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人有近憂,必無遠慮

《貧窮的本質》——人有近憂,必無遠慮

《貧窮的本質》的作者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由於他們“以實驗性方法致力於減輕全球貧困”,共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本書就是講述他們如何運用經濟學思維和實驗方法,來解決扶貧這個世界難題的。

關於貧窮,我們的第一想法都是窮人總是吃不飽,餓肚子沒力氣幹活,映入腦子的畫面也是我國民國時期那種悽慘生活,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可實際是,現代社會即使是非常貧窮的人,也能吃飽飯,缺糧並不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他們貧窮的問題出在其他地方,他們沒有資本。

《貧窮的本質》——人有近憂,必無遠慮

有句話叫做: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是如果一個人沒有長遠的事考慮,必然有很多緊急的、眼前的事需要去做。這句話包含了兩個層面,一是我們可以選擇,既可以選擇遠慮,也可以選擇近憂;二是我們在做近憂之事的時候,並不妨礙去遠慮。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的確是如此,可是對那些“窮人”和整天忙碌的人來說,只能是“人有近憂,必無遠慮”。

窮人被困在了當下

書中舉了個例子:

在印度金奈市,很多窮人靠販賣蔬菜水果為生。他們每天的生活是這樣的:早上,從批發商進1000盧比的貨,然後提價10%賣出,賣完之後可以賺100盧比。但是,大部分小販拿不出那1000盧比進貨,就只能去借高利貸,利率是日息5%,也就是當天賺的100盧比,有50要當作利息還給高利貸。剩下的50盧比基本只夠每天花銷。

研究人員發現,雖然日子艱難,可是小販們還是會時不時拿出5盧比購買零食給孩子吃。如果他們能夠每天省下5盧比,第二天少借5盧比,過段時間就可以用自己的錢進貨了,這樣可以每天多得50盧比,生活狀況就可以得到大大的改善。可實際上,這些窮人的狀況持續了這麼久,這樣簡單的方法他們卻置之不理;後來研究人員就直接給小販1000盧比,讓他們去進貨,以求可以改變他們的貧困狀況。令人惋惜的是,一年過後,絕大部分小販又回到了原來借債做生意的狀態。

《貧窮的本質》——人有近憂,必無遠慮

研究者發現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太多“突發事件”(雞毛蒜皮):家裡人生病,親戚結婚,房屋漏雨需要維修等等。一旦出現這類事件,小販們自然而然想到,可以動用這筆資金來解決問題。結果只過了一年,所有人得到資助的人又回到了起點。

而且窮人具有一個普遍困境:存不下錢。當你一點餘錢都沒有,就會陷入“稀缺陷阱”,每天都在忙於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完全沒有精力對未來進行長遠規劃,哪怕是一些效果立竿見影的事情。

他們彷彿是宿命一樣,被永遠的困在了當下,沒有未來,不管怎麼掙扎都無濟於事,最終就這樣世代窮下去。

我們常常認為做大事的人沒時間想小事,然而更普遍的情況是,整天做小事的人沒時間想大事。正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整天都被迫營業的人,沒有自由。

窮人沒有資本

因為緊急的事兒會擠掉重要的事兒,近憂會擠掉遠慮。就像那些小商販一樣,他們的眼前永遠擺滿了事情,容不得他們做那簡單的計算,就算能夠認知到這點,現狀也不允許他們做。或者說,他們沒有資本。

《貧窮的本質》——人有近憂,必無遠慮

所謂“肉食者謀之”,什麼意思?沒有資本,就沒有資格謀劃大事。為什麼古代社會成大事的幾乎都是“貴族”,因為貴族有資本,貴族是自由的,貴族有餘閒。

餘閒就是不必馬上花掉的錢和不緊急的時間段,是你可以做這個也可以做那個的資源。餘閒提供了選項,餘閒代表自由。可以做一些不必須做、但我想做的事,那才叫自由。

一個人忙得沒有餘閒,你就別指望他能思考大事 —— 說好聽點他就是一個工具人,說極端點他是一個奴隸。窮人是金錢的奴隸,很多人是日程表的奴隸,有的人是公司的奴隸,有的人是家庭和孩子的奴隸。奴隸的特點是永遠“被動”:是 reactive,是有個什麼東西先動了,他被迫跟著反應;是總被什麼東西牽著走。奴隸沒有選擇,只有必須。

《貧窮的本質》——人有近憂,必無遠慮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坦蕩蕩就是有餘閒,有資本;常慼慼就是沒得選。

每天起來都是坦然面對世界,閒庭信步,做自己想做而不是必做的,時常琢磨看似完全不相干的東西,培養自己的興趣,這才是窮人擺脫貧窮的終極表現,也是“有閒階級”理想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