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松:兩個小時寫16個字的背後


閒來刷朋友圈,被一條信息吸引住。那是20年前教的一個學生髮出的,說是:“從兩點到四點,寫了這兩行字……上了四次廁所……我覺得我心慌氣短,我要堅持不下去了。”後面跟著五個流著兩行淚的小臉,叫人看著心疼。一塊發出的,還有孩子寫字和孩子寫的字兩張照片。


馮雪松:兩個小時寫16個字的背後


我仔細數了數,兩行一共16個,都是帶拼音的“融”字。平均八分鐘寫一個字,除去上廁所,寫一個字也得平均六分多鐘。這孩子真是磨蹭得夠嗆,叫誰看了也得著急上火。


我在評論區問她:“是老師直播課留的作業呢,還是你當媽的跟孩子增加負擔呢?”她說是老師留的作業,老師認為孩子基礎不好讓他多練習。另一個同學評論說:“趕緊開學吧,再不開學家長們都瘋了。”看來他深有同感。


我當然心疼那個當年的女孩,現在的孩子媽。不過她畢竟是成年人,有選擇的主動權。那個小孩子,更讓人心疼。設身處地想想:一個字機械抄寫幾十遍,太枯燥、太乏味了吧?這簡直就是懲罰!老師反覆強調,媽媽不依不饒,一個小孩子,無論多不情願,也無可選擇,無法迴避,還不敢辯駁。即使反駁抗議,很可能也無效。除了上廁所和消極怠工之外,還能有什麼辦法呢?實在是無助、無奈至極。


不容置疑,無論老師和家長都是為他好。孩子不配合,是他不理解師長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大人的做法也表現出對孩子的不理解。剛上小學的孩子,根本不懂考高分上大學有什麼意義,滿足好奇心和享受眼前的快樂才能激發出學習的動力。


我剛看了一部瑞士電影,名叫《海蒂》。女主角海蒂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沒有機會上學。一塊在山上放羊的好朋友告訴她:“牧羊人不用讀書識字。”她被姨媽送了一個大戶人家,為輪椅女孩克勞拉小姐做伴讀。女管家見她不會寫不會讀,連字母也不認識,學習態度還不好,就認為她智力不正常,生怕耽誤克勞拉小姐,要求辭退海蒂。


馮雪松:兩個小時寫16個字的背後


克勞拉的奶奶為了考察海蒂,就給她讀有趣的故事書。當海蒂聽得興致正高的時候,老太太停下來,告訴她:“自己識字了,就可以自由自在地讀書。”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海蒂很快就能自己讀書了。讀書的樂趣激勵她認識更多的字。


馮雪松:兩個小時寫16個字的背後


趨樂避苦是人的天性,小孩子尤其如此。有趣的故事引人入勝,家長老師挑選好聽的故事堅持為他們朗讀,他們一定很樂意聽。等他們聽出了興致,就輪流讀,再過渡到孩子自己讀,為大家讀、講故事,大人只管賣力誇讚就行了。這是經許多人反覆驗證了的。讀書是享受,識字是讀書的必需。在由淺入深的趣味閱讀中,識字的問題就迎刃而解,再也不會出現倆小時上四次廁所的情況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想叫孩子幹什麼,就想法讓他從中得到快樂。如果不講方法,一味的命令和逼迫,孩子就只會消極怠工。那兩個小時寫16個字的背後,首先是無奈和鬱悶,繼而是叛逆和發洩,再就是沉迷手機對學習絕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