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真格治理“假普惠”

動真格治理“假普惠”

薛紅偉 繪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2020年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通知》強調,將加大督導問責力度,把各地小區配套園治理進展作為對省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內容,對虛報治理進展、走形式治理、普惠性幼兒園不普惠等假治理行為,嚴肅處理。

2018年年底,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確定了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的普及目標、普惠性資源覆蓋率達到80%的普惠目標。2019年,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啟動,治理工作開展一年多來,各地多措並舉治理城鎮小區配套園存在的規劃、建設、移交和使用不到位問題,取得了積極進展,為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個別地方仍然存在虛報治理進展、走形式治理、普惠性幼兒園不普惠等假治理行為,影響如期完成各項整改任務,影響實現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標,更影響民眾的學前教育獲得感,損害治理行動的公信力。

明確把各地小區配套園治理進展作為對省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內容,加大督導問責力度,將對各種弄虛作假的治理行為形成震懾,敦促地方政府動真格,確保治理行動落到實處,讓民眾真正享受政策紅利。

也要看到,雖然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學前教育投入,學前普及普惠事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由於學前教育底子薄等多重因素,學前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一大短板,進一步擴充學前教育普惠性資源,離不開政府的主導,更離不開學前教育投入的增加。尤其是對於廣大民辦普惠性幼兒園而言,辦成普惠性幼兒園之後,學費降低了,收入受到影響,要維持運營、維持保育質量,政府的財政補貼是其重要收入來源。優質、低價,是普惠性幼兒園的兩大特徵,缺一不可,但如果對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的財政補貼不到位,低價就意味著可能要犧牲質量,而這也是導致普惠性幼兒園不普惠的原因之一。

特別是當下受疫情影響,很多地方的民辦幼兒園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甚至面臨生存的危機,尤其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幫扶力度。近日媒體梳理,雖然疫情造成各地財政歉收,但地方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卻有增無減。比如,山東省財政廳今年安排學前教育獎補資金7億元,比上年增加2.5億元,增長56%。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逐步提高未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集體園、國有企事業單位辦園和民辦惠民園生均經費財政補助標準。這些政策利好,無疑將有利於應對疫情對學前教育發展的挑戰,穩定學前教育發展預期。但對於財政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方來說,逆勢增加學前教育投入還面臨不小的困難,還需要加大中央對地方學前教育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投入,進一步完善以財政投入為主、家庭合理分擔的投入體制,為學前教育發展理順投入機制。

順利實現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標,一是要推動各地建立公辦園收費動態調整機制,按照合理的分擔比例收費,解決公辦園運轉困難的問題;二是要合理確定普惠性民辦園的收費指導價,規範非營利性幼兒園的收費,加強監管,抑制過高收費。同時還要推動地方準確認識學前教育事業的公益普惠性質,落實政府主導責任,扭轉在學前教育規劃、建設、投入、師資、監管等環節不同程度存在的缺位現象,完善各項財政支持政策,健全普惠性學前教育投入保障機制,以加大學前教育投入為抓手,多渠道擴充普惠性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