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考“強基計劃”校考才是決勝局

高考延期,5月份變成“強基計劃”的申報季,也是家長們的頭痛季。


“強基計劃”報錄過程就是考生前期估分填報志願,考後憑順序志願(志願+高考分數)的原則通過初審,取得校考資格,再憑藉高考(85%權重)和校考(15%權重)的加權成績排名拿到錄取通知書。


曾經參加過高考的家長們,是不是有一種久違了的感覺?沒錯,這個“強基計劃”,讓我們穿越到了上個世紀,那時候高考還是估分填報志願。


但也還有些不同,2020年的“強基計劃”不僅僅要考慮專業選擇和估分對應的初審分數線,更要考慮通過後校考取得好成績的可能性。


初審只是資格賽,校考才是決勝局。


  • 先看一下資格賽:


能不能通過初審是高考成績決定的,但是,那道過關的線又會劃在哪裡呢?


來分析一下36所高校“強基計劃”初審合格的分數線大概會怎麼劃:


根據《意見》的規定,初審名額為招生人數的倍數,這個倍數各個高校都不一樣,現在已知山東大學按照1: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按照1:3,武漢大學按照1:4的入圍人數比例設置初審分數線。


報考“強基計劃”校考才是決勝局


我們按照1:3的標準進行分析,以遼寧省(理科)為例。


預設幾個條件:


1、所有高校的招生計劃全部採取“強基計劃”模式錄取。


2、所有考生全部報考“強基計劃”且完全按分數均勻分佈。


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也是一種極致情況,我們看看結果如何:


統計了一下36所高校2016-2018年在遼寧省的提檔分數線(理科)和2019年招生人數,按1:3入圍設置分數線,取兩個分數線的差值進行對比。

報考“強基計劃”校考才是決勝局


可以得出的如下判斷:


1、理想狀態下的高校“強基計劃”初審資格線應在前三年平均提檔線上下,向下浮動不會超過10分(大連理工大學因是本省招生人數較多系特殊情況不予考慮)。


2、“強基計劃”招生人數佔該校全部分省招生計劃的比例越小,初審資格線越高,二者成反比。


3、設定入圍人數的倍數越大,初審資格線越低,二者成反比。


4、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強基計劃”招生人數可能因原綜合評價(領軍、博雅計劃)和自主招生的人數迴流而變大,初審分數線進一步偏離平均投檔線的可能性大。


5、非清北學校雖有原自主招生部分招生人數流入,但因比例小其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6、分數越低,考生可選擇的學校越多,其他非“強基計劃”高校使考生形成分流,則初審分數線降低。


綜合以上判斷,我認為高校初審入圍分數排除漏檔情況不會低於前3年平均最低提檔線20分。而且,按照現在透露出來的招生信息來看,各高校(清北除外)只把少部分招生指標拿出來進入“強基計劃”,如山東大學僅僅拿出3%的指標。這種情況下,僧多粥少,初審分數線一定會較大幅度上移。


因此,大部分高校的“強基計劃”初審分數線大概率會接近甚至高於高校前3年平均提檔線。


由於在申報“強基計劃”的時候普通高考(裸考)的分省計劃並沒有公佈,那麼在高考分數公佈後,通過了資格賽的考生可能會面臨“強基計劃”和裸考志願的取捨。


  • 我們再看決勝局。


由於初審分數線大概率會接近甚至高於高校前3年平均提檔線,必然形成入圍考生的分數差距縮小。這樣,大家基本上是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先天優勢不足以保證晉級,校考必然成為大多數考生的決賽。


看看規則。


報考“強基計劃”校考才是決勝局

《意見》中明確規定了選拔標準:按高考成績和校考成績加權成績排名從高到低錄取。


考生總成績=85%高考成績+15%校考成績


先來解析一下這15%的校考成績意味著什麼:


按照高考規則,大部分省市的高考總分都是750分,我們也按照750分為基準核算,即750分高考分佔總成績的85%。


報考“強基計劃”校考才是決勝局


“強基計劃”總成績對應高考分數的滿分分值約為882分。


把15%的校考分數摺合到750分裡面:


882分×15%=132分


15%的校考成績相當於高考等值分值的132分,相當於增加了一門考試課,而且分值並不低:


語文/數學/英語150分>校考132分>6門選考科目100分


校考一般分為三部分。


一是資格考試,是一票否決制,不合格則淘汰,一般包括校考體測成績,也可能部分高校把高中的學考成績(ABCDE檔成績佔比)也作為這類限制。


二是排名考試,即通常所說的校考,分為筆試和麵試。


三是高中綜合評價報告,這部分可能劃入校考的面試部分,或者單列,例如武漢大學就單列為總成績的5%(882×5%=44分)。


校考部分應該類似自主招生和綜合評價的考試,其內容就看各校各專業的特色了,難度和範圍則如武漢大學招生辦老師所說,超過高中生課堂學習範疇,主要看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日常積累。


面試也形式多樣,有一點值得後續觀察:《意見》中並沒有明確反對任何競賽(除五大聯賽外)的成績,包括專利、論文等反應考生特長的材料作為考核項目,考生如果有這些方面的成果,可以在面試階段作為自身特長提交學校進行考核。


校考的結果,可以參考以往綜合評價和自主招生的校考成績,很多高校校考成績的分差是很大的。


我們以校考滿分132分計算,看三個例子:


這裡列舉的是2018年大連理工大學、重慶大學自主招生和北京大學綜合評價(博雅計劃)遼寧省生源的考生校考錄取分數,這是根據陽光網公示的全國錄取考生名單(隱去錄取人姓名)中提取出來的。


2018年大連理工大學卓越計劃C類遼寧省籍錄取名單:

報考“強基計劃”校考才是決勝局


摺合成“強基計劃”校考分值差:


最高分-最低分=108.4分-85.4分=23分


最大分差23分。


2018年重慶大學自主招生遼寧省籍錄取名單:


報考“強基計劃”校考才是決勝局

摺合成“強基計劃”校考分值差:


最高分-最低分=111.3分-85.4分=25.9分


最大分差25.9分。


2018年北京大學博雅計劃(綜合評價)遼寧省籍錄取名單:


報考“強基計劃”校考才是決勝局

摺合成“強基計劃”校考分值差:


最高分-最低分=130.7分-83.2分=47.5分


最大分差47.5分。


核算了36所雙一流高校2018年自主招生和綜合評價的校考數據,發現在全國範圍內的最大分差比較大,但分省的分差一般都在30分以內,只有有少數高校的分差超過30分,例如上面北京大學博雅計劃的最大分差達到了47.5分。


分差越大,改變原有初審排名格局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所有通過初審的考生,都將在這至為關鍵的15%裡面完成落後、追平、超越的全部動作,最終幾家歡樂幾家愁。


把前面的4篇文章總結一下:


1、2020年高考考生(平時成績在一本線上)如果可能,都應該報考“強基計劃”,既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貢獻力量,同時也為自己保留或增加一次選擇的機會。


2、“強基計劃”第一年實施,可借鑑的經驗和數據不多,太多的未知數和不確定性決定了會有更多可能性,但只有有準備的人才能抓住機遇。


3、“強基計劃”初審的分數線應該非常接近甚至高於前三年該校的平均提檔線,確定專業、合理估分、選擇學校,其難度不小於一次高考志願填報,必然成為5月份部分家長們最頭痛的一件事。


4、85%的高考成績只是初審的資格門票,決定最終結果的是15%的校考成績,因此,對於2020年報考“強基計劃”的考生來說,7月10日高考並沒有結束,之後的半個月時間,是臨陣磨槍的關鍵期,7月25日-8月4日中的某一天,才是真正的決賽。


這個系列暫時告一段落,待各高校的招生簡章出臺,再給大家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