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禮部尚書馮琦給皇帝上了一道有些奇怪的奏疏,主題是要求科舉考試禁止使用佛教詞語,因為士子習學佛語,鄙棄儒家經典傳注,難免會造成思想混亂。神宗看過馮琦的奏疏後下詔:今後科考試卷嚴厲禁止使用佛語。馮琦的前任餘繼登也曾奏請約禁,但效果不佳;馮琦再次奏請約禁,效果估計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科考試卷上都使用佛教詞彙,看來古代士子為了功名還是蠻“拼”的。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正如芮沃壽《中國歷史中的佛教》中所說,“最顯著而無所不在地體現出佛教影響的就是現代的中國語言,從山村野夫的諺語到文人騷客的雅言,那些源自佛教的詞語,人們信手拈來,對其由來卻不甚了了。”有些士子科考時使用佛語,並不是成心搗蛋,而是用習慣了,搞不大清楚這居然是佛語。


古代尚且如此,現在更不用說了。我們舉幾個“字”的栗子。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比如“魔”字及其有關詞語如“魔鬼”“魔獸”“魔術”“魔力”等等。佛教中,“魔”是一類有些邪門的存在物,專門給人搗亂的。古代中國人就沒有這種觀念,所以沒有與之對應的字。佛經進來了,裡面的“魔”是一個大反派,“戲份”可是不少。那怎麼辦呢?只好根據梵文音譯造一個“魔”字出來。後漢時期安世高翻譯的《長阿含十報法經》中就有“魔”字了。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還有“塔”字。這個字也是佛教進入中國之後生造出來的。遠古時期,中國沒有這種建築物,所以也就沒有對應的字。佛經傳譯過來,那種埋葬佛教聖人遺骨的建築物,在佛教中是很重要的一個象徵性存在,開始音譯為“浮屠”或“翠堵波”,讀起來、聽起來都費勁,那乾脆起箇中國名吧,於是“塔”字就造出來了。後漢安世高翻譯的《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亦即著名的《善生經》中就有這個“塔”字了,所謂“低頭繞塔寺,叉手禮十方”。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還有“緣”字。這個一看就是源自佛教的字。佛教基本思想就是“緣起論”,即佛教認為,諸法存續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之間存有一種相互依存關係,離開彼與此,也就不會有種種現象。根據這一觀念而產生的詞語諸如“緣分”“有緣”“隨緣”“善緣”“惜緣”等等,也都逐漸成為中國人的常用詞語。


除了上述佛教為漢語增加的“字”或“字根”之外,所增加的詞語或成語那就更多了。先說詞語。例如“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個居然也是隨著佛教傳入之後才產生的。筆者檢索二十五史,發現“過去”一詞的確很少見;檢索佛教大正藏、續藏,居然有四萬多個“過去”。大概到了清代官方文牘中,“過去”作為時間名詞才得以大量使用。也不能說中國早期典籍中沒有“過去”這個詞,如《續漢書》中雲,劉寵經過某驛亭,亭吏說,“對不起,這是專門給劉寵大人準備的,您不能住”,“寵因過去”。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這裡的“過去”就是“走過去”的意思,並不作為時間名詞使用。這三個詞連用,最早仍出現在後漢安世高翻譯的《長阿含十報法經》中。古代中國人的“時間”觀念上沒有這麼多花樣可玩,因此形不成“過去、現在、未來”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的哲學思維模式;而在傳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中,這卻是怎麼也繞不開的一組概念,否則很多教理、教義都說不清楚,佛教引導人思維諸法存在的實際,時間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思維對象,再如“六道輪迴”“因果報應”“成佛授記”等,也都離不開此種時間三個階段流轉、嬗變的觀念。與之相關聯,諸如“剎那”“彈指間”“一念間”等表示極短時間的語詞,以及與表示極長時間概念的“劫”字有關的語詞,如“劫難”“浩劫”等都源出於佛教觀念。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世界”。中國早期典籍中也沒有這個詞,後漢竺大力和康孟祥共同翻譯的《修行本起經》中有“三千世界”的說法。按佛教觀念,“世界”是一個地理單位,以須彌山為核心,同一日月照射下的四大洲及其中七山四海為一個“世界”。中國人思維一向缺乏想象力,沒有佛教的傳入,可能打死也造不出這樣的一個詞語來。


