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聊聊“閱讀如何幫我們渡過難關”。之所以聊這個,是因為一場疫情打破了我們原先的歲月靜好,把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捲入了一場不曾料到的危機和難關之中。因此,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渡過難關、化解危機。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吳海雲

  • 哈佛燕京學社訪問研究員
  • 澎湃新聞英文產品SIXTHTONE首席編輯


其實,我喜歡閱讀的理由很功利,因為它給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且這些好處在這次疫情期間體現得尤為明顯。


第一,情緒層面。


一月底、二月初的時候,每天不論是看新聞,還是刷朋友圈,都會接觸到大量的疫情消息,這導致我整個人情緒非常差,有時很焦慮,有時很憤怒,有時甚至很絕望。


我不知道怎麼化解這種情緒,於是,我諮詢了一位心理專家,他告訴我:“

你每天獲取的疫情相關信息,不要超過你獲取的所有信息的40%。”這樣一個比例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是非常有用的,它其實是在讓我轉移注意力。於是,我就開始去讀一些比較輕鬆、搞笑的書。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讀書可以緩解情緒

那麼,很多人會說,轉移注意力有很多方法,追劇、追星、看脫口秀都可以。為什麼要選擇讀書呢?確實,很多辦法都可以轉移注意力,但是

讀書的好處在於,它是一種非常良性的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不僅可以緩解情緒上的問題,還可以滋養心靈。


第二,感性層面。


認知心理學專門分析過,當一個人在閱讀作品時,很容易和作者、或者和書中的主人公產生一種共情和共振,這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療愈。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體驗。在國內疫情最嚴重時,各種令人沮喪的消息充斥網絡:一會兒說醫生衝到紅十字會的倉庫搶醫療資源,一會兒又說很多病人沒有辦法收治,只能在家等死等等,反正在最初的時候,一切都是很慌亂的。


那個時候,我選擇讀一本書——加繆的《鼠疫》。我懷疑,這本書可能是今年以來、在全世界範圍內、重讀率最高的文學名著。其實,很早之前我就看過這本書,但當時只是去了解加繆用文字虛構出的世界。但這次再讀時,我覺得作者怎麼這麼厲害,可以把現實發生的一切那麼早就寫在了書裡。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鼠疫》 阿爾貝·加繆 著


這本書的內容梗概是:上世紀40年代,阿爾及利亞一個叫奧蘭的城市發生了鼠疫,整個城市被關閉了,大家很恐慌,不知道該怎麼辦。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以裡厄醫生為代表的一些人站出來救治病人,和鼠疫搏鬥。


在書的前半段,可以看到奧蘭市政府官員們最初面對瘟疫時的反應。一開始是否認,接下來是試圖隱瞞,再接下來是慌張無措。當讀到這些的時候,我甚至都對現實產生了一種理解和諒解。也許這就是人性,人性的弱點和陰暗面總會讓我們總是掉到同一個坑裡,然而,人性中的閃光點最終會讓我們從坑裡爬出來。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鼠疫》中描繪的場景


我特別喜歡書中描述的一段場景。裡厄醫生髮現,這次的鼠疫和之前的鼠疫症狀有所不同時,這意味著他過往的醫學經驗可能沒用了。他感覺到了慌亂。那是一個夜裡,他可能是想透透氣,於是打開窗戶,隔壁機床廠的聲音傳進了屋內,那是一種非常枯燥,甚至有些刺耳的機床聲。這種聲音讓裡厄的精神為之一振,他想:“確定性就在那裡,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是關鍵。”


這次重溫《鼠疫》,還有一個意外的發現。我覺得,裡厄醫生其實和張文宏醫生很像。雖然兩人性格不同,但作為一個專業能力很強的醫生,他們是有共性的,比如,他們對於煽情有一種本能的抗拒,強調理性,強調實實在在地做事。也許,這就是抗疫一線的勇士必須具備的素質。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除了《鼠疫》之外,我還重溫了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吉奧諾的《屋頂上的輕騎兵》。這些都是跟瘟疫有關的小說。這些作品提醒我們,人性是跨越時代、跨越種族的,有些事總是會發生。如同今天這場疫情,它不只是一場疾病,還喚起了各國之間、甚至國家內部的仇恨、分裂和愚昧。因此我們必須要意識到這一點,對這種現象保持警覺。這就是

