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指責你就妥協?心理學: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一、情感勒索:人生若只如初見

有人說,詩人是最善於觀察和描繪生活的。比如清朝大才子納蘭容若就有兩句詩“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生動地指出了那些剛開始時親密美好的感情,是怎樣隨著時間,最後不但產生許多埋怨,還變成了一地雞毛的。

人們之所以喜歡借用這兩句詩來發出感慨,是因為它觸動了許多人的痛點。畢竟,在親密關係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過分的要求。

如父母常會用“我這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來讓孩子無條件地服從,情侶也會用“你不答應我就是不愛我”這種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實毫無邏輯的話來掌握控制權。也有一些人,會用離家出走、自殘來威脅愛他的人。然後嘴裡還嚷嚷著自己為感情付出得太多了。

一被指責你就妥協?心理學: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這種以愛和道德的名義對親密的人進行威脅,來滿足自己不合理要求的手段,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有著巨大的破壞力。它不但能束縛我們的自由,破壞我們的自尊,還會讓我們的親密關係徹底破裂,引起心理上一系列的問題,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還會危及生命。

首次提出情感勒索概念的心理學家名叫蘇珊·福沃德,她是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在她的著作《情感勒索》這本書裡,她明確地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在親密關係中,忽視對方的利益和感受,用威脅和逼迫的手段想要掌控對方的行為,就是情感勒索

很多人,都會在親密關係裡一遇到指責,就會妥協,我們過去以為這是單純的愛和寬容,現在蘇珊·福沃德告訴我們:那還可能是你成了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一被指責你就妥協?心理學: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二、情感勒索和我們息息相關

網上曾有個專門討論父母子女的關係的小組,名字非常聳動,叫“父母皆禍害”。不瞭解這個小組的人,看到這個名字很可能以為這只是一群出於叛逆期的孩子在發洩青春期裡的苦悶。

但其實在這個數萬人的小組裡,一大半成員都是成年人,他們寫下的,都是被父母進行嚴重情感勒索的經歷。

比如一個30多歲的女子,她說父母有非常強的控制慾,總要求她永遠都言聽計從,別說報考大學專業這樣的大事了,就連和哪個同學交朋友,父母都要來替她做選擇。考大學的時候,父母左一個右一個像門神一樣盯著她填志願,就為了不讓她報考外地的學校,好把她控制在身邊。

一被指責你就妥協?心理學: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後來她實在受不了了,就在大學三年級時偷偷開始準備出國留學。她知道父母不會給她錢讓她離開,於是就希望通過刻苦的努力拿到全額獎學金出國。這件事被她的父母發現後,他們先是藏起了她的身份證,後來得知女兒去掛失了身份證再補辦,父母竟然選擇讓她休學。

在最嚴重的時候,父母甚至把她送去了精神病醫院!她在那裡待了整整兩年。

她說,整件事裡,她的父母始終都認為自己這是“愛女兒”,而女兒則“一點也不聽話”。當她一表現出和父母不同的主張時,她的父母就會對她說:“我白養你了,你讀了那麼多的書,連起碼的孝道都不懂。”久而久之,她自己也有點疑惑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自己不孝順。

一被指責你就妥協?心理學: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這樣的例子在“父母皆禍害”這個小組裡比比皆是。

比如有些父母平時根本就不管不問不陪孩子,於是孩子只好把情感寄託在電腦遊戲上。當孩子有了網癮後,父母們的反應不是反省和尋求正確的解決之道,而是用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方式來恐嚇孩子遠離電腦,嚴重的甚至把孩子送去電擊治療……

本該最無私的母愛父愛裡都有這麼多觸目驚心的情感勒索的影子,就更別提本就有利益訴求的其他的親密關係了。無論是在愛情還是友情裡,指責對方愛得不夠真心或者不講義氣這種話,都很常見。

就像有的朋友不考慮你的困境張口就和你借錢,被拒絕後還會到處散播你不講義氣只看重錢的言論。或者有的親戚覺得讓你幫他個大忙就像喝口涼白開那麼容易,被你拒絕後就會怪你不念親情太冷血。

一被指責你就妥協?心理學: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三、情感勒索的危害

父母、伴侶、親朋,這些人都是我們人際關係中最核心的成員,要麼和我們血濃於水,要麼和我們相濡以沫,情同手足。但恰恰是這些和我們最親的人,會最常使用情感勒索,讓我們感到自責、歉疚、和恐懼。

情感勒索總是會發生在親密關係中。如果是一個你並不在乎的人想對你情感勒索,你絕不會委曲求全。而親密關係,恰恰是每個人幸福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識別情感勒索的危害,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情感勒索最嚴重的危害是會讓人失去自我的完整性。

所謂自我完整性,簡單說就是既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有獨立的人格和健全的尊嚴體系。自我完整性比較高的人,與人相處時會表現得不卑不亢,但情感勒索卻對自我完整性有著巨大的破壞力,它會讓人不辨是非,並給親密關係裡雙方都帶來痛苦。

比如戀愛中的兩個人,本來應該是平等的關係。但現實卻是,常有一方想要用情感勒索來逼迫比方屈服、讓對方凡事都順著自己的心意。

一被指責你就妥協?心理學: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現實中太多這樣的例子了:一方做“舔狗”,另一方永遠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這樣的關係,就算不破裂,也很難幸福。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情感勒索是無法解決親密關係中的本質矛盾的,它只能製造一種衝突已經化解的假象