“究竟”。東晉竺法護翻譯的《大般涅槃經》中雲,“若能究竟此等法者,即於諸法,自在無礙”,“究竟”即證悟最為根本、徹底的真理,如玄奘《大唐西域記》中雲,“諮以究竟之致,問以解脫之路”;到了宋代,“究竟”才開始有脫離開佛教系統而俗用的跡象,如《宋人軼事彙編》中記載,有一歌妓名“琴操”,善應答,與東坡關係很好。有一次二人問答,最後琴操問,“如此究竟如何?”東坡回答:“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琴操因此出家。此處的“究竟”就有“到底”、“到最後”的意思了。至明清時期,人們才在日常生活大量使用“究竟”一詞。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悲觀”。佛教中,一般“慈觀”和“悲觀”並列,是說修行人應當懷著悲憫心態對待他人。演變成現在的“悲觀”,全賴日本人,他們當年用來自中國的“悲觀”去翻譯舶自英美的“pessimistic”一詞,再傳到中國,就真的“悲觀”了。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悲觀


如果不說,上述這些詞語還真是不容易看出其佛教“出身”。當然,更多詞語一看就知道源自佛教。例如由梵文音譯過來的語詞像涅槃、般若、菩薩、袈裟、和尚、菩提、彌勒等等;還有很多與佛教修行有關的的詞語,如“注意”“留心”“三昧”“方便”“抖擻”“忍辱”“精進”“勇猛”、“神通”“入流”“道具”“懺悔”“解脫”“單位”“江湖”以及“妄想”“煩惱”“罪過”“習氣”“絕對”“相待”“普遍”“極樂”、“諦聽”“戲論”“手續”等,都是由佛法觀念演變而成的漢語詞語。


上述詞語中,有個別幾個仍是不容易看出其佛教出身。例如“抖擻”,怎麼會跟佛教修行有關呢?這個詞原指抖掉髒東西,如東晉時期翻譯的《中阿含經》中雲,“世尊曝曬坐具,抖擻拂拭”,“坐具”就是打坐用的座墊之類的,世尊抖擻以去掉上面的灰塵、蟲子等,後來演變為“抖擻精神”,也是把煩惱什麼的“髒東西”抖擻掉的意思。


“單位”也跟佛教修行有關?嚴格說是和禪門修行有關。“單位”是說僧人到某禪寺參訪,掛“單”之後,人家會給你留一個睡覺、吃飯、打坐的“位”置,簡稱“單位”,如南宋宗杲寫的《宗門武庫》:“且令別處掛搭,俟此間單位空,即令參堂”,元代編寫的《百丈清規》中雲,“先歸單位坐禪”。現在說你是哪個“單位”的,不仍有給你留一個“掛單”(考錄)進來混飯吃的位置的意思嗎?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江湖”原指江西和湖南,因為唐代禪宗剛剛開始興盛的時候,江西有馬祖道一禪師,湖南有石頭希遷禪師,二人都名滿天下,僧人參禪,不是到江西就是到湖南,於是簡稱為“走江湖”。


佛教傳入漢語詞彙體系中的成語也是不少,而且表達意思都非常生動、鮮活,因為這些成語大都與佛經或佛教故事有關。我們隨便列舉幾個,例如“曇花一現”,出自《法華經》:“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再如“一廂情願”,出自《百喻經》中的“田夫思王女喻”,說一農夫來到城裡,見到美麗端莊的王女,晝夜思念,遂成重病,親人糊弄他,說替他前去溝通,一定讓王女嫁給他,農夫這才高興起來。這不是“一廂情願”嗎?這個故事是比喻說愚人修習少福便自認為已經具足,可以證得“菩提”,就如同田夫希望王女一樣,“空中樓閣”則出自《百喻經》中的“三重樓閣”喻。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百喻經》還有一個“乘船失釪喻”,說一個人乘船渡海,掉了一根銀釪在海中,他在海面上“畫水作記”。兩個月後到斯里蘭卡,見一河水,便下水去找丟失的銀釪。這個故事類似中國的“刻舟求劍”,但更為荒唐可笑。也正因為中國早有了“刻舟求劍”這個成語,佛教的“乘船失釪”才沒有進入漢語語詞系統之中。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詞語對應的是概念、觀念。據估算,佛教傳入中國,為漢語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新的詞彙,如梁啟超先生雲,“增加三萬五千語即增加三萬五千個觀念。”因此可以說,佛教對於漢語語詞的影響之大,甚至都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佛教傳入中國一千多年後,為古代漢語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新的詞彙。如梁啟超先生雲,“增加三萬五千語即增加三萬五千個觀念。”由此可見,自從佛教譯經事業博興之後,中國古漢語詞彙範圍的擴充程度有多大。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早期譯經,大多采取固有名詞音譯,抽象名詞沿襲古漢語舊有詞彙的辦法,其中借用老莊詞彙者最多。隋唐之後,譯經者為準確傳譯佛經思想,結合漢語特點及佛教義理,創造出大量新詞;隨著佛教日漸本土化,中國人在日常社會交往與生活中,又創造或轉化了大量與佛教有關的語詞。這都極大豐富了古漢語詞彙體系,對其整體面貌產生了巨大影響。