讀書對我的第二種幫助,不但可以穩定情緒,還可以讓我從焦灼、憤怒等負面情緒中擺脫出來,重新找到堅實的力量。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藝術也能給人感性上的疏解啊,比如巴赫的音樂、一部歌頌真善美的電影,都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但我認為讀書還有一個獨特的作用,那就是給讀者帶來理性的力量,這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第三,理性層面。


首先,一些特定的書會讓你瞭解特定情況下某件事情的全貌,這和看新聞不一樣。如果你只想瞭解疫情的最新消息,你可以選擇看新聞,但你要知道,新聞告訴你的並不是事情的全部。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大多時候,新聞並不是一個事件的全部

讓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真的需要了解那麼多新聞嗎?比如,我真的需要知道一個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去的國家的領導人去世了嗎?我真的需要知道某個省、某個市正在從事的某一項改革嗎?


其實不需要。新聞的意義與其說是微觀的,不如說是宏觀的。它是為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從而讓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政治角色。因此媒體是一個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既然媒體在運轉,就需要生產許多信息,這些信息肯定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不可能勾勒出整個事情的全貌。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我們需要了解那麼多信息嗎?

如果我們真的想去了解一個事物的全貌,那就不要去看新聞,而應該看書。雖然沒有關於新冠肺炎的書,但有類似的。比如我這次看了一本關於埃博拉的書《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這本書告訴大家:埃博拉病毒是什麼樣的,染上埃博拉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曾經這種非常致命的病毒兩次進入華盛頓險些釀成大禍。除此之外,作者還提供了一種觀點:埃博拉、艾滋病等病毒,也許是地球對於人類所採取的一種免疫反應。這些病毒原先封存在非洲的原始叢林中,但人類的活動侵犯了原始森林,這就好像一個病毒進入一個健康機體,它的免疫系統會起作用一樣。


你可能不同意作者的這個觀點。但你想,作者試圖站在一種非人類的視角上去思考問題,這本身不就是一件很酷的事兒嗎?人類最酷的事情,也許就是試圖去客觀地解釋這個世界,這就是思考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埃博拉病毒侵害人體

在這裡,我想重新再提到加繆的《鼠疫》。那僅僅是一本小說嗎?其實並不是。加繆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而《鼠疫》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品,它的整個故事,其實是存在主義哲學的文學化表達。一個因為鼠疫而封城的城市,它是一個隱喻,象徵著一個充滿荒謬和災難的世界;然而存在的個體,還是有可能去通過選擇獲得自由。


這次重讀《鼠疫》,我有兩個感受,其一,存在主義簡直就是為危機量身定製的一種哲學;其二,存在主義的基本概念,其實已經滲入了當代大眾文化的肌理中。


其實呢,不管你去閱讀一本什麼書,關於存在主義的也好、功利主義的也好、全球化的也好,所有這些書都擁有一個共同點:它是作者經過深度思考寫出的,而且這些思考都被納入一個自洽的邏輯框架中。因此,經常讀這樣的書,你會潛移默化地培養起理性的思維模式。簡單點說,就是你會成為一個比較理智的人,這可能是讀書帶給我們的最大的好處。


而一旦你成為一個理智的人,你就更容易去渡過難關。你會把難關看成是一個問題。我喜歡英劇《唐頓莊園》中老婦人的一句臺詞,她說:“人生其實就是一連串的問題,我們解決完一個問題,再去解決下一個,直到我們死去。”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她說:“人生其實就是一連串的問題,我們解決完一個問題,再去解決下一個,直到我們死去。”




好了,以上這些都是“拋磚引玉”。接下去,我要請上我的幾位朋友,她們讀書都比我讀得多得多。一起來聽聽他們對閱讀的看法。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黃薇

  • 上海圖書館副研究員
  • 歷史學博士


疫情期間,我的經歷和你們每個人都差不多,剛開始也是很焦慮,每天不停地刷朋友圈、不知該如何選擇,我甚至幹了一件近20年都沒有乾的事——每天七點鐘收看新聞聯播。


過了幾天,不知道是不是習慣使然,我開始找書看。看完《大流感》後,我整個人突然安靜下來了。並不是說1918年的大流感跟今天的疫情有多少共通之處,而是在大概念上給了我很多幫助。


