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綜合症不想上班?《深度工作》僅用3招幫你恢復電力滿格

長假綜合症不想上班?《深度工作》僅用3招幫你恢復電力滿格

國慶長假結束了,今天是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相信很多小夥伴在昨天晚上就已經開始做心理建設了。

一大堆的郵件在等著我,幾個項目的會議進程還沒安排,PPT沒做完,Excel預算還需要更改,不對windows密碼是什麼?

開機之後的迷茫中,看著密密麻麻數不清的國內外郵件,內心的焦慮無法克服,轉而拖延症復發,拿起最愛的手機開始逃避繁重的工作,刷著手機網頁不知不覺到了午飯時間。

不懼長假綜合症,你需要深度工作來助力

深度工作: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長假綜合症不想上班?《深度工作》僅用3招幫你恢復電力滿格

我們為什麼需要深度工作?

現在是VUCA時代,V-volatility(易變性)U-uncertainty(不確定性)C-complexity(複雜性)A-ambiguity(模糊性)意味著不可能存在一輩子穩定不變的職業規劃。

(1)深度工作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學習新事物,不被技術更新淘汰,在社會經濟中保持價值。

(2)互聯網時代,想要成功,必須產出能力範圍內最好的產品(不易被替代),這項任務需要深度工作。

(3)長時間浮淺工作會讓你不再具備深度思考學習與創新的能力。

浮淺工作是深度工作的對立面,泛指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的新價值,容易被複制。

例如:我們日常回復一些不那麼重要(泛指被抄送)的郵件或者不停地(長時間)開會。

長假綜合症不想上班?《深度工作》僅用3招幫你恢復電力滿格

掌握深度工作技巧,告別長假綜合症

1.選定並實施節奏哲學

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上班族而言,節奏哲學是最適合我們的深度工作哲學。

通俗來說,節奏哲學的目標是創造一種工作節奏,讓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決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時需要進入深度狀態,簡而言之將深度工作的節奏內化成自己的習慣。

(1)鏈條法則:

喜劇演員宋飛在分享自己的成功經歷時介紹說:他在牆上掛了一本日曆,每天編寫笑話之後就在當天日曆上畫個大紅叉,連續幾天就會形成一條紅鏈子,只要持續努力,這條鏈子每天都會變的更長。成就感會讓你不願意中途斷鏈子,如同我們熟悉的早起或英文學習打卡記錄。

(2)設定啟動時間法則:

例如上班族可以設定每天早上的9:00-11:00為深度工作時間,在上午的黃金工作時間段來處理最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如有早會等突發緊急事項,可以做調整計劃,預留另一段完整的時長至少為90分鐘用於深度工作。

2.遠離社交媒體,變得不容易被找到

一旦你的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積習。 ——納斯

你在公司培訓中途休息的時候,或者午休食堂排隊打飯的時候,即使只有5分鐘的時間,是不是都在瀏覽你的智能手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你的大腦已經被重新編排,無時無刻的分心與浮淺工作正在使你告別專注,無法勝任深度工作。

長假綜合症不想上班?《深度工作》僅用3招幫你恢復電力滿格

(1)每天的深度工作90分鐘期間,請把手機調成靜音,放入抽屜最底層,讓自己需要費點力才能取到的地方。

(2)提前設置自動回覆並關閉郵箱或者保持辦公聊天軟件離線狀態。

(3)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找一個相對封閉的利於獨立思考的辦公區域。

不用擔心,當你90分鐘之後打開你的手機跟郵箱,你會發現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緊急事件非你不可(高管可能不適用本條)

3.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碰撞並實現創新

與第2點封閉式的深度辦公狀態不同,第3點比較像大公司提倡的下午茶時間。

在上午的沉浸式深度工作結束之後,下午不妨可以積極投入開放式辦公,找尋機會在下午茶或者跨部門溝通協作會議中,進行思維碰撞以實現多維度創新。

長假綜合症不想上班?《深度工作》僅用3招幫你恢復電力滿格

臉譜網Facebook新總部大樓設計中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開放辦公空間,據稱可以容納2800名員工。這種共享工作空間的方式,原本並不被看好,認為極易使人分心,難以實現沉浸式思考。

然而現實情況得到很多大公司的認可,高管們普遍認為:我們鼓勵員工到開放式區域工作,因為這能激發不同領域的人員進行思維碰撞,並且員工互相協作會產生新想法。

長假綜合症不想上班?《深度工作》僅用3招幫你恢復電力滿格

我們所熟知的天才達芬奇,他的青年時期是在藝術之都佛羅倫薩度過的。當時佛羅倫薩鼓勵各行各業的人才經常聚在一起,將各領域的思想進行碰撞交匯。建築家和藝術家一起發展透視科學,絲綢工匠和金箔匠共同創造風靡時尚,木雕工匠和建築師一起打造裝飾佛羅倫薩108座教堂。正是在這樣一片藝術家自由成長的的沃土上,達芬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薰陶。

無獨有偶,在麻省理工的歷史傳說中,也同樣證實:

不同學科聚在一座大型可重塑的建築裡發生碰撞,引出了偶遇的機會,激發了創造精神,從而實現了快速的科學突破,並且其創新的主題非常廣泛。

知易行難,切忌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打造深度工作的3大招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確實會遇到很多難度。

與沉浸式思考跟協作創新相比,簡單的回覆郵件、模板化的複製黏貼、或參加各種可以讓大腦放空的會議則顯得容易的多。

因為惰性使然,我們天生喜歡浮淺工作,嚮往輕鬆安逸、能夠即時在社交網絡中獲得想要的存在感,但是這種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終有一天會讓我們徹底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與創造力而在新興職場的環境中極為被動。

告別長假綜合症,讓我們從遠離社交媒體開始,逐步內化深度工作成為我們的習慣,並在大腦疲憊時來個輕鬆的下午茶,在思維碰撞間發現新知,在協作交流中找到靈感,在深度工作中實現個人價值。

關於深度工作,歡迎一起討論,分享你的寶貴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