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女生在乘坐高鐵時,因勸告一位老人看管一下孩子,別讓他們在車廂裡亂跑叫嚷,遭到老人的謾罵。


女生:"孩子跑來跑去,我跟您說,好好的。"


老人:"孩子跑來跑去,他是小孩,小孩吃屎你也吃屎?"


女生:"小孩不懂,大人還不懂嗎?"


老人:"小孩就是要活潑。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我們遇到太多這樣拿"他只是個孩子"來為熊孩子護短的大人了。


大人這一句話,就相當於是在告訴孩子,你可以沒有規矩,你可以為所欲為。


其實,沒有天生"熊"的孩子,只有不管教的父母。從小不給孩子立規矩,長大後,社會一定會教他什麼是規矩。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立規矩的誤區-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對立的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一句話: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


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有些父母覺得只要孩子學習好,他的一切要求都可以被滿足。


於是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教孩子認字、識單詞。卻忘記了教孩子懂規矩講禮貌,對別人給的東西要說"謝謝"。


在孩子7歲讀小學的時候,每次只盯著孩子的成績單,成績好了就獎勵,成績壞了就教訓。


連孩子在學校欺負了同學都不知道,直到老師和同學家長找上門來了,還不情不願地說: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孩子都是小打小鬧啦,沒關係啦,同學之間要互相體諒。"


孩子16歲的時候,總是不經別人同意,就隨意拿別人的東西,還常常對家裡的長輩大呼小叫。


孩子22歲,大學畢業了,找到一份還算體面的工作,卻經常在辦公室吃零食製造噪音,完全不顧同事還在午休。領導發言的時候,還敢在下頭明目張膽地玩手機。


慢慢地,親戚看他不順眼,越來越多的朋友遠離了他,公司的同事也不願意和他共事,甚至連工作也丟了。


這時,這個孩子才苦思冥想:究竟是哪裡出了錯呢?疏不知,正是因為父母當年的溺愛,為現在的自己埋下了禍害:父母的過度寵愛,孩子的規矩意識缺乏。


久而久之,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尊重長輩,自私,沒有教養,甚至不懂社會法則,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我們要清楚地明白,壞孩子真的是慣出來的,而好孩子是管出來的。


《媽媽是超人》裡,馬雅舒的做法就是典型的過度溺愛孩子,導致給孩子立規矩卻不管用。


一次,感冒還沒好的女兒米婭想吃冰淇淋,馬雅舒一開始不同意,米婭直接躺在地上,哭鬧耍賴,無奈的馬雅舒,只能去給孩子買冰淇淋。


無獨有偶,在菜市場,孩子們剛剛吃完蛋糕,又要吃麵包。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馬雅舒一開始也是拒絕,孩子們又開始軟硬兼施,哭鬧撒嬌一起來,馬雅舒又服軟了,還是拿出了麵包。


這樣的戲碼,經常在他們家上演,孩子瞧準了媽媽的軟肋,只要他們一哭二鬧,媽媽就會退讓。


連她自己都說:"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


"每次只要她哭,我的這個堅持就已經掉到了零下。"


在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馬雅舒每次都先拒絕,她知道規矩是什麼。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但每次孩子一哭她就妥協,她沒有原則的愛,只會讓孩子永遠不把大人立的規矩當回事。


尤其第一次出現問題的時候,大人就妥協,只會給自己和孩子的將來招來更多麻煩。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立規矩的誤區——立規矩不等於權威投射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境,孩子問爸爸媽媽,我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的時候,很多父母總是簡單粗暴的回答孩子。


他們說:"這就是規矩,沒有什麼好說的!你必須遵守!"


而人的大腦對於"你必須"種說法,是非常敏感的。它把外界的要求變成一種指令,強硬地施加到這個這人身上。


這個人就會很抗拒:


爸爸:別吵!爸爸怎麼跟你說的?在圖書館應該怎麼做?

孩子:要保持安靜。

爸爸:對啊,你看大家都看著你。你再吵,就讓警察把你抓走!


這位爸爸為了貫徹他的規矩,用了兩種力量,一個是圖書館裡的人,大家都看著你,還有一個是警察。警察代表的是權威。


這種方法,在心理學裡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做"權威投射"。除了警察之外,常見的權威還有長輩和老師。


孩子不好好吃飯,父母說:"快吃,不然我告訴你們幼兒園老師!"


其實仔細琢磨一下,這句話其實很危險。因為它把老師捧到了一個特別的位置:你為什麼吃飯?不是為了你自己,而是因為老師有要求。老師讓你吃,你就得吃。相當於爸爸媽媽在為老師的權威性背書。


這就給孩子植入了一個信念,讓他覺得規矩必須遵守,是因為"權威"的意志。這個信念的害處是什麼?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我想很多父母可能已經想到了,萬一權威是壞人,怎麼辦?


尤其最近發生的事情啊,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小學中學,老師是有可能做壞事的。


不是所有的老師,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老師都是好人,但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的可能性,老師是壞人。遇到這種老師孩子不就慘了嗎?


孩子覺得很不對勁,但是她不敢反抗。老師讓我好好吃飯,哪怕我不想吃,我也必須吃。那老師讓我脫衣服,我脫不脫?


所以,"權威投射"的邏輯是一把雙刃劍,它強化了規矩,但它也很危險。


你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不可以。為什麼,因為警察說不可以。


你想玩,不想寫作業,不可以。為什麼,因為老師說不可以。


你跟長輩說話沒大沒小,不可以。為什麼,因為長輩說不可以。


想一想,這些邏輯,是不是我們平時經常在用?