首先,我本身是一個文科生,對病毒完全沒概念,可是這本書讓我慢慢認識了病毒,心情也穩定下來了。


其次,作為一個歷史文獻的工作者,我的第一反應是當年這個流感有沒有來過中國?如果來過,是怎麼應對的?在這些思考中我最後寫出了《小口罩大歷史: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戴上口罩的?》。疫情下,我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做不了其它事情,所以這也是一種幸運,儘管新冠在肆虐,但是我們還可以呆在家裡讀幾本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為這個時代拼上小小碎片。就像我們常說的武士弄墨,尚可說附庸風雅;文士扛槍,則真的是命運的殘酷。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百年來,口罩伴隨中國人抗擊了一次又一次的疫情


作為一個研究歷史的人,你怎麼看“以古鑑今”這句話?


大家可能都看過《人類簡史》,它裡面曾聊到這個問題,其實歷史是這樣一個東西,既不能被實驗,也不能被測試。瞭解當年的歷史只能幫助你知道,這個事不是自然發生的,但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我只能說是這樣一個狀況,但你說歷史具體有什麼用?我真的不敢說。作為一個歷史工作者,我覺得我們做的就是一個拼接碎片的工作。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歷史學家的工作,有時候就是拼接歷史的碎片


其實往前看,歷史是碎片化的,是一個記憶與記憶的競爭,記憶和遺忘的競爭,也可能是一個遺忘與遺忘的競爭。這話特別繞,我來舉個例子,比如我寫完《小口罩大歷史: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戴上口罩的?》後,接受了一個美國記者的採訪,她當時問了一個好玩的問題:你們中國人早期用的紗布口罩是怎麼翻譯?我告訴她翻成英文應該是“mukden mask”,而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習慣,經常以發明者的姓氏命名,比如張氏膏方之類的,因為發明人是伍連德博士,所以叫做“伍氏口罩”。


記者又問,伍連德這個人好像很厲害,他這麼厲害的一個公共衛生專家,可能就是那個時代的張文宏,但是為什麼今天沒有人知道他?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伍連德發明的加厚紗布口罩


的確,直到熔噴布口罩出現前,我們都在使用”伍氏口罩“,但似乎完全忘記了它最初是怎麼來的。可能這一次我寫了這篇文章,會有很多人知道了伍氏口罩,知道伍連德,為這段歷史拼上了一個小碎片。我不知道這些歷史碎片到底有沒有用,但也許有一天我們把它拼湊起來就會有用了呢。等這個事情過去了50年、100年,我們回頭再看整體框架時,也許有很大作用。


你說的“拼湊碎片”,有什麼必須要遵循的法則,或者專業能力嗎?


這是一種長期的訓練。我必須要提到馬克·布洛赫的《歷史學家的技藝》。這本書不厚,十來萬字的一本小書。布洛赫不是一個著作等身的歷史學家,其實這本書的寫作也是一個悲劇故事。二戰時,作者正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參加了反法西斯的運動被槍殺,後來,他的朋友整理遺稿完成了這本書。


書的前言中,他回答了自己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因為小兒子問了他一個問題:“爸爸,歷史學有什麼用。”因此,他用這本書來回答。他表示,我所呈現給讀者的,只是一個喜歡推敲日常工作的手藝人的工作手冊,一個技工的筆記本。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歷史學家的技藝》 馬克·布洛赫 著


這本書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歷史學家到底在做什麼,有哪些技巧。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陳靜

  • 南京大學副教授


閱讀其實是一種很難培養的習慣 你的閱讀習慣是怎麼培養成的?


