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由房地產泡沫引起的,這次呢?


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由房地產泡沫引起的,這次呢?

2008的金融危機是如何發生的?

如果說到根本原因就是信用槓桿。

在目前的金融運作體系裡,每個人在這個系統都有一個“信用值”,而這個信用值就是金融機構評估給你貸款多少的錢的重要依據,當然另外的依據就是你提供的抵押物或是擔保之類的。

但是由於金融機構(比如銀行)借給借款人的資金一般是時間比較長,金融機構如果想快點收回來這些資金用於其他的投資或者是再次借出。金融機構就會把這些借款打包成一種產品——抵押證券,然後再把這些抵押證券賣給其他機構或是個人合格投資人,然後第一手購買抵押證券的其他金融機構(比如說投行)再把這些抵押證券打包成新的抵押證券繼續買,以此循環。

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將住房貸款打包成抵押證券,這個過程叫作“證券化”;銀行將證券化的產品賣給其他機構或是投資人,實現了資金的回籠,繼續拿去投資或者是房貸,這又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了一次“槓桿”。

而接手銀行抵押證券的金融機構將這些產品繼續打包成新的產品去賣,這個過程叫作“再證券化”,在這個過程中又是一次加槓桿的過程。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

由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發生在美國,那麼我們就舉一個美國的例子更容易理解。

假如美國購買一套價值300萬美元的房子,這個時候購房者就需要利用自己在金融系統的“信用值”去申請貸款,在2000年初的時候,如果的你的“信用值”高的話,你可能都不用支付首付。你沒聽錯,銀行可能直接貸款給你300萬元。

銀行借給購房者的錢就被稱為住房抵押貸款(Housing Mortgage)。

但很多的銀行並不想等上20年或是30年才慢慢的收回這些資金(因為他們想繼續拿去投資或是房貸),於是他們又會把這些貸款以“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y)的形式,賣給其它金融機構或是投資人。

繼續舉個例子來說明。假設銀行A貸款10000萬給一些人買房,於是A現在有了15000萬(本金+利息)的抵押貸款資產,但是這些資產可能需要20年或是30年才能全部收回來。但A不想等那麼久,於是就把它以MBS 的形式賣給另一家金融機構 B,可能以12000萬的價格賣出,買賣的價格是

由當時利率和風險溢價決定(這裡就不展開講證券的定價邏輯了)。

那麼對於B 來說,是以用今天的12000萬換取未來20年或是30年15000萬的現金流入。如果B是一個長期投資者,對於他來說也是很滿意的。對於A 來說,一倒手就淨賺了2000萬,也是很不錯的。

我們在前文有講過A 的行為是叫“證券化”,證券化最根本的目的是把貸款人違約的風險轉移。在政策情況下,若是按揭買房的人違約了,銀行A就會遭受很大損失。而在證劵化的模式下,如果購房者違約了,A將不再遭受損失,這個時候遭受損失的就是接盤者B。因此A才能把15000萬的東西以12000萬賣給B。這裡面有資金時間價值的概念在,但也是A支付給B的風險溢價。

而在2008年的時候,這些MBS都是賣給了誰,也就是B是誰?在美國MBS市場上,約50% MBS 都賣給了房利美和房地美(Fannie Mae,Freddie Mac)這兩家公司,所以他們在危機來臨之際是很慘的。不過兩房其實不是最終的受害者。房利美和房地美在多數情況下也僅是 MBS 的分銷商而已,他們會轉手將這些MBS賣向全世界的主權財富基金、銀行、對沖基金、保險公司、養老金、個人投資者等。

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完美的資金流轉鏈條,最終全世界人們用自己的資金來支持美國人買房,這也導致了美國房價“蹭蹭”的上漲,泡沫越吹越大。

那麼為什麼最終這個泡沫會爆?危機會產生?

最根本的原因我們還是要追根溯源。這些靠“信用值”獲取貸款的購房者是否真的能按時支付高昂的房貸?商業銀行在給購房者發放貸款的時候是否真的做到詳盡的盡職調查。根據美國著名的電影《大空頭》的披露,很多人都無法按時支付房貸,整個市場的泡沫是依靠“擊鼓傳花”式漲起來的。

這樣一來,只要還不起房貸的人增加,違約就會產生,最終這個看似完美的體系就會崩潰,所以2008年的金融危機如期而至。

流動性是如何作用金融危機的?

其實在市場上一直有一個觀點,認為過多的流動性會導致資產泡沫。然而在危機發生的過程中,又會說是流動性危機,是流動性枯竭導致的危機放大。這兩個觀點分開來講好像都是沒問題,放在一起總是覺得那麼彆扭。

所謂流動性,也就是央行投放的基礎貨幣量。對於普通人來說,流動性氾濫最直觀的感覺就是東西越來越貴,錢越來越不“值錢”。一般來說,流動性越來越大,市場就會出現投機熱。這個好理解,市場上資金氾濫,錢不值錢,但錢好賺了。資金為了尋找保值和升值,肯定會積極去投資,如果市場上的錢好賺了,投機就會盛行。

如果大家記得2014年A股牛市的啟動,就很好理解。A股基本上是在連續降息降準之後出現了整體的暴漲,那個時候買股票不是看這家公司有多好,而要看概念好不好。當然,由流動性推動的投機牛市肯定不長遠,被市場稱為“水牛”。最終不到一年的時候就開始崩潰了,開啟了“股災”模式。這個時候市場又有人說市場缺乏流動性,對不對?當然沒錯,每天集體跌停,股票賣不出去,很多質押的股票爆倉,整個股票市場幾乎枯竭了,最終還是國家隊出手解決了這場流動性危機。但牛市就不再了,一晃又是6年過去了,按照中國A股7年一輪迴的規律,2021年是不是有牛市?只能是拭目以待了。

面對危機,普通人該怎麼辦?

首先,我想說的時候,如果真是經濟衰退,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倖免。區別的是誰受的傷更重。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充滿矛盾世界。就像最近有讀者在後臺給我留言問我,為什麼最近橋水創始人達利歐說“現金是垃圾”,之前不是說“現金為王”嗎?這個話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說的,以及我們要深刻理解“現金”的意義。

“現金”是什麼?鈔票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存在銀行裡也就是存儲器上的一個數字,真正的內涵是國家能力一種“符號”,國家信用和能力是保證“現金”有效性的根本。在說“現金為王”的時候,問題只是初選在金融系統,或是擔心由於全球槓桿率過高而導致的金融危機,這個時候國家的信用和能力幾乎沒有什麼傷害,現金留在手中當然是應對風險很好措施。而今天呢?完全不是這樣的情況,疫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美聯儲都無限QE了,什麼意思?就是無限量向市場供應流動性(發錢),那你的現金還有什麼用,還值錢嗎?

2008年危機的過程其實在今年的全球市場已經發生了一次,疫情造成的全球金融市場暴跌,產生了極大的流動性危機,然後被美聯儲all in 解決了。那接下來是什麼?全球需求萎縮,供應鏈造成前所未有的危機的破壞?這樣下去就是全球經濟的衰退,大家都會陷入危機之中,手中的資產會減值或是變相縮水。

當然,如果問題很快得到解決,那麼全球這一輪釋放這麼大的流動性後,會不會導致資產價格新一輪的暴漲,這對於一部分人又是另外一種財富掠奪。

只能說,危機之中,人生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