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鳴基金劉曉龍:後疫情時代醫療器械 疫苗 創新葯板塊性價比凸顯

摘要:戰“疫”時代,部分機構憑藉成功參與醫藥股收穫頗豐,例如聚鳴基金的劉曉龍,但隨著疫情逐漸平穩,醫藥股的投資邏輯也從事件性的投資機會逐漸迴歸到基本面來。後戰“疫”時代,醫療器械、疫苗、創新藥三大子板塊的中長線配置價值逐漸清晰。


截至4月23日收盤,今年以來申萬醫藥生物板塊已經上漲18.98%,是開年迄今漲幅最高的行業板塊。身處特殊歷史階段,諸多內地機構也階段性參與了口罩、消毒液、呼吸機等概念股的短期投資。但當潮水退去、疫情漸漸平息後,醫藥股的中長線投資邏輯也向價值迴歸。

針對醫藥板塊,本週《紅週刊》記者專訪了聚鳴基金董事長劉曉龍。他對記者表示:“今年初因看好英科醫療的基本面選擇買入,但目前超過30倍的估值可能已經透支了未來兩年的空間,於是及時獲利了結。”他進一步表示,“從中長期看,醫療器械、疫苗和一些港股創新藥等細分領域具備長期投資價值,這部分上市公司兼具了成長性和低估值的特點。”

聚鳴基金劉曉龍:後疫情時代醫療器械 疫苗 創新藥板塊性價比凸顯

口罩、消毒液、呼吸機等標的股即將“退場”

《紅週刊》:作為紅週刊的老朋友,感謝您再次接受我們的專訪。在今年特殊的大背景下,您管理的聚鳴多策略年內的淨值增長率已超過了25%,能分享一下戰“疫”時代您的投資思路嗎?

劉曉龍:好的,疫情涉及到政治、經濟和醫學多個層面,作為投資者,我並沒有能力準確分析、推演疫情。面對不確定的突發事件,首先我在股票倉位上做了一定的控制。其次,對於長時間受損於疫情的品種選擇了適度迴避,比如以出口為主的製造業。彼時,市場給了足夠的時間把一些相對受損和明確受損的標的去處理掉,因此我及時調整了持倉組合,配置主要集中在醫藥和建材等相對安全的品種上。

《紅週刊》:在您今年的投資組合中,肯定也參與了一些抗疫概念的標的投資吧,能否具體分享一個您成功的投資案例呢?

劉曉龍:好的,今年我買到了英科醫療,在這隻股票上賺了超過150%,當然其中也有幸運的成分。記得年初我們買入英科醫療時,市場對這家公司並不看好。從主營業務上看,該公司是生產一次性塑膠手套的,很多人認為公司的科技含量低,更像一家制造業公司,不具備太大的投資價值,但是我們對此並不認同。

從原因上說,首先,這家公司年初時只有30億左右的市值,實際並不算高。其次,從財務報表來看,從2014年到2019年,該公司收入連續增長,利潤也從6年前的3000萬元增長到最新的1.7億元,屬於一隻標準的成長股。再次,雖然它所處的子行業集中度比較低,但是龍頭企業明顯有成本端和銷售端的競爭優勢,而這也就是英科醫療所屬行業增速不快,但是業績卻一直在增長的原因所在。

此外,根據我瞭解到的情況,從90年代初開始,公司董事長就從事一次性手套的國際貿易業務,許多大客戶常年追隨,導致公司在銷售端的優勢十分明顯。

《紅週刊》:既然如此看好該股,但是您為何又匆匆將其賣掉呢?

劉曉龍:本來我們想要持有該股兩到三年的時間,因為我們預期它的利潤今年是2.5億,明年是3.5億。結果由於疫情的影響導致需求量大增,我們也不斷上調對它的業績預期,認為今年的利潤就有可能達到3.5億元。

從二級市場來看,當前該股的估值已經超過了30倍。我認為如果市場給到的估值更高,則2020年就透支了未來兩年的漲幅,明年它的股價高增長大概率難以為繼。當前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國內對一次性手套的需求大概率會下降,即便是疫情繼續發酵,該股票的性價比也並不划算了,所以我就選擇賣掉該股。

《紅週刊》:時下,有觀點認為醫藥板塊的投資機會正從事件驅動轉向價值驅動,戰“疫”概念股熱潮即將過去,對此您如何看?

劉曉龍:實際上我們最近已經開始減持一些醫藥的股票了。目前醫藥是今年漲幅排名第一的行業,而且在過去兩三週時間超額收益非常明顯,估值也到了比較高的位置,因此投資的性價比在降低。

現在國外疫情仍然不容樂觀,我們也注意到生產口罩的很多醫藥類公司與國外簽訂了出口協議,某種程度會利好公司下一季度的業績。但是當前這類公司的PE已經很高了,選擇入場接盤會冒很大的風險。

醫藥股投資邏輯迴歸價值本源

《紅週刊》:與疫情相關的醫藥股行情或許要暫告一段落了,接下來在醫藥健康大行業中,是否還有您比較看好的子板塊呢?

劉曉龍:醫療器械、疫苗以及部分創新藥是我比較看好的。以醫療器械為例,通過這次疫情可以發現,我們醫療器械基礎設施的人均覆蓋率確實較低,例如呼吸機、ICU病房等,德國的人均數量比我們高出了1到2個量級。

這一領域國產化的比例還不高。高端醫療器械都是國外在做,這兩年邁瑞醫療和開立醫療開始發展起來,在某些領域逐漸具備與國外競爭的能力。在國家自主可控的政策環境下,醫療器械的長期成長性沒有問題,目估值還處於比較合理的位置。國產化加速和行業需求增長的雙重利好疊加,應該是會有阿爾法增量的。

《紅週刊》:另外兩個子板塊中還有沒有您看好的個股標的?

劉曉龍:我看好的創新藥公司主要集中在港股。從估值和成長性來看,中國生物製藥這類公司有長期機會。如果是因疫情導致短期受益明顯的公司,它們脈衝式的盈利增長帶來的高估值不可持續,未來空間會大打折扣。

就拿中國生物製藥來說,公司未來兩到三年的成長性非常明確,中國生物製藥是有很多新藥儲備的,這些藥在不斷獲批和導入市場的過程中,業績會不斷釋放。雖然今年它的部分產品受到了集採降價的影響,但是從明年開始,它的業績增速應該是有一個上行的週期。

從管線、銷售能力、規模等綜合實力來看,中國生物醫藥肯定是非常頭部的創新藥公司,也同樣生產PD-1,不過利潤相當於恆瑞的一半,但是市值不到30%,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生物製藥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現在它的市盈率三十幾倍,對標恆瑞醫藥的市盈率已經達到了80倍。雖然港股和A股的估值體系有一定的不同,但是兩家好的創新藥公司的估值不至於差距懸殊。所以我認為,未來兩家公司的估值差會慢慢收斂。

《紅週刊》:在公募一季報中,恆瑞醫藥、邁瑞醫療、長春高新攜手進入十大重倉之列,對此您如何看呢?

劉曉龍:其實受疫情影響,很多製造業在接下來的時間銷量還是會下滑的,到三季度才有可能會恢復。疫情導致了避險需求,而必選消費和部分醫藥公司可能是二季度少數幾個盈利正增長的行業,它們也因此成為公募等追求相對收益機構的抱團對象。

(注:文章提及個股僅做舉例,不做買入或賣出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