論及佛教對古漢語詞彙的影響,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佛典中大量詞彙直接進入古漢語體系之中,尤其是普及較廣、影響很大的幾部佛經如《法華經》《楞嚴經》《金剛經》《維摩詰所說經》《百喻經》等等,古代很多人是將其中幾部經典作為定課天天唸誦的,裡面的詞彙可謂滾瓜爛熟,進入古漢語詞彙系統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如《楞嚴經》有“圓通章”,二十五位聖者各自講述悟道經驗,以便使“行者”“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靜”,這一句話中,就有“一門深入”和“六根清淨”兩個成語進入古漢語言詞彙體系;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維摩潔所說經》中有讚揚菩薩功德的一段話:“眾所知識,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獅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為大醫王,善療重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其中如“名聞十方”、“不請之友”、“應病與藥”還有“獅子吼”等,都進入漢語詞彙體系中;


《法華經》中有一句話:“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曇花一現”來源於此;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至於《百喻經》中衍生的古漢語詞彙就更多了,如“一廂情願”、“空中樓閣”、“盲人摸象”、“井中撈月”、“認賊為子”、“不即不離”、“一瓣心香”、“一心不亂”、“自作自受”、“自欺欺人”、“無惡不作”、“金口難開”、“不知不覺”、“不可思議”、“不二法門”、“泥船渡河”、“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唯我獨尊”、“放下屠刀”等等,都源於《百喻經》中的故事。當然,源於佛經的詞彙多少都偏離了佛教本意,但卻豐富了中國古漢語的內涵。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其二是由佛教觀念演變而成的古漢語詞彙。如佛教講“緣起”的,於是像“因果”、“緣分”、“有緣”、“隨緣”、“廣結善緣”、“報應”等詞語,都成為常用詞彙;


再如關於時間,佛教常用“劫”來表示,古漢語中“劫難”、“劫數”、“在劫難逃”、“劫後餘生”、“浩劫”等都是這一觀念的產物;


關於空間,佛教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說法,於是像“大千世界”、“婆娑世間”、“森羅萬象”等都是由此觀念演變而成的詞彙;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還有佛教有“六道輪迴”的說法,於是就產生了“輪迴”、“修羅場”、“餓鬼投胎”、“人間地獄”等詞語;佛法修持自成體系,於是像“注意”、“留心”、“三昧”、“方便”、“一念萬年”、“一心一意”、“心猿意馬”、“抖擻”、“忍辱”、“精進”、“勇猛”、“神通”、“入流”、“道具”、“懺悔”、“解脫”、“五體投地”等等,都演變成了古漢語的常用語詞;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類似還有“妄想”、“煩惱”、“罪過”、“習氣”、“絕對”、“相待”、“普遍”、“極樂”、“諦聽”、“戲論”、“手續”等,都是由佛法觀念演變而成的古漢語詞彙。


其三,在佛教傳播過程中也產生了大量古漢語詞彙。例如最流行的禪宗,就獨創了大量生動鮮活的語詞。像“江湖”一詞,原指江西和湖南,因為江西有馬祖道一,湖南有石頭希遷,二人都是大禪師,禪僧大斗遊走在二人門下參禪,稱為“走江湖”;


還有禪師語錄中的很多詞彙,如《五燈會元》有一位育王德光禪師,他上堂說法雲,“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順逆,都進入古漢語詞彙體系;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其他如“單刀直入”、“心心相印”、“火燒眉毛”、“迴光返照”、“一刀兩斷”、“入海算沙”、“灰頭土臉”、“一絲不掛”、“本來面目”、“水到渠成”、“雪上加霜”、“同床異夢”、“隔靴搔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騎驢覓驢”、“水漲船高”、“當頭棒喝”、“頭上按頭”、“鸚鵡學舌”、“頭頭是道”、“衣缽相傳”、“佛頭著糞”、“開花結果”、“自家活計”、“臘月三十”、“ 美食不中飽人吃”等,都是由禪師創造,隨語錄傳播而影響擴大,最後進入古漢語詞彙系統;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還有民間諺語中的佛教詞彙也不少,如“佛要金裝,人要衣裳”、“無事不登三寶殿”、“臨時抱佛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與人方便”、“送佛送到西天”、“佛度有緣人”、“消災延壽”等,都是佛教在民間傳播時產生的語詞。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宋明科考,舉子甚至有借用佛語來寫文章者。明萬曆三十年,禮部尚書馮琦上疏,要求科考禁止佛語。馮琦還舉了一些例子,說之前有舉子因使用“無去無住”、“出世住世”等佛語而受罰,神宗聽從馮琦意見,“下詔戒厲”。佛教對古漢語語詞體系的影響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不是嚇你!沒有佛教,你現在沒法好好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