比如說有的人達不到目的時,會用“一哭二鬧三上吊”來逼對方屈服。但事實卻是,就算看起來對方是讓步了,也只是出於忍讓,而矛盾的根源卻依然在那裡。這些矛盾越攢越多,早晚還是會爆發出來。

仔細想想,多少破碎的婚姻,看似都是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造成的。其實在這之前,伴侶之間的矛盾早就暗流湧動、一直積壓了。

一被指責你就妥協?心理學: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四、三種“情緒鍵”

那麼情感勒索是怎麼運作的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它是通過三種人人都有的情緒鍵來控制受害者的。這三種情緒鍵分別是:恐懼感、責任感,罪惡感

。勒索者根據受害者的弱點,只要一按相對應的按鍵,受害者就再也反抗不了。

一被指責你就妥協?心理學: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1.恐懼感

它是這三種情緒鍵裡最基礎的一種感受,直接和人的本能掛鉤。

當人在年幼的時候,獨自一人是沒辦法生存的,所以我們的本能裡,有著害怕被遺棄的基因。

當我們成年後,害怕所愛的人離開的那種擔憂,其實就是幼年時候恐懼感的成人版。

而勒索者會憑藉對受害者的瞭解來操控受害者的恐懼感,他們會讓悲慘的的想法在受害者心裡不斷擴大。並且忘記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讓他們感到悲慘和可怕的那些事,並不一定真的存在。

比如說當一個爸爸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給別人”,對小孩子來說,他會特別害怕,但事實上,成年人都知道這個爸爸的話只不過是一種恐嚇,不可能付諸實踐。

一被指責你就妥協?心理學: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2.責任感

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們會產生責任感,是因為每個人都要遵守社會規則和公約。換句話說,責任感其實是我們在生活中的道德基礎。而情感勒索者,則會用重新定義責任感界限的方法來控制受害者。

比如我就看過這樣一則社會新聞:3個已經成年的男子,要求自己的老父親賣掉房子把錢分給他們。當老父親拒絕後,這3個男子就不斷地強調他們過去給老人買過什麼東西、花過多少錢,並以老人晚年的養老問題來威脅老人,要求老人賣掉房子回報他們。最終,老人的責任感出現了偏差,同意了這個過分的要求。

本來,父親為兒女買房子、給兒女錢,是因為愛孩子,屬於做了很高尚但不做也沒錯的事情;同時,兒女贍養老父親,也是該有的義務。但在這個例子裡,老人在3個兒子的情感勒索下,卻覺得賣房分錢變成了他的責任。而兒女們則把自己該盡的義務,變成了為自己邀功請賞的籌碼。

總之,邊界被混淆,也被打亂了。

一被指責你就妥協?心理學: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3.罪惡感

罪惡感是每個有良知的人都具有的人格要素。它就像是一個警報器,會在我們違反社會規則的時候響起來,讓我們產生痛苦。所以,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都會在潛意識裡深信:如果產生了罪惡感,一定是因為我們做了壞事。

情感勒索者就特別擅長主動觸發受害者的這個警報器。他們用的方法就是推卸責任也就是每當出現矛盾,或者有非分的要求時,勒索者就會把責任推給受害者,還給受害者貼上標籤。

比如父母就會給孩子貼“不孝”的標籤;孩子也會給父母貼“你毀了我”的標籤;情侶會給對方貼“你不愛我”的標籤,朋友會給對方貼“你不講義氣”的標籤,反正潛臺詞就是“你傷害了我”。

這時候,受害者的警報器就會被拉響,產生“我傷害了你”的罪惡感。卻忘記去思考這是不是真的。

一被指責你就妥協?心理學: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五、一些走出情感勒索的小技巧

既然情感勒索的勒索者總是在用“混淆是非”的方式來控制受害者,那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就顯而易見了,就是分清客觀的事實和主觀的指責。

具體做法是,當你感到對方在對你進行情感勒索時,你要把他的指責羅列出來,然後在每條指責的後面加上“個人觀點”或者“事實”的判斷,從而明白哪些是自己的問題,哪些是對方強加的。

比如當對方指責你“自私”、“不講義氣”的時候,你就可以在這些指責後面加上“個人觀點”或者“事實”的字樣,如果真的是自己的問題,那恭喜你得到了一次改正缺點的機會;但如果是對方的無端指責,那同樣恭喜你,因為你學會了怎樣識別情感勒索。

另外,你還可以找一張白紙,在前面寫上對方提出的要求,然後在後面寫上“憑什麼”三個大字,來評判對方的要求是否合理。比如戀愛中的雙方之一一直受到情感勒索,就可以這樣寫:“只要她一不高興我就忍住自己真實的感受去討好她,憑什麼?”

這個方式能讓情感勒索的受害者意識到自己的忍讓是出於愛的本意,還是因為被對方利用三種情緒鍵給勒索了。

一被指責你就妥協?心理學: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我們每個人都有慾望,都有想要的東西。想得到它們,我們可以憑藉努力去獲取,也可以對親密的人提出請求。但是,當對方說不的時候,那就是不。只有把彼此珍惜作為原則,尊重對方說不的權利,通過理智的溝通去解決矛盾,才能健康穩固地維繫親密關係。

而情感勒索,終究不過是飲鴆止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