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陽:村支書汪有明的“五年計劃”讓古村破繭成蝶

這是一塊紅色熱土,年僅28歲的革命烈士汪辰用生命書寫了光輝的一頁,如今他的家鄉成了鄱陽湖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是一個百年古村,每年昌江河內外賽龍舟、饒河調、板橋燈等風情民俗吸引著遊客紛至沓來;這是一方創業平臺,生態農業、觀光旅遊等讓這裡的村民做起了股東、當起了老闆。

這裡是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古縣渡鎮汪家村,一個曾經的“十二五”貧困村,如今獲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村、江西省無公害蔬菜基地等稱號。

這一切,離不開汪家村村支書、村主任汪有明的“五年計劃”。他憑藉多年在外闖蕩的見識和做企業的實幹,將汪家村謀劃成了村民津津樂道的“果蔬家園、紅色家園、生態家園、文化家園”。

4月16日,記者驅車來到汪家村,感受汪有明的情義、謀略和擔當。

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外兼修提顏值

汪家村是“十二五”貧困村。2008年,原村支書與原村主任互有嫌隙,村黨支部人心渙散,加上常年洪災困擾,村民怨聲載道。

那時,古縣渡鎮黨委負責人“三顧茅廬”,邀請鄉賢汪有明為家鄉出謀劃策。

汪有明起初認為,自己做企業開賓館年收入近百萬元,小富即安,不願摻和家鄉事。但鎮幹部一席話讓他有所觸動:“作為黨員,不能忘黨恩,更不能忘記養育你的老家,你應該為家鄉做點事。”

汪有明決心挑起重任。首先召集全村黨員,聽聽他們的建議。有黨員說:“村裡排灌站年久失修,每年洪澇災害,莊稼很容易被淹。”有老黨員說:“晚上漆黑一片,村裡有路難走,還有蛇出沒,希望村道上有路燈。”……

汪有明當即承諾:一定會實現大家的願望。但他也提出要求:“請大家要團結一致,不能再內耗,一切向前看。”

2008年11月,汪有明從村民切身需求入手,規劃出第一個具有前瞻性的“五年計劃”。

村裡頭等大事就是修路,由於申請項目需要時間,資金不能快速到位,他就帶頭捐款16萬元,還墊付50萬元,先後硬化了通村公路和戶戶通巷道;2010年,他再次墊付50萬元,安裝路燈和景觀燈208盞,這讓隔壁村民羨慕不已;

2012年,他推進全村安全飲用水改造,繼而引導村民在全縣第一個進行“廁所革命”,拆除旱廁改為水衝式廁所。

讓村民更吃驚的是,革命烈士汪辰的故事被他搬進了公園、走進了農家書屋,打造成了鄱陽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他說:“汪辰的故事是家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的最好結合,我要讓汪家村成為鄱陽湖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二個“五年計劃”:培育四大家園

2014年,汪有明開始謀劃下一個“五年計劃”,把汪家村打造成生態家園、果蔬家園、紅色家園和旅遊家園。

圍繞建設四大家園,2015年他幹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在全村推行殯葬改革。汪有明父親找到他說:“你在村裡做什麼事情都好,千萬不能掘墳挖墓,那是要背一世罵名的。”

汪有明想了又想,他聽意見找方法,為此還來到浙江溫州取經。想通之後,他找到老黨員、長輩擺事實講道理,並拿出南山陵園的設計圖紙。汪有明說:“村前屋後的耕地再也不能用來做墓地了,要給子孫留口飯吃。”

2015年,汪有明帶頭行動,將祖墳遷移到公墓,村民紛紛跟隨。2017年,全村340餘座亂埋亂葬的墳墓全部被遷到公墓,且無一上訪和糾紛。

殯葬改革推行成功後,汪家村迎來了大發展,齊整的徽式民居、開闊的柏油馬路,亭臺樓閣、軒榭廊舫、草綠花繁,宛若昌江河畔的生態明珠。

村民思想改進了,汪有明因勢利導發展大棚蔬菜和生態果業,通過“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讓貧困戶與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體,推動村集體和貧困群眾資源變資產,貧困戶務工“掙薪金”、入股“拿分紅”、土地流轉“獲租金”。目前,全村大棚蔬菜400畝,總產值200多萬元;生態果園已種植水蜜桃、葡萄、柑橘等100畝。2019年,貧困戶人均收入達5300多元。

汪家村成功申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後,建起了佔地15畝的紅色主題公園,其中有紅色文化陳列館、汪辰烈士紀念碑等。今年4月1日,鄱陽縣紀委監委組織30多個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前往汪家村開展廉潔家風教育活動,這裡儼然成了鄱陽縣的紅色家園。

依託生態家園、果蔬家園、紅色家園的豐富內涵,汪家村成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四季宜遊的鄉村旅遊目的地,2016年成為江西省3A級鄉村旅遊點,每年遊客超過15萬人次。

第三個“五年計劃”:打造三個“驛站”

“現在年紀大了,很多事容易忘,但村裡32位80歲以上的老人,我時常惦記著。”汪有明對記者說,“我正在著手第三個‘五年計劃’。”

汪家村第三個“五年計劃”其實已經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有所鋪墊。汪有明在搞活農村經濟的基礎上更加註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託,重點關愛婦女、兒童、老人等群體,打造留守兒童成長驛站、居家婦女生活驛站、空巢老人幸福驛站三個驛站。

目前,依託村兒童之家,汪家村設置了留守兒童成長驛站。2017年至2018年,在省慈善總會的關愛留守兒童資金幫助下,建成兒童之家後,配備了圖書、電腦、益智玩具等設施,由老師、村幹部、志願者等擔任假期輔導員。“雖然硬件上去了,但服務仍需加強。”汪有明說。

在村婦女活動中心,汪家村盤活了居家婦女生活驛站。2018年,汪有明向縣團委爭取2萬元文化活動資金,通過購置設備、提供場地,由婦女自主學習歌舞、戲劇、鼓樂等,汪有明希望村裡的歌舞隊能走出鄉鎮,邁上更大的舞臺。

憑藉村養老中心,汪家村打造了空巢老人幸福驛站。2017年,汪家村把村文化館一樓改建成汪家村養老中心。按照聚老、養老、樂老、孝老的宗旨,在養老中心添置了健康設備、娛樂設備,開展健康體檢等活動。“我也快退休了,我希望能打造一個可持續的頤養之家,為現在的老人,也為未來的自己。”汪有明看著遠方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