我們以為是在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但其實也在培養他們對權威的盲從。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有規矩的孩子,將來會受益一生


《爸爸去哪兒3》中劉燁和諾一在節目中,父子間宛若朋友般的交流,諾一的禮貌懂事,讓劉燁的育兒方式備受好評。


劉燁和諾一父子倆看起來沒大沒小的,但溫和中包含著強大的堅定。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有一天晚上,劉燁回家,諾一拿勺子梆梆敲桌子。劉燁說別敲了,諾一"呱"一下把勺子扔了過來。


父子倆不說話,互相看著,在照眼的過程中,諾一輸了。


劉燁說,絕不允許兒子這種行為,安娜認為諾一還小,但劉燁認為這不是小的問題。


培養孩子,從小就得要讓他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父母雙方,必須有一方充當這樣確定界線和規矩的角色。


法國兒童教育專家馬克•雷諾的研究指出:幼兒教育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其中之一是樹立家長的權威,善於向孩子的"任性"說"不"。


幫助孩子確立界線和規矩,完成對他們的管教,這才是負責任的培養。


之前還有一則上熱搜的新聞:成都一輛公交車急剎車,車上一名小學生的豆漿潑在了地上。


為了擦乾淨倒在地上的豆漿,小姑娘在之後的十分鐘裡,蹲下來約12次,用光了兩包紙巾,才把豆漿痕跡完全擦拭掉。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記者採訪時,她說:公交車是公共場所,來的時候是什麼樣子,走的時候就該是什麼樣子。


如此有教養的孩子,讓人不得不喜歡她。


告訴孩子,這個社會,是有很多既定的規則和秩序的:


買東西要講究先來後到,來的早的享有優先權,來的晚的要自覺排隊;


過馬路時一定要看紅綠燈,紅燈停,綠燈行;


出門在外,製造的垃圾要扔進垃圾桶裡;


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電影院裡要把手機靜音;


所有規則的制定,都是為了方便社會中的你我他。而規則一旦制定,就需要每一個人的共同遵守。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家長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孩子才不會牴觸


李玫瑾老師曾說過:"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這時候是孩子自我意識剛剛萌發,處於性格養成的初始階段。這時候,給孩子立規矩,效果最好,遇到的阻力最小。"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12歲以後,孩子就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只想擺脫家長和家庭的束縛,父母的話就像垃圾一樣。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但是很多父母卻把對孩子的教育順序給搞混了,在小的時候,對孩子百依百順,恨不得摘星星、月亮送給他。


等到孩子到了叛逆期,面對學習壓力,還要承受父母的嘮叨。這樣,只能爆發親子衝突了。


那麼作為父母就要在孩子2歲以後,6歲之前給孩子立規矩:


1. 定規矩要簡單具體:


平時父母要多用具體的描述來執行命令,比如:"把玩具收起來""去洗洗手"或"把電視關掉"等。

而不是用"把房間收拾一下""寫作業"等語言來描述需要多個動作才能完成的任務。


2. 父母要說要求的時候,一定要跟孩子有眼神交流


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直視孩子的眼睛。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3. 父母說話的時候,態度要尊重,口氣要堅定


父母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注意不要用容易被她拒絕的方式,即詢問的方式,而要以尊重的態度,堅定的口吻,直接告訴他應該怎麼說,然後保持眼神交流,讓他做一件具體的事,如"請馬上收拾玩具,"而不是要說"你可以……嗎?"


4. 父母執行規矩的時候,不要爭執不休


當父母定好了規矩,如果孩子想跟你討價還價,父母不必向孩子過多解釋他為什麼要遵守規矩,通常來說,你只需給孩子一個簡明扼要的理由即可。


如"因為到了吃飯的時間了","因為我們要出門了",不要重複規矩的內容。


如果孩子還纏著你,你只需說,"剛剛不是已經跟你說過了嗎?"不用過多理會孩子鬧騰。你要明白,你可不是在求孩子同意你的要求,也不是在勸孩子相信你的話,否則,你和孩子的關係就不平等了,孩子也會繼續鬧下去。


5. 父母一次只講一件事


父母吩咐孩子做事時,一定要簡單、直接,一次只講一件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完成幾件事,那麼你可以先讓他做第一件,並讓他完成以後過來見你;然後再讓他做去做第二件,完成後再來見你,這樣進行下去。


對孩子來說,做一件事遠比做幾件事容易,他的牴觸情緒也不會太嚴重,而且,如果一次讓孩子做好幾件事,那他可很可能做著做著就被別的東西吸引住了,從而做不完所有的事情。


6. 父母站在旁邊看結果


父母跟孩子定完規矩後,你不用做任何事,只需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孩子,大約持續15秒,不要走動。父母可以給自己計時,從101開始數,在心裡默數到115或120,你可能會覺得這一點完全不必要,但其實奇蹟往往就因此發生的:這會給孩子施加一定的壓力,促使他完成你的要求。


但父母注意千萬不要大吼大叫,更不要挖苦、逼迫孩子,否則只會激化矛盾。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當父母要求孩子收拾起玩具時,孩子開始時會說"不,我還沒玩夠呢!",不過當家長繼續待在一旁盯著他,儘管他會一臉不情願,但他還是會開始收拾的,那麼父母的目的就這樣輕而易舉的達到了。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孟子三千年前就說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父母對孩子立規矩,並不是為了證明父母的權威,而是出於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未來的期望。


一方面能夠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也能夠保護孩子,讓孩子更有邊界感和安全感;


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契約意識,孩子學會自律,未來才能更加順暢。


把規矩和愛同時給孩子,孩子的成長之路才能不偏不誤、不迷失。


對“權威投射”說不:6個方法幫助父母定規矩,孩子才樂意照著做

-end-

我是 期待你能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分享和善而堅定的育兒理念,培養優秀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