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業鏈誕生了嗎?《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帶來的新機會

在2019年6月1日起實施新的《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生效之前,老舊機車、事故報廢機車只有一條途徑:報廢,等待當成廢品材料賣掉。但在2019年6月1日之後,一個新的產業鏈將出現併成長:

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產業鏈。在討論新產業鏈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下這個新產業鏈的催生契機——新《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

新《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

根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簽署國務院令(第715號),公佈《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國務院2001年6月16日公佈的《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同時廢止。《辦法》適應發展循環經濟需要,規定拆解的報廢機動車發動機、方向機、變速器、前後橋、車架等“五大總成”具備再製造條件的,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出售給具備再製造能力的企業予以循環利用,消除了報廢機動車零部件再製造的法律障礙。

辦法總共28條,明確了各方責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簡單概括如下:

第1-2條,交待本辦法的目的背景

第4條,明確監管責任主體:國務院負責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的部門主管全國報廢機動車回收(含拆解,下同)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公安、生態環境、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負責報廢機動車回收有關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的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報廢機動車回收活動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生態環境、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對本行政區域內報廢機動車回收活動實施有關的監督管理。

第5-7條,明確從業企業主體資質要求與主管部門資質認證管理責任:規範從業企業入門門檻,構建良性的進入、退出機制,以及更加公平的競爭氛圍。特別是加強了進入企業的存儲拆解場地、設備設施、拆解操作規範。對環保提出新要求。

新產業鏈誕生了嗎?《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帶來的新機會

第8-9條,明確報廢車輛所有人的權益保護: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要求機動車所有人將報廢機動車交售給指定的報廢機動車回收企業。維護所有人的正當權益。

第10-14條,明確報廢機動車回收企業的權利與責任義務:權利:具有回收利用價值的“5大總成”以及零件可以出售給具有資質的再製造企業獲利,其它的作為廢金屬,交售給鋼鐵企業作為冶煉原料獲利。義務:不能成犯罪銷贓的幫兇、不能違法違規經營。紅線:不得造成環境汙染、禁止拼裝機動車並交易。

第15-26條,明確各級監督部門監督權責、處罰權力:創新監管模式:加強了各部門之間執法活動的銜接,形成監管合力。處罰力度也都加大

第27-28條,明確新能源車等處理方式與本辦法生效時間

新產業鏈誕生了嗎?《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帶來的新機會

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產業鏈

再製造產業鏈,比較成熟的歐美日本,其中美國是典型的市場主導模式,歐洲地區是企業主導模式,日本是立法引導模式。而我國的報廢汽車再製造產業剛處於萌芽起步階段,發展路勁更靠近立法引導模式。暫且不論哪種發展形勢,讓我們看看在這個新鏈條上都有哪些環節。

新產業鏈誕生了嗎?《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帶來的新機會

  • 資源端:報廢機動車,主要來源於到年限的報廢車輛與事故報廢車輛。
  • 回收、評估端:主要指報廢機動車回收企業,以及一些第三方的價值評估方
  • 再製造端:零部件再製造企業,零件的再加工、翻新、組裝、包裝等
  • 消費端:汽車維修售後市場、汽車改裝市場、零部件配件市場(國內、國外)

看到消費端主要是售後維修市場、改裝市場、配件市場,我們消費者是不是很容易擔憂:以次充好、假冒產品?等等類似的擔憂與焦慮。這點實際是可以規避的,按照法規要求,再製造零部件是需要建立可溯源的信息系統。從哪裡來、用了多久等等還是要有知情權的。

在價格上,再製造零部件肯定是會帶來一定的實惠的,關鍵還是要看消費者的選擇。

那麼,現在具備再製造資質的企業有哪些了?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關於 擬通過驗收的再製造試點單位名單的公示結果,可以看到以下13家再製造企業已經通過試點。

1、沃爾沃建築設備(中國)有限公司

2、採埃孚銷售服務(中國)有限公司

3、上海新孚美變速箱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原上海孚美汽車自動變速箱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4、張家港富瑞特種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5、玉柴再製造工業(蘇州)有限公司

6、全興精工集團有限公司

7、浙江再生手拉手汽車部件有限公司

8、湖南機油泵股份有限公司

9、江西江鈴汽車集團實業有限公司

10、廣州市跨越汽車零部件工貿有限公司

11、陝西北方動力有限責任公司(具體由陝西渭陽動力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開展)

12、威伯科汽車控制系統(中國)有限公司

13、三立(廈門)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總結

隨著我國再製造產業的發展,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產業也必將逐步發展培育成熟。在這一過程,產業扶持與立法規範需要齊頭並進,切實給消費者到來質量可靠、價格實惠的產品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