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川村的14個“紅手印”

新華社銀川4月18日電(記者鄒欣媛、馬麗娟)如果沒有11年前那次“冒險”,楊宗仁不會過上今天的好日子。

那是2009年初夏,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剛遭遇一場大旱,小麥長得沒有膝蓋高。固原市原州區寨科鄉蔡川村村部,14名村民在一份貸款合同上按下紅手印,楊宗仁是其中之一。

貸款總額17萬元,擔保人是村主任馬金國。這個30歲出頭的毛頭小子剛當上村主任不久,承諾要帶全村人致富。但必須聽他的,地裡不種糧食改種草,貸款養牛,村裡一片搖頭。

蔡川村是什麼地方?寧夏南部山溝裡的“爛包”村,泥路破窯,十年九旱,祖祖輩輩地裡刨食混肚飽。要種草,那人吃啥?而且蔡川村常年滋事告狀不斷,鄉長都不敢來,誰聽你的?

當年楊宗仁正過著“借”來的生活,20歲的他每天在水泥廠幹苦力保不了一家老小溫飽,四處借錢,欠了一屁股債。“實在是沒路走了,橫豎都是窮,趁年輕賭一把。”更重要的是,他知道馬金國靠得住。

馬金國原本在固原市搞蔬菜批發,生意紅火。蔡川村兩委換屆選舉,老黨員跑到他的菜攤上訴苦:“選不出來了!選誰都有意見!你來當吧!”馬金國不願意,他在村裡放了10年的羊,兜裡揣著37元錢下山闖到現在,哪有回去的道理?

最後他硬“被”競選成功了。馬金國做事果斷,行,選上了那就幹。“我是個生意人,無非就是帶著全村人一起掙錢。”蔡川有養牛傳統,缺水種糧食不行,種飼草卻能活,但必須要有組織、成規模。

2008年馬金國賣掉了市裡的房子、車子,用30多萬元回村成立了金羚牲畜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並聯系郵儲銀行,以合作社擔保,以“大戶保小戶,富裕戶保貧困戶,村幹部、養殖能手任意保三戶”的農戶聯保方式貸款養牛。

楊宗仁最初貸款1萬元,買了兩頭牛,成為村裡最早在地裡覆膜種青貯玉米的人。第二年他賣了一頭牛掙了3000多元,最初貸款的人還有養牛掙1萬多元的,這在當時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的蔡川村是筆大數目。村民看著眼熱,馬金國的思路對著呢!

短短5年時間,合作社社員增至282戶,累計貸款9000多萬元,零逾期零欠賬,2014年蔡川村被郵儲銀行寧夏分行評為“信用村”。

2016年蔡川整村脫貧,“產業引領+能人帶動+金融幫扶”的“蔡川模式”在寧夏全區推廣。國家金融扶貧政策實施後,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享受貼息,蔡川村養殖規模越來越大,1萬畝土地全種上了青貯玉米等飼草,牛存欄量從2008年的170頭增加到現在的3200多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

馬金國後來連任五屆村支書,還當上了寨科鄉副鄉長,帶動更多貧困村發展。最早按下紅手印的14人都成了蔡川村的致富帶頭人,紛紛“單飛”成立了養牛、養蜂、紅梅杏種植等合作社。

“只要肯吃苦,生活總是有回報的。”楊宗仁靠養牛早已還清了欠債,蓋起了白牆紅瓦的新房子,成立了自己的養殖合作社,吸納14戶建檔立卡戶。

在他家的院子裡,新房旁邊是兩孔廢棄的土窯,裡面牆上還掛著2014年的日曆。那一年他們搬出了窯洞,窮苦的日子永遠停留在過期的日曆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