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說話≠自閉?

近來,許多家長因為自己的孩子不願說話,帶孩子到醫院來就診的人數逐年增多。在當今社會快節奏,生活壓力大的形勢下,這個現象普遍凸顯出來,值得深思和加以探討,我就從正常孩子的發音到語言的形成說起。

說話就是用語言來與人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基本的條件是要求聽覺,發音器官和大腦神經系統三者的功能都已發育成熟,才能做到會說話。 所有正常的孩子只要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中,都能學會說。其實語言就是一種主動的聲音模仿,詞意的表達。先說單字,後說雙字詞,然後再說出整個句子。

小兒從4-6個月開始咿呀學語,會出現無意識的爸爸,媽媽的發音,這種發音是無意識無所指向的。7個月以後,小兒不僅發音增多,會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8~9個月的小兒,如說“歡迎”嬰兒會拍手,說“再見”小兒會擺手等。從11個月開始小兒聽懂的詞越來越多,他可以按照指示去做一些事情,並開始模仿發音。這時如果家長認為嬰兒不懂話,不會說話而不理睬他,則常會造成嬰兒語言發育遲緩,反之,如能儘量和小兒多說話,比如使嬰兒認識燈、水、媽媽、爸爸、奶水等實物或人物具體化,讓他聽到關於這個事物或動作的詞,例如“關門”“開燈”在他的大腦中就會建立起‘關’‘開’和‘門’‘燈’這兩個動作的形象和詞之間的暫時聯繫,從而促進嬰兒語言的發展。10個月時有的孩子會認識並有意識地叫媽媽,爸爸了。孩子在1歲左右會講出第一個他理解的詞,標誌著開始要說話了。孩子說話的早晚,與父母的教育及關注程度分不開的,現代化社會中,父母都喜歡玩手機的多,有些家長會用手機或電視陪伴孩子,這種環境肯定對孩子的語言發育非常不利,這種環境下養育的孩子,大多說話較晚。小兒的性別也與說話早晚有關,女孩大多較男孩早。

孩子學說話的過程是先能聽懂話,後自己會說話表達意思。這需要在生活環境下和遊戲的過程中,逐漸的理解語言。大體上,1-1.5歲時是主動理解語言的時期,能聽懂說話的意思,從“喝”到“喝水”單詞到單詞句的意思;1.5-3歲時是積極言語的階段;開始有想說話的慾望,孩子會不停的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3歲時詞彙量已基本達1000左右。為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可在嬰兒出生後就不斷地用語言哄逗他,儘量多和他說話,給他唱兒歌,他會通過聲調判斷家長的喜怒哀樂。1歲後多與他聊天,講故事,念童謠,唱兒歌,大人的言語應準確、規範,否則易讓孩子誤解詞意。

孩子不愛說話≠自閉?

多培養看,聽,讀,說能力

語言學習有關鍵期在6~7歲以前,如果在關鍵期內沒有接觸到語言,孩子的語言能力將完全被破壞且不可逆轉。如印度的“狼孩”,從狼群中被找到時已經7~8歲,只會狼嚎和爬行,經過科學教育數年,仍然不會說話。證實了環境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語言能力是體現智力水平的主要標誌之一,也是智能發展的基礎。要引起家長注意的是,並不是孩子不愛說話=“自閉症”這種錯誤的判斷。有些有腦損傷高危因素的小兒,因為發育落後或者是自閉症等,會出現說話晚而且不願意說話現象。如果孩子出現了不願說話的情況時,應該及時檢查發生原因,儘早進行干預訓練。要改善語言環境,加強語言能力的培養。因此,家長們要重視孩子的成長環境,從自身做起給孩子提供一個,具有豐富語言交流的養育環境,讓孩子能聽到、學到、會運用語言。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歡聲笑語,開心快樂的成長。


孩子不愛說話≠自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