上等著他們的還有比窮山惡水更可怕的,就是強盜土匪和手裡有槍的官兵。

中國商業往事—茶馬古道

揹著茶包過瀘定橋的背夫

上面這張圖片裡的背夫過橋都是要交錢的,不交錢不僅過不了橋,連命都有可能保不住。守橋的官兵看背夫不順眼了,隨意綁起來,肆意毆打,打死了也沒人管,真讓人氣憤。兵荒馬亂的戰爭時期,這些人隨時都會被抓壯丁當苦力,大部分最後都淪為了乞丐,回不了家。在茶馬古道的終點康定城附近,有一座白骨塔,就是由死去背夫的屍骨成年累月堆積而成的。

中國商業往事—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遊覽景點

斗轉星移,如今我們可以隨時在旅遊網站上買好車票,到茶馬古道的去看一看、走一走,感受這條靠人背馬馱走出來的經商之路。目前來看,主要分為兩條,一條川藏線,一條成滇藏線,其中後面這條千年古路途徑文青的聖地——雲南的麗江和大理。聞名遐邇的雲南普洱茶正是通過這條茶馬古道進入西藏。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茶馬古道養活了西南地區多少人啊,這就是背夫們的使命,他們的肩上不光是200斤重的茶葉,還有家鄉翹首期盼的親人。“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臘,學狗爬。”這四句話,雖然聽著挺逗人,但一想到這幾百裡的山路可是需要一步步走完的,就令人唏噓感嘆。

本來想仔細寫一下茶馬古道的商業貿易細節,但是看完相關的紀錄片和書籍後,腦袋裡揮之不去的依舊是照片裡那揹著重重茶葉的背夫們。因為,正是他們才讓茶馬古道有了生命的活力,讓中國內地和西藏的商貿綿延千年。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