把閱讀作為一種行為來看的話,其實是一個私人的事情。


說起我的閱讀習慣,其實是有一點被迫的成分。我是80後第一代獨生子女,爸媽也是雙職工。假期裡沒空管我,他們非常簡單粗暴,把我反鎖在家裡,那時候也沒有太多的媒體資源,能幹的事情就是窮盡閱讀能讀到的任何東西。所以我小時候就把我爸的藏書,包括他上大學時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詞典、當年的工人小說、例如上海紡織廠女工小說選等全看了一遍。個人的閱讀對我而言,其實是有點殘酷的,也是非常孤獨的。


後來,我讀大學、碩士、博士、成為老師,這種閱讀習慣慢慢變成了我的生活。此時,我有點感謝曾經的那段閱讀歲月。因為閱讀並不是靠某天的頓悟,而是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過程當中形成的慣性、對文字的敏感、對閱讀本身的一種喜愛,再之後變成日常習慣,一天不看書反而會發慌。這個時候反而你就不會思考讀書本身的意義了。


作為一個老師,你如何引導學生愛上閱讀?


我現在碰到的關於閱讀最大的挑戰,不是自己,而是我的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不願意讀書,也不喜歡讀書,更不想把讀書變成一種日常。一個是生活環境變了,他們接觸到的媒體資源有很多、渠道也很多;另外一方面,閱讀是一個靜默的事情,需要靜下心來看,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要讓你的視覺習慣配合你的思考,其實也是一種訓練。就是你要邊看邊能懂,而且在看的過程中,理解作者的邏輯。


所以我現在碰到最大的問題是現在的孩子進入了讀屏時代,而不是讀書。我們以前正常讀一本十幾萬字的書,細讀時可能需要花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而現在的小孩子可能10分鐘,或者20分鐘就能把一本書掃完。這就造成了他的視覺跟思維是不匹配的。這種視覺速度過程是被很多流媒體,尤其是視頻帶起來的,但他大腦思維其實並沒有跟上。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讀屏時代


我現在跟我的學生每週要做讀書會,寫讀書報告。我們現在做的這件事實際上是高中甚至小學應該完成的事情——教會孩子們讀一本書。當然我們現在用的方式不一樣,以前我們會寫每段的核心思想、主題句、關鍵詞,但現在我們會教孩子畫思維導圖。


應試教育有時候會造成對讀書的誤解,因為那時讀書是為了答案,為了有用,方便考試時作答,這其實這是一種應激反應,最大的問題在於你不享受讀書的過程,而執著於得出一個結論。


尤其是現在的網絡閱讀,導致人們跟文字之間的關聯就沒有了,反而變成了兩個機器在屏幕間的對話,你們只要比一下誰的速度更快就可以了,如果這樣的話人工智能就可以來代替,我為什麼還要讀書?其實讀書恰恰就在於,我們要重新建立自己在閱讀過程當中和自己的一種對話,給自己一些空間去想象,然後把自己放入到一個虛構世界裡面享受這個過程。


剛才黃薇推薦了一本書 那你也來推薦一本書吧?


由於這次疫情,很多人被困在家裡,被迫孤獨,事實上每個人一生會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時刻,而閱讀是一個很好的舒緩方式。我推薦這本書是我的一位朋友寫的。她叫彭小蓮,是一位獨立導演,去年去世了。她曾經跟我說過一段話,在得癌症的最後時間裡,她接受了我們能想象到的所有的癌症治療方案,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不讀書,她就真的死了。


“只有在閱讀的這個過程當中,我才能體會到,我是作為一個個體在思考,我的大腦在運作;只有寫作的過程當中,我才能體會到我是一個有熱情有情緒的人,我在表達。”這也是我最佩服她的一點,一生都在讀書、寫作,在生命的最終一段時間還完成了一部手稿。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理想主義的困惑》 彭小蓮 著


今天我想推薦的書,是她早年寫的《理想主義的困惑》。之所以推薦它,有兩個原因,第一,故事本身非常有意思,可以體會一個理想主義的人在感悟另一個理想主義的人的一生是什麼樣子;第二,整個寫書的過程也是非常孤獨的狀態。我每次讀完後,都會淚流滿面。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徐苑

  • “喜馬講書”總編輯


要從浩如煙海的圖書中,為受眾挑選有價值的作品,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您作為一個講書欄目的總編輯,選書的標準是什麼?


