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樓市等於救經濟?三個“鐵數據”,房地產“萬能論”不復存在

近日,服裝巨頭gap停發了8萬員工工資,自2月份受到疫情以來,損失近70億人民幣,大企業都出現了延緩發放工資情況,並且還有降薪、裁員現象,小企業自然也不容樂觀,疫情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同樣影響巨大,一季度公佈的GDP數據44年裡首次破零,經濟出現負增長現狀,如何盤活經濟走勢迫在眉睫,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08年“四萬億”政策出臺,快速度過了經濟緩慢發展的瓶頸期,對此房地產再次迎來高速發展,與房地產有關的行業也接連受益,例如建築業、裝修裝飾業、鋼鐵、水泥等。

救樓市等於救經濟?三個“鐵數據”,房地產“萬能論”不復存在


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需要以什麼政策才能力挽狂瀾呢?4月21日,北師大教授、著名經濟學家董藩發表了一篇關於“抓住國民經濟復甦的牛鼻子”文章引起人們關注,其中突出的一點是:鑑於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的地位與影響力,沒有房地產交易量的持續回升,是非常難的,他估計gdp總量40%與房地產直接、間接聯繫,大概意思十分明顯,我國經濟出現短期難復甦的現象是房地產不景氣的原因造成,盤活經濟還需要盤活房地產,房地產活躍起來後,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才能活躍,從而才能有力的帶動經濟復甦。

且不說房地產在我國地位到底有多大,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眾多筆者是贊同的,無論是開店、裝修、直播等等,很多行業都與房地產脫不了直接或間接聯繫。但是作為實體經濟的“領頭羊”,房地產是否應該被重新拾起從而大力發展呢?這個三個數據不得不引人深思:

救樓市等於救經濟?三個“鐵數據”,房地產“萬能論”不復存在


第一、據央行發佈的我國城鎮家庭資產調查顯示,城鎮居民家庭住房擁有率為96%,其中有兩套房的家庭佔比31%,三套房及以上的佔比10.5%,兩者相加幾乎過半,另外18歲—35歲的負債率最高,均超過55%,城鎮家庭實物資產中,74.2%的是住房資產,從數據上來看,房子和車子佔據較大資產,大部分人想要拿出大筆資金是很不容易的,並且像房子這樣的資產並不全是淨資產,有的還得每月償還月供,透支著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才會有的資產。

救樓市等於救經濟?三個“鐵數據”,房地產“萬能論”不復存在


第二、我國不僅是人口最多的國家,還是房地產總值最大的國家。據2016年第一戴維斯發佈的全球房地產市場(商業地產和住房總資產)價值排名數據顯示,中國房地產總資產價值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而人均住房面積已達到39平方米,按照4口之家計算,一個家庭平均有156平方米,對於一般家庭而言,其實120平方米的三房就已經足夠了,雖然開放了二胎政策,真正願意生二胎的家庭並不多,主要原因是生活支出較大,培養孩子費用較高。

救樓市等於救經濟?三個“鐵數據”,房地產“萬能論”不復存在


第三、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以上,剛需買房的需求量正逐年減少。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城鎮化率數據顯示,我國的城鎮化率到達60.6%,戶籍城鎮人口城市化率為44.38%,意味著部分農村戶口雖然沒有變更成為城市戶口,卻已經在城市中買房居住,按照我國目前14億人口計算,相當於還有8億人在農村居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8億人將是未來城市住房的剛需群體,一方面受到客觀收入影響缺乏在城市購房能力,另一方面在農村的住房在沒有大量拆遷的情況下,想要輕易搬離並不容易。

救樓市等於救經濟?三個“鐵數據”,房地產“萬能論”不復存在

由此可見,房地產雖然與眾多行業有關,但是單靠房地產帶動經濟發展已經出現“力不從心”的局面,官方也多次表示不依賴房地產拉動經濟,堅持“房住不炒”基本底限,表面了未來房地產調控仍會持續收緊,因城施策不帶代表“因城放鬆”。

前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曾闡述未來“房價如蔥”,雖然有些誇張,卻很實在的預測出未來房價會因為不斷修建而出現“不值錢”的局面,針對我國樓市發展,李嘉誠在房地產佈局展現的信號同樣十分明顯,早在2013年就對內地房地產項目進行了“縮減”,試想一下,如果房地產依舊是暴利性產業,深耕50年地產的李嘉誠又怎會捨棄呢?所以,唯有房地產能救中國經濟並不實際:

救樓市等於救經濟?三個“鐵數據”,房地產“萬能論”不復存在


首先市場上的房企債務難以輕易化解,國家持續讓資金流入房地產無異於“流入黑洞”。開發商在蓋樓時大多需要融資,單靠自身資金投入遠遠不夠,而融資的金額通常都是百萬計量,部分開發商以億計量,如果房企一旦遇到銷量不佳導致資金鍊斷裂就向銀行或者國家求助,長此以往不能自力更生,還會形成依賴習慣,在瀕臨爛尾之時依靠業主力量變相“威脅”融資方,容易形成惡性循環,進而助長樓市“泡沫”。

其次是我國房價存在不均衡現象,各個城市相繼推出人才吸引政策,小城市人口大量流向大城市,房價呈現一邊倒現象,然而房價增長這個趨勢並不會永無止境,人口流入不是房價上漲的唯一因素,更多時候還跟人們收入相關,目前部分一線城市比如上海,房價收入比達到28,跟小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形成鮮明對比,房價高、收入低就是樓市“非正常”現象,所以在房價收入比較高的城市中,最不應該繼續刺激房地產,更多時候該著手提高人均收入。

救樓市等於救經濟?三個“鐵數據”,房地產“萬能論”不復存在


最後是在國際形勢嚴峻時期,內需不足以支撐龐大的房地產市場,此時資金更不應該盲目流入樓市,避免助長“炒房”現象擴大,房子的本質是居住,為了拉動gdp數據而加大力度幫扶房地產並非良策,穩經濟的目的不是穩數據,而是穩人們的幸福指數,商品房的發展初衷就是解決我國老百姓的居住問題,並非追求一個給其他國家看的“表面”增長數據。

總而言之,疫情不是主觀讓樓市利好的“藉口”,讓房子迴歸居住本質是我國這幾年必須完成的目標,房地產“萬能論”已不再奏效,救經濟不等於救樓市,“這招”明顯已經行不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