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心理學“白熊效應”:反著說效果更好

週末去餐廳吃飯,在我身邊有兩桌讓我印象很深刻。兩桌都是帶孩子過來吃飯的,其中一位媽媽忙前忙後,勸孩子吃青菜、吃肉、喝水,一直強調讓孩子吃這個吃那個,但是孩子一直都沒有很感興趣,就一直沒有聽話。孩子越不聽話,媽媽就越要嘮叨,到最後我看孩子也沒有吃很多,反而家長一直在勸孩子吃。

而另外一家,這位媽媽則是將菜和飯都放在孩子面前,直接對孩子說:"我們吃飯吧",於是孩子就乖乖吃飯了,也沒有出現不想吃的情況,這位媽媽顯然啊很輕鬆。

這兩位媽媽的目的都是讓孩子多吃一些飯菜,前者忙前忙後最後效果也不好,而後者則輕輕鬆鬆,不用費太多口舌就能夠讓孩子正常吃飯。同樣的目的,有人輕鬆有人忙碌,關鍵是要用對方法。

在這裡我想到心理學上一個名詞"白熊效應"。如果家長能夠利用好"白熊效應",則能夠輕鬆讓孩子聽進去家長的話,如果利用不當,則吃力不討好。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心理學“白熊效應”:反著說效果更好

"白熊效應"的作用

1、 什麼是"白熊效應"

"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源於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實驗。實驗的內容主要就是他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明確要求參與實驗的人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這些人腦海裡就立馬只浮現出一隻白色的熊,根本不假思索,思維自然反彈出來的結果。

這其實是人體的自然反應,如果人們接收到一個抑制某個念頭的指令,那麼大腦就會下意識的尋找自己的腦海中是否存在這個念頭。其實在人們的生活中也經常受到白熊效應的影響,比如一個人失眠的時候,他想的最多的就是讓自己睡睡著,但是越是強調自己要睡著,就越是難於入睡。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心理學“白熊效應”:反著說效果更好

2、 "白熊效應"在孩子身上的體現

從孩子身上更加能夠體現"白熊效應",因為孩子有時候會喜歡和父母對著來,這其實就是"白熊效應"的體現。我們前面提到的兩桌不一樣的客人,第一位媽媽總是強調讓孩子多吃一些,多吃蔬菜,等等,但是孩子卻沒有按照媽媽說的那樣直接吃很多,這也是因為孩子對於父母的話存在對抗的心理,就是"你想要我這麼做,我就偏不要這麼做"。

孩子很多行為都受到了"白熊效應"的影響,比如,我們強調讓孩子家裡的哪個櫃子不能開,孩子就會一直想著裡面是有什麼神奇的東西,於是會一直想要開這個櫃子。我們讓孩子不要去河邊玩耍,孩子會覺得河邊應該很有趣,對河邊充滿了好奇心。我們越讓孩子吃青菜,他就越不想吃青菜,就是要和父母唱反調。這些現象都是受到"白熊效應"的影響。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心理學“白熊效應”:反著說效果更好

哪些行為容易受到"白熊效應"的錯誤影響

1、 父母喜歡對孩子嘮叨

父母想要讓孩子去做一件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嘮叨。父母不斷地強調孩子要去做某一件事,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聽話,但是常常都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反感的心理,從內心認為偏不要做某事。

比如,孩子有時候賴床,媽媽就會一直喊孩子起床,而且一直嘮叨,去孩子的床邊一直喊,當孩子起床之後,媽媽還會一直強調孩子賴床的問題。本來孩子只是偶爾賴床一下,但是父母偏要說你就是天天賴床,總是這樣。孩子聽多了,就會覺得,你說我賴床,那我就賴床給你看,我就偏不起來。

其實孩子是可以聽懂父母的話的,並且也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不需要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這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偏要和父母唱反調。

2、 父母熱衷於批評孩子

批評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是一件常見的事情,父母常常會抓到孩子的一點缺點就會將其放大,然後拿起來不斷地向孩子強調。每個孩子都是會犯錯誤,並且不是每個錯誤都是需要放大的。

父母常常將孩子的缺點拿起來說,並且當孩子遇到其他事情的時候,父母也會將以前犯的錯再一次提起來,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一次次地打擊孩子,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徒增孩子的自卑感。同時,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就是一直犯錯誤,因而他對於更多的事情都會失去耐心和自信,想著反正父母總說自己不好,那自己肯定是完成不了任務的。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心理學“白熊效應”:反著說效果更好

3、 父母總是要求孩子做這個做那個

很多父母會以高姿態來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完成任務,而不去考慮孩子是否喜歡。父母想讓孩子去做,就直接對孩子說你去做這個去做那個,如果孩子不做,就是孩子的錯,父母永遠不會錯。

父母如果以這樣的態度來要求孩子,那孩子多半是不會完全聽話的。比如,你想要的孩子吃青菜,就一直讓孩子說多吃一點青菜,就一味強調"吃青菜"這個事情。孩子沒有了解吃青菜對自己有什麼好處,他會將其當做一種任務,而這種任務是父母一直強調的,這個時候孩子容易出現逆反心理,認為"我就是不要吃青菜,你說的我就不聽"。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心理學“白熊效應”:反著說效果更好

正確利用"白熊效應",家長應該這樣做

1、 減少嘮叨,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

父母的嘮叨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是生活中的一個煩惱。父母無時無刻的嘮叨,總是纏繞在自己耳邊,孩子聽多了,總是會煩躁的。所以,家長們,不要再一直對孩子嘮叨了,讓孩子聽話的方式不是隻有嘮叨一種。

父母會嘮叨,多半是認為孩子不懂而自己是懂的,所以要將這種思想灌輸給孩子,於是不停地給孩子說,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來。父母的嘮叨在無形中,已經縮減了孩子自主的時間,讓孩子自己做主的時間變少了。

因此,父母最聰明的做法,是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讓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任務。這樣你會發現,少了父母在身邊的嘮叨,孩子會做的更好。

2、 直接告訴孩子事情本身,而不強調過程

很多家長在讓孩子不要做某事的時候,就直接對孩子說不要去做,而不跟孩子說為什麼不能做。其實這是錯誤的,家長完全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事情的正確做法,而不是不告訴孩子怎麼做,就只是強調孩子不要去做,這樣孩子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不讓做。

越不讓孩子去做,孩子會越好奇,這更加促進了孩子去做的行為。所以父母以後直接告訴孩子事件本身,以及做了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比如,不想讓孩子去開櫃子,就告訴孩子立馬有什麼東西,開了櫃子會造成不好的後果。不讓孩子爬高,就直接跟孩子說爬高之後胡是摔下來,摔下來會疼。不讓孩子去河邊,就告訴孩子去河邊玩耍的危害。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心理學“白熊效應”:反著說效果更好

3、 減少一些負面信息的出現

家長在教育孩好像都習慣於告訴他們不要做什麼事情,這無形當中就給孩子們灌輸了一個錯誤的行為,這就會激發孩子大腦中的白熊,讓他們產生好奇心。並且,父母會一直說,孩子以前幹嘛幹嘛,做了哪些不好的事情,一直要將孩子的負面的東西說出來。

父母將這些孩子的負面信息強調給孩子聽,孩子會認為父母總是要說自己的缺點,自己在父母眼中就是滿是缺點的人,這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我是童心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