這裡面大概會有三個考量。第一,我們一般會去看一下數據,所謂的數據就是在所有的電商平臺上暢銷的那些書,也就是榜單。另外,我們也會看線下實體店的銷售數據,看看哪些比較受歡迎。


第二,注意均衡品類。這是由大眾平臺的公共屬性決定的,比如,我們剛才提到了很多歷史哲學類的書,但我也會考慮一些財經、投資、金融,甚至科普心理等類型的書。


第三,從中選取有價值的。什麼是有價值的呢?總結下來,就是讓時間說明一切。有些書都是十來年了,依然很火,而有的才過去一陣,就已經無人問津了。如果是新書呢?其實換一個角度考慮就行了,當這本新書擺在你面前,讀完後你可以問問自己,三年後還會有人想看嗎?五年呢?十年呢?當把這些東西排出來時,每本書的分量也就出來了。


你們要在30分鐘的時間裡介紹一本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這當中又牽涉到什麼樣的標準或技巧?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現在市面上的這種以書或者電影為主題的縮略解讀類節目很多,大家應該也不陌生。我在講的時候,首先會講,這類節目的目的是什麼?我講三個目的。一,幫助大家節省時間。讓大家在很短時間裡聽完之後,感覺自己讀了這本書;二,幫助消除陌生感,用輕鬆的方式講一些艱深晦澀的內容。舉個例子,投資類的書對大部分非專業人士來說有點難,裡面的專業詞彙都不一定看得懂,而講書可能就有這樣的優勢,幫助你消除陌生感,讓你聽得懂。三,溫故知新,加深記憶。有些書大家都讀過,可能時間長了忘記了,聽一遍解讀,可以回想起很多自己讀書時的看法,觀點。


其次,這類節目怎麼做,怎麼去表達?我們有很多操作方法,我主要講三種。第一,精簡式,這種方式針對一些目的、邏輯結構都不是很複雜的書。


第二,深入淺出。很多書對大部分人而言根本讀不下去,但又想了解裡面的內容,你就可以選擇聽書,等稍微聽懂一點,如果還感興趣,就可以找來讀一讀。比如《夢的解析》。


第三,重構法,我比較慎重用它。它針對那些信息量密集、邏輯線索不是很清楚的書。舉個例子,《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裡面有一堆案例,看起來很有趣,但不知道指向是什麼。所以講師會根據這些病例在心理學上的屬性進行分類,然後再系統地跟大家講述裡面幾個典型的案例,這個時候你會聽到一個非常有結構的內容。


聽書節目的存在絕不是為了讓大家不去讀書,而是幫助忙碌的人們和書之間建立一種鏈接。


你也給我們推薦一本書吧


我想推薦兩本書。第一本是一個美國教育家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它其實是一個工具。一些人可能會對這種書嗤之以鼻,但我覺得這是一本可以反覆讀的書。


它把讀書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基礎閱讀,也就是能讀懂句子;第二,檢視閱讀,比如讀個目錄、前言、後記,你大概對書的大致內容和質量心中有數;第三,分析閱讀,這是比較深層次的細讀;第四,主題閱讀。就是提到一個主題,你可以把相關的書全部拿出來讀一遍,這樣的話就對這個主題有一個總體把握。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如何閱讀一本書》 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 著


我真正想推薦的書是第二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寫的《卡拉馬佐夫兄弟》。20多歲到現在,當我痛苦、迷茫、孤獨,或者是有點飄的時候,我都會讀一下它,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對很多人而言,心裡或許都有一本這樣的書,雖有不同,但都是精神上的避難所。有人問我,一本書讀了20多年,不會膩嗎?我覺得裡面有我的精神寄託,它所討論的那些主題是我一生要思考的主題。另外,我覺得自己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把我跟外面喧譁的世界暫時隔離一下,得到一些精神滋養。


有人不可一日不讀書,有人從來不讀書,所以讀書到底重要嗎?

《卡拉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希望大家都能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早日找到屬於你的那本書。



文字 | 歡歡

版面 | 田曉娜


互動話題:感謝你的點贊、轉發、評論,哪一本書對你的人生影響最大?


歡迎關注即將到來的2020造就WOMEN大會!

  • 點擊文末藍字“瞭解更多”,加入6.26/27的造就 